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体会

2014-01-23 15:13张桂菊潘月丽马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儿科学导师研究生

张桂菊, 潘月丽, 马婷

婴幼儿因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患病机会多,就诊时往往哭闹不安,造成医生诊疗疾病的不便。中国目前处于独生子女时代,很多患儿甚至是独二代,儿童患病就诊时常由多名家长陪同,家长的维权意识过强,造成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比其他专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中医儿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这些人才的使用单位是国家各级医院,其研究方向应着重立足于临床需要[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从临床需要出发,培养多届硕士研究生,在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严格细化培养内容

首先由学术带头人组织各位指导教师研讨细化培养内容,充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突破一名研究生始终由一名导师指导的传统模式,使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相关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领导小组,共同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这种方式避免了导师由于知识面、思维能力等受单一学科的限制带来的局限性[2]。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医儿科学历代经典著作,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儿科疾病的西医诊疗常规,并根据临床情况定期更新细化具体内容,例如手足口病流行时,组织学生学习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结合临床加深印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遇临床少见的典型病例时,要求主管医生总结患儿诊疗经过,并记录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合图片等直观内容,组织研究生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很大。

2 多种学习方法有机结合

2.1 定期安排儿科临床讲座 讲座题目分为两种,一种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常规内容,例如小儿肺系、脾系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厌食、泄泻的中医治疗特色与进展等。一种根据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刚进入临床阶段的新生,主要进行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尽快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实现从学生到住院医师的转变。对于第二学年的研究生以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为目的,开展临床专题讲座,例如儿科少见病的诊疗思路、小儿肠道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进展等;进入第三学年后要求学生善于总结发挥所学内容,加强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要求各位导师讲解各自研究方向的科研进展,每年都根据学科进展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2.2 化整为零的学习方式 临床工作量大,为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和研究生可以采用灵活机动的学习方法,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定期总结,并拓展思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根据教学相长的特点,给研究生安排题目,提供讲课的机会,鼓励研究生在准备讲课的过程中提高水平,同时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每周要求安排一位研究生搜集资料结合经验讲述典型病案或专业内容,比如病房收治一例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分管的研究生需要在充分准备下在早晨交班后向全科医护人员介绍病情,讲解本病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如何向家长交代病情等等,查房老师负责点评并补充,用时仅15 min,但效果非常显著,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2.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互联网以其超乎想象的丰富资源和无与伦比的强大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网上医学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查找和利用网上的医学信息资源,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医学信息、了解最新科技动态[3]。网络可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更新速度快,引导研究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鼓励研究生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在在讲解川崎病时,患儿典型的皮疹、杨梅舌、口唇皲裂图片很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互联网上查找关于川崎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补充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的优势,直观的病例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本学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有七年制和统招两种来源,有各不同的优势和特点。统招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直至毕业,有2年半在临床工作和学习,时间较为充裕,七年制学生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到毕业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还要留有一定时间准备毕业论文,实际在临床的时间只有1年多,时间短,任务重,所以在培养临床能力方面较统招生要更为紧迫。笔者的体会是首先要保证学生在病房的工作时间,因为儿科的特殊性,门诊工作量大,难以详细讲解病情,而病房患儿病情多比门诊患儿复杂,疑难杂症多,病例资料全,学生动手机会多,可动态观察患儿的病情演变,对临床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再者,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人交流的方式也成为影响临床能力的重要因素,进入医院实习之后,学生所处环境与上学时截然不同,在坚持完成日常学习和工作同时,要面临与导师、带教老师、同学和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同学的确提出来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尽快适应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的经验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开口多表达,有进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同时要求这些同学必须参加科室病例讨论和临床带见习生的工作,督促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4]。

总之,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生无固定的模式,临床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各种方法,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并切实保证学生在病房的工作量,注重因材施教,是保证中医儿科学专业硕研能力的有效做法。

[1] 林玲,黄子扬,陈国瑞.浅谈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6):339-341.

[2] 阎威,吴萍,陈改清.关于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41-243.

[3] 王海永,杜振宗,夏学巍,等.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中网络资源的利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232-1235.

[4] 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0(6):13-14.

猜你喜欢
儿科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