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浪坝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2014-01-23 17:41杨光学王江南
中国蚕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隆阳区保山市桑园

杨光学 王江南

(1云南省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云南保山 678000; 2隆阳区亚热带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站, 云南保山 678000)

云南省保山市具有2 000多年的蚕桑发展史,自古就是丝绸纺织品的重要出产地,并留下了 “永昌丝”的盛名[1]。2002年以来,保山市借助国家“东桑西移”的契机,将蚕桑产业作为一大特色产业来发展,并计划“十二五”期间在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3个县(区)发展桑园2万hm2,但2008年以来因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蚕茧市场价格下滑,农户大量毁桑,再加上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受挫、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为了达到稳步、快速推动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的目的,我们对亲身经历的康浪坝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浅谈个人拙见,供各位领导和同行参考。

1 康浪坝蚕桑产业概况及主要成效

康浪坝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芒宽村的一个蚕桑专业组,地处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怒江峡谷中段东岸,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区,当地年平均气温21.3 ℃,年降雨量700~1 200 mm,土壤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桑树长势旺盛,生长期长,产叶量高,每年可饲养5批蚕,经济效益突出。但是,康浪坝与芒宽乡中心集镇隔江相望,背靠大山,交通非常不便,耕地灌溉、人畜饮水困难。10年前,村子道路泥泞不堪,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人民生产生活十分艰难。通过多年来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康浪坝已发展成为保山市年饲养蚕种量最大的村民小组,蚕桑产业也成为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我们调查统计,康浪坝组有农户135户、459人、劳动力360个,有桑园面积30.91 hm2,占全组总耕地面积144 hm2的21.47%;有种桑户98户、养蚕户81户,分别占全组总户数的72.6%和60.0%;涉及蚕桑户总人口350人、劳动力198个,分别占全组总人口和总劳动力的76.3%和55.0%;蚕桑户户均桑园面积0.32 hm2,人均桑园面积0.09 hm2。2013年共饲养蚕种1 286.5盒,在夏蚕遭受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产量损失的条件下,仍交售鲜茧45.1 t,产值186.54万元,桑园产茧量1.46 t/hm2,产值6.03万元/hm2;蚕桑户户均蚕桑收入1.9万元,人均蚕桑收入5 329.71元,从业劳动力人均收入9 421.21元,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5.3%。而养蚕技术好的蚕农,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如示范户黄子君家桑园产值达9.4万元/hm2;张银周家有6个人,4个劳动力,以蚕桑为主业,发展桑园1.07 hm2,近几年的年均蚕桑收入均在8万元左右,人均蚕桑收入1.33万元左右,每个劳动力每年蚕桑收入在2万元左右,2012年他家用养蚕所得,建盖了一栋416 m2、价值50多万元的漂亮的小洋楼。

康浪坝引入蚕桑产业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村子道路修成了水泥路、自来水管通到各家各户,很多人家都盖起了新房,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2 康浪坝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1 大胆尝试新产业

发展一项新产业,走没有人走过的路,无经验可寻,极易导致失败,需要有足够的胆识和气魄。2002年,当康浪坝人民得知隆阳区借国家“东桑西移”、“浙桑入滇”之机,引进浙商重振“永昌丝绸”的消息后,时任的组长、副组长与部分党员和几名积极分子凑在一起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抓住机会发展蚕桑新产业,随即到隆阳区农业局找相关领导咨询了详细情况,又自费到隆阳区西邑乡八鸭塘蚕桑基地进行了考察,对轻便快捷、高效、环保、产品销路有保障、垫本有政府扶持的蚕桑产业信心更足,当年就有14户农户率先种植了2.67 hm2桑树,从此开始了种桑养蚕活动。

2.2 采用种桑养蚕新技术

蚕桑产业包涵种植和养殖2个行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掌握熟练的种桑养蚕新技术,康浪坝领导自费派人参加上级组织的蚕桑技术培训,并带回“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无偿指导群众养蚕。同时,康浪坝蚕农也积极参加各种蚕桑技术培训,虚心向技术员学习、向书本学习,敢于创新,大胆探索适合于本地特殊气候的种桑、养蚕技术措施,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桑树“2次伐条”、盖土舂墙蚕房、大蚕房天花板上方留通风孔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桑园产叶量,解决了养蚕降温问题,提高了蚕桑效益。

在政府和公司的引导下,有50人领取了“绿色证书”,有2名妇女被评为隆阳区百名“养蚕女能手”,6户被评为芒宽乡2010—2011年蚕桑科技示范户,2010年以来,方格蔟上蔟技术普及率达100%,累计新建大蚕房82座、4 998 m2,大蚕房新建户占总养蚕户的89.1%,蚕房标准化率达98%以上。

2.3 选准方向坚持不懈

2005年前,当地政府尚未对蚕桑产业列项,相关配套服务还不完善,所以,桑苗、蚕种、蚕用物资等需要农户自己调运,生产的蚕茧要到120 km外的保山辛街、板桥等地出售,车费、伙食费、误工费等费用较高,而当时的鲜茧价格仅为12元/kg左右,每盒蚕种的毛收入只有500元左右,虽然利润微薄,可康浪坝人毫无怨言;而且还有因蚕病、家蚕农药中毒事件弄得颗粒无收的时候,但他们从不气馁,从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后再重新开始。近年来,康浪坝更是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争取政府蚕桑产业扶持资金70多万元,缓解了蚕农投资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蚕桑生产条件,为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2008—2009年,受世界金融风暴冲击,丝绸行业市场疲软,蚕茧价格下跌,许多蚕农对蚕桑产业失去了信心,各地迅速掀起了毁桑风暴,桑园规模急剧下滑,保山市的蚕桑产业也严重受创。但在此期间,康浪坝人民不但无人毁桑,而且还年年有人种桑,最终使桑园得到完整保存,使该产业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市场行情好了,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3 康浪坝蚕桑产业发展成功的主要经验

康浪坝蚕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四轮驱动”保稳定,“三心合一”乐开怀!

