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观察

2014-01-23 16:28:14史文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1期
关键词:虹膜巩膜晶状体

史文净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观察

史文净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诊治体会。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作研究对象, 均为本院眼科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 分析病历资料, 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结果回顾分析得出, 由多种原因可致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 如术中感染、术前即有白内障、眼压过低等。术后1~2周为多数患者发病时间, 且个别原因具不可避免性。本组术前即有白内障23例, 术中感染6例, 眼压过低6例, 其它5例。积极治疗后, 视力≥0.5占87.5%。结论手术为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术后易诱导白内障发生, 诱发因素多样, 为防范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围术期需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术中各项操作需轻柔、细致、合理、安全, 严格无菌操作, 全面提高手术质量, 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青光眼;手术;白内障;诊断;治疗

近年来,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剧, 青光眼病发比率显著上升, 其为视乳头萎缩和凹陷、视功能损害及眼压升高的一种病症, 起病多急骤, 损伤大, 易致失明[1]。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术后易并发白内障, 严重影响康复效果及进程[2]。故加强诊治是获得理想预后的关键。本次选取相关病例, 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40例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作研究对象, 男15例, 女25例, 年龄47~81岁, 平均(65.2±1.3)岁, 均经病理和常规检查确诊。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2方法 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对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原因加以分析及总结。①诊断:测量眼压, 评估是否升高;房角镜检查, 对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进行确定;视野与眼底检查, 观察患者眼部特征与青光眼特征的一致性;详细检查眼部, 记录有无眼部组织损害, 做出明确诊断。②方法:均采用青光眼滤过术治疗, 对眼部新的房水途径进行建立, 使眼球内房水流动提高, 内部压力减小, 缓解视神经压力, 以对恢复眼球正常功能起促进作用。

2 结果

回顾分析得出, 由多种原因可致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如术中感染、术前即有白内障、眼压过低等。术后1~2周为多数患者发病时间, 且个别原因具不可避免性。本组术前即有白内障23例, 术中感染6例, 眼压过低6例, 其他5例。积极治疗后, 视力≥0.5占87.5%。

3 讨论

研究示,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有多种原因造成, 以感染因素、手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为主, 诱导病情加理, 使治疗更为棘手,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3.1感染因素 可能与手术室或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手术方法不当等所致, 病毒或细菌感染晶状体, 诱发术后白内障。故需严格消毒手术器械及手术室, 保障患者安全。

3.2手术因素 ①术中因素:晶状体损伤:切开角膜边缘,进而将眼内部巩膜切除, 为手术关键步骤, 但巩膜切除后较难脱落, 需用镊子夹出, 反复操作, 使晶状体损伤概率增加,为避免此种情况, 宜用微型镊子, 严禁使用齿镊;巩膜处理不当:包括3种常见处理不当情况:其一为虹膜脱落。切除病变虹膜时健康虹膜易脱露, 反复修复, 加大晶状体刺激,诱导晶体状代谢异常, 出现损伤或浑浊, 需取医疗器械协助,避免强行修复脱露巩膜, 保障晶状体安全。其二为切除巩膜过小。虹膜在术中切除时, 若切口过小, 虹膜切口在瞳孔扩散中再次封闭, 需用医疗器械修复, 使晶状体受损概率增加,诱导白内障发生, 故切除巩膜时, 切口不宜过小, 以确保预后。其三为虹膜色素问题:若巩膜和色素不连, 色素在虹膜切除术留在眼部, 未达手术目的。再次处理明显增加了晶状体损伤或浑浊几率;或摘除虹膜时残留少量色素, 对色素冲洗时晶状体被压迫, 进而损伤。故术中需明确了解患者色素层与虹膜相关性, 保证切除虹膜的同时一并切除色素, 提高手术的彻底性, 且之后冲洗眼部力度需适当, 不宜过大, 避免晶状体受压。②术后因素:术后眼压过低较常见, 可能与眼部房水在术中改变相关, 即眼部压强在房水流动改变时降低, 可借助此种原理行青光眼术, 但眼部房间阻塞或房水流动改变不当易使眼部长期处于低压下, 进而诱导眼部晶状体受损或浑浊, 增加术后并发白内障概率。

3.3患者因素 部分患者青光眼术前即有白内障伴发, 术后青光眼得以治疗, 但却加深了白内障症状。故诊断青光眼时, 需仔细检查, 小心操作, 若有其它眼病症状检出, 一旦确诊, 手术方案可调整, 上述工作充分完善, 对术后并发白内障有一定防控作用。本次研究中, 本组术前即有白内障23例,术中感染6例, 眼压过低6例, 其他5例。积极治疗后, 视力≥0.5占87.5%。提示术前即有白内障的患者占有较高比例,需加强术前检查, 以此为依据, 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同时完善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管理, 将术中感染率降致最低, 并密切检测眼压, 做为治疗参考, 以全面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手术为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术后易诱导白内障发生, 诱发因素多样, 为防范不良事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围术期需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术中各项操作需轻柔、细致、合理、安全, 严格无菌操作, 全面提高手术质量, 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1] 冉文瑛, 陈静, 张树利.抗青光眼术后不同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眼科新进展, 2012, 32(7): 688-689.

[2] 乔建治, 张永喜.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分析.眼科新进展, 2012, 32(4): 390-392.

[3] 冀哲, 李淑珍.非超声乳化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临床观察.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1, 34(1): 77-78.

2014-03-28]

450000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猜你喜欢
虹膜巩膜晶状体
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CT 表现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5-08-29 01:54:42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