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威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彭威
目的 了解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9例, 对照组予以2.5 mg/次硝酸甘油, 舌下含服, 皮下注射0.4 ml/次低分子肝素, 2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150万U/次尿激酶, 行静脉滴注, 于12 h后予以7500 U/次低分子肝素钙, 行皮下注射, 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5 d, 观察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68.97%), 且冠状动脉再通率(62.07%)显著高于对照组(20.6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颇佳,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本文主要对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本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38例, 女20例, 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0.82±4.57)岁。梗死位置:16例前壁, 21例前间壁, 9例广泛前壁, 8例广泛前壁加下壁, 4例下壁加右室。应用随机平行对照法, 将这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每组29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位置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2.5 mg/次硝酸甘油, 舌下含服,皮下注射0.4 ml/次低分子肝素, 2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150万U/次尿激酶, 行静脉滴注, 于12 h后予以7500 U/次低分子肝素钙, 行皮下注射, 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5 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①治愈:心脏功能、同工酶等指标恢复正常;②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心脏功能等指标幅度>50%;③无效:以上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愈16例(55.17%), 好转11例(37.93%), 无效2例(6.90%), 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治愈8例(27.59%), 好转12例(41.38%), 无效9例(31.03%), 总有效率为68.97%,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冠状动脉再通18例, 再通率为62.07%;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6例, 再通率为20.6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主要目的是促使冠状动脉再通, 予以心肌灌注, 改善缺血、坏死症状, 保护心室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 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2]。由于高龄AMI患者易发出血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 故本文予以患者小剂量尿激酶, 行溶栓治疗, 冠状动脉再通率达62.07%,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20.69%),且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提示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根源, 尿激酶作用于纤溶酶原, 促使其转换为纤溶酶, 并渗入到血栓内部, 激活了血栓中的纤溶酶, 溶解了冠状动脉内的血栓, 打通了血管闭塞状态,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了患者的心脏生理功能, 降低了并发症率与死亡率, 保证了患者生命安全[3]。
综上所述, 予以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佳、安全系数高, 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1] 黄红霞.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健康教育.中国医疗前沿, 2013(03):119-120.
[2] 周凡.58例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3(04):553-555.
[3] 任乐易.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09):1944-1945.
2014-05-19]
116011 大连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