3.1 “四轮驱动”

即“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行动、效益驱动”。首先,由政府牵头组织,搞好宏观调控,实施合理规划布局,并加以适当的扶持激励;其次,由龙头企业具体抓好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和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再次,农户积极配合行动,确保原料正常供给,保证产业链条不断;最终,还得看效益,如果没有效益,其它“三轮”都不会动。

3.2 “三心合一”

即“信心+决心+恒心=开心”。

正因为康浪坝人民对发展蚕桑产业有坚定的信心,并下定决心做好,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但绝不退缩,而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到底,最终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4 康浪坝模式及其意义

4.1 康浪坝模式

康浪坝蚕桑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基本形成了以蚕桑为主、甘蔗为辅的格局,且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运转高效。

4.2 推广康浪坝模式的意义

推广康浪坝模式有利于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隆阳区2012年底有桑园面积4 533.3 hm2,有种桑养蚕的乡(镇)15个,村142个,组501个,农户8 785户,从业人员1.8万人,呈现出桑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局面,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管理难度大,效益难以充分体现。隆阳区每年投入到蚕桑产业发展中的扶持资金上千万元,但因点多面广,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如能把这些资金集中使用,把全区20%的蚕桑组打造成与康浪坝相当规模的“百个”蚕桑专业组,全区每年约产鲜茧4 500 t,以当前的价格计算,全区年蚕茧产值可达1.8亿元,再加上其它零散蚕桑村组的收入,蚕茧总产值可实现2亿元目标。

同样,按保山市蚕桑发展规划目标,如能打造出几百个与康浪坝相当规模的蚕桑专业组,再加上其它分散的片区,保山市蚕桑产业的年均总产值将接近10亿元,那么,真正实现重振“永昌丝绸”、把保山市打造成“滇西轻纺工业城”的梦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5 推广康浪坝模式做强做大保山蚕桑产业的建议

5.1 实施“两项”调查 摸清家底

5.1.1 实施桑园摸底调查 因以往采用的以苗计数的统计方法本身存在着较大误差,再加上近几年来反复地毁桑、种桑、补桑,上报的桑园面积难以准确。为便于各级领导进行准确分析,实施科学决策,须对现有的桑园面积进行一次全面丈量,彻底摸清确切数字。

5.1.2 实施资源摸底调查 对发展蚕桑产业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宜性等进行全面调查,摸清资源家底,准确把握保山市蚕桑产业可拓展的空间,为下一步实施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5.2 实施蚕桑专业化 增强竞争力

当前,大多地方种植业发展杂乱无章,相互争地,相互影响,难以做强做大。蚕桑产业也存在同样的弊病,所以,统筹规划、集中布局是今后蚕桑产业成功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加大对蚕桑产业宏观调控的力度,做到全市(或县、区)一盘棋,组织人力通过资源调查,进行环境、规模适宜性等分析后,借鉴其它产业“插旗”的方式,以村、组或地块为单位,框定“蚕桑产业发展区”,并长期不变。对不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地区退出发展,避免产业间发生矛盾,也便于桑园管理,提高效益,快速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5.3 实施“亮点”工程 凸显带动效应

保山市当前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不够理想, 以隆阳区为例:2012年饲养蚕种39 616盒,出售鲜茧1 135.7 t,蚕茧产值3 963.54万元,单位效益与其它产业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虽然有如隆阳区板桥镇的长岭岗、西邑乡的八鸭塘、施甸县由旺镇的永福村等蚕桑样板,但总体上看仍缺乏规模性高产高效样板,“亮点”不够“亮”,带动效应难以发挥,有必要进一步打造蚕桑新“亮点”。 隆阳区2012年39个蚕桑重点村共饲养蚕种25 953.5盒,出售鲜茧783 t,收入2 736万元,分别占全区总饲养量、总售茧量、蚕茧总收入的65.5%、68.9%、69.0%,蚕桑重点村建设成效显著,为打造更多亮点提供了基础。今后要针对全市蚕桑生产的薄弱环节,千方百计地引进灌溉、植保、施肥以及养蚕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性的高产高效样板示范基地,让“亮点”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5.4 实施“两变两不变”措施 确保稳步发展

5.4.1 实施“两变”措施 一是改变新植桑补助的计算办法。改变过去以桑苗数量为计算单位的补助办法,实施以丈量面积为依据进行植桑补助,增强农户的责任心,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改变科技督导模式。进一步加强对蚕桑科技人员的督导管理,形成“公司生产部管理人员—乡(镇)蚕桑技术服务站站长—片区技术员—蚕农”的层层监督的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技术服务质量,走“科技兴桑”之路。

5.4.2 实施“两不变”措施 一是对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不变。二是对发展蚕桑产业人、财、物投入的力度不变。

[1] 黎小龙,徐难于.论秦汉时期西南区域开发的差异与格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8-23.

猜你喜欢
隆阳区保山市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隆阳区总工会:牵头举办春季招聘会
隆阳区总工会:“助推脱贫攻坚·爱心企业助学”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保山市:4年共招2801名特岗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