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浅析脐疗的治疗机理
彭建
脐疗是中医外治法之一, 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脐疗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在脐部敷药或运用艾灸、拔罐、按摩、针刺等方法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脐疗内容丰富, 可治疾病的范围广泛, 已经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 如腹泻、消化不良、小儿遗尿、痛经等。
脐, 又名脐中或气舍, 即神阙穴, 位于人体腹部的中央,是人体重要的体表标志之一。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 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因此脐为生命之源、先天之结蒂。中医学认为, 脐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明《医学入门·内集·卷一》指出:“夫人之脐也, 受生之初, 父精母血相受, 凝结胞胎混沌, 在母腹中, 母呼儿呼, 母吸儿吸, 是一身脐蒂, 如花果在枝而通蒂也。所以立法蒸脐固蒂, 如水灌土培草木, 根本自壮茂也。人常根据法熏蒸, 则荣卫调和, 安定魂魄, 寒暑不侵, 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可见, 脐疗是治本之法, 可通调荣卫、强身健体。从中医学来看, 脐疗可防治疾病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灵枢》指出“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 是依靠经络的联系、沟通、濡养, 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脐居任脉, 为任脉上的神阙穴, 具有化生滋长的作用,是生命的中枢。《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 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 出入中门, 以示显贵, 人身以神智为最贵, 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 故称之神阙。”从此穴名即可看出此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任脉》“任为阴脉之海,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 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 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 上毛际, 至中极(脐下四寸, 膀胱之募), 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 循关元(脐下三寸, 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 历石门(即丹田, 一名命门, 在脐下二寸, 三焦募也), 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 男子生气之海), 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 当膀胱上口, 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 当小肠下口), 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 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 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 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 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两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 上喉咙, 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廉泉在结喉上, 舌下, 中央)。上颐, 循承浆, 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 至下交, 复出分行, 循面, 系两目下之中央, 至承泣而终。”督脉与任脉、足阳明交会龈交, 手足三阳经均交会于大椎穴。“冲为经脉之海, 又曰血海, 其脉与任脉, 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任、督、冲三脉一源三岐, 经气相通, 可络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因此, 脐(神阙穴)通过所属经——任脉, 既和十二经脉相连, 又与奇经八脉相通, 也与脏腑相通, 因此脐疗可以疏通经气, 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 对全身的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1]。
脐疗可分为药物脐疗、非药物脐疗两大类。药物敷贴、涂抹于神阙穴上, 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体内。神阙为任脉的穴位之一, 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与五脏六腑相通。药物经脐部进入机体, 通过气血运行、经络循行, 可直达病所, 通达气机, 调节阴阳, 祛邪扶正。为了保证脐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辨证选药, 药物是根据病情所选;二是药物大都辛温香燥、具有走窜的特点。此类药物“可以通经走络, 开窍透骨”, “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选用合适的药物作用于脐部, 既有药物作用, 又有经络传导作用, 从而调和气血、协调脏腑, 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来看, 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 腹腔和盆腔内有植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和神经节存在, 它们支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器和血管。脐部皮肤薄、含有大量微血管、渗透性强。脐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 表皮角质层最薄, 且脐下无脂肪组织, 屏障功能较差, 药物较易透过脐部皮肤, 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至全身。药物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 调整机体的机能, 改善脏腑的生理功能。这种方法不经过消化系统, 可以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效的干扰, 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及肝脏代谢对药物的破坏, 增加了局部有效药物浓度, 生物利用率高, 能根据情况及时增减和改变药物种类及终止用药, 易于操作[2]。
综上所述, 脐疗的作用机理以脐部的经络分布为基础,利用局部用药或局部治疗(如针灸、按摩等),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 激发五脏六腑的机能, 调节气血运行, 恢复人体机能。
[1] 方鹤松, 魏承, 段恕诚, 等.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31(6):384.
[2] 江育仁, 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199.
2014-07-03]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