星 婕 扎登尖措
(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所致颈部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受压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而出现神经根激惹或压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证型,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个人爱好,使该型颈椎病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2012年2 月~2014 年2 月我科收治10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结合电针、颈椎牵引配合藏医推拿、藏医敷浴等综合外治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100 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 例,男性12 例、女性38 例,年龄22 ~68 岁、平均年龄(43 士7)岁,病程5 周~5 年。对照组50 例,男性13例、女性37 例,年龄24 ~70 岁、平均年龄(43 土9)岁,病程4 周~6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颈神经根受压所致症状起病缓慢,而常具有颈枕部、颈、肩胛区、前胸疼痛,患侧上肢放射痛,呈烧灼样、沉重感或酸痛,手指麻木、发凉、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感觉减退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X 光拍片(或CT、MRI 检查)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椎间隙或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可见颈椎不同程度的增生、退变、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等,临床表现与X 光片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颈椎骨折除外。
3.1 观察组: 用中医针灸结合电针、颈椎牵引,配合藏医推拿、藏医敷浴等综合外治方法。
3.1.1 中医针灸: 取穴[2]: 主穴: 百会、大椎、风池(双侧)、颈4 ~6 夹脊穴(双侧);配穴: 肩髃、曲池、外关、中渚,均为患侧。以上诸穴得气后使用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20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1 次/d,30 ~40min/次,1 疗程/7d。
3.1.2 颈椎牵引: 让患者取坐位进行颌枕吊带牵引治疗,按病情及身高选择牵引重量,一般在6 ~14kg 范围内,持续牵引15 ~30min,1 次/d,1 疗程/7d。牵引可制动颈椎,解除肌痉挛,利于炎性水肿吸收、恢复颈肌韧带的弹性,使膨出或突出的颈椎间盘回纳。
3.1.3 藏医推拿: 运用藏医霍尔美并施以揉、滚、推、搓、振、按、点、捏、拿、分筋理筋等手法40min,1 次/d,1 疗程/7d,使局部肌肉松驰,便于正骨复位。
3.1.4 藏医敷浴: 将五味甘露药浴汤散等30 味药与青稞酒拌炒,待药温为50 ~60℃左右(以不烫伤皮肤为宜),装入大小适宜的布袋内,扎紧袋口,趁热将药袋敷于颈部疼痛处,每次治疗15 ~30min,2 次/d,1 疗程/7d,以活血脉、祛风湿、通经活络、通利关节。
3.1.5 个别病例经上述治疗,疗效显著,可以减少治疗天数。上述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治疗无效患者,加用藏医火针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等。
3.2 对照组: 用痛点激素封闭疗法,取醋酸氢化泼尼松25mg,加2%普鲁卡因2mL 痛点注射,1 次/3d,1 疗程/3次。痛点封闭以止痛。
治疗期间逐日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并在治疗14d 后进行疗效评价、3 个月后随访如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 颈肩痛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 个月无复发。显效: 颈肩部疼痛近乎消失,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工作或病情由重转轻。有效: 症状或体征减轻或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易反复发作。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无变化。
以上100 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2 疗程后,观察组50例,治愈17 例,显效25 例,有效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 例,治愈9 例,显效15 例,有效18 例,无效8 例,总有效率84%。观察组无效2 例中加火针疗法或穴位埋线疗法全部显效,总有效率100%。
神经根型颈椎病及腰椎病,同样在临床上很常见,属藏医“三因”病范畴[4]。藏医认为,人体“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体内七精华物质中的骨骼、软骨、筋等生化功能衰弱,引起椎间盘“川日”[5](软骨)纤维硬化突出所致。其中“隆”因失调引起脊椎关节中“隆”运行产生障碍,出现酸麻、拘挛、屈伸不利、知觉减退等症状。“赤巴”因失调引起脊椎关节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发烧、疼痛、痛有定处、难于转侧等症状;“培根”因失调引起局部肿胀、黄水充斥、沉着、可见肢节酸痛、困痛、不思饮食等症状;针对以上“三因”紊乱失调,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在治疗上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化湿、舒筋活络功效的中医针灸、电针,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水肿及肌痉挛;配合运用颈椎牵引、藏医推拿恢复颈肌韧带的弹性,使突出的颈椎间盘回纳;加上颈部的藏医敷浴法、藏医霍尔美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解除肌肉痉挛,通过药油的渗透作用,达到营养肌腱、壮筋骨、滑利关节、软化筋腱的效果。从而达到平衡“三因”,整体调节治疗目的。
[1]徐文怀,张文杰.外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53 -555.
[2]孙中人,王玉琳,张瑞. 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5 -6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4]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 -47.
[5]宇妥·元丹贡布. 四部医典[M].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04 -306、340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