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洋,童 岚,冯雅珍,吕晓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1.放射线影像科;2.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130021)
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心肺复苏缺氧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肺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癫痫持续状态可致患者意识障碍(HE),对急重症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是治疗工作的关键。现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52例住院意识障碍患者视频脑电图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电图检测对意识障碍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1.1一般资料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急性重症意识障碍患者52例,均为2-7 d内急性起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53.5岁。脑梗死17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外伤3例,颅内感染10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肝性脑病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8分,临床诊断均经CT及MRI证实。
1.2检查方法患者均于住院治疗1-7 d内完成EEG检查,常规应用EEG9000视频脑电图机(光电公司,日本)描记,滤波30 Hz,走纸30 mm/s,标准电压100 μν/Cm,电极安放按照国际10-20系统,双耳垂为参考电极,常规进行单、双导描记,描计时间20 min-1 h不等。诊断参照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本组52例患者脑电图监测全部异常,异常率100%。52例意识障碍患者中出现慢波型意识障碍38例;包括弥漫性慢波活动28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3例,脑外伤2例,颅内感染10例,其中2例死亡);间歇性δ节律患者6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脑出血2例);三相波2例(肝性脑病、脑出血各1例);表现爆发-抑制类型2例均为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发作波型5例;α昏迷波型3例都为脑梗死;纺锤波型3例;平坦波型3例(其中脑梗死1例,脑出血2例)。
意识障碍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急危重患者重要常见症状,其出现预示脑功能发生严重损伤。患者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言语和行为反应,任何刺激均不能唤醒,严重者躯体反射和内脏也受到影响。因此要及时确定意识障碍的程度、病因、观察昏迷的神经体征和脑膜刺激征,进行连续脑电图检测,对症进行治疗。52例患者脑电图监测全部异常,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意识障碍异常程度明显相关[2],反映出患者EEG异常程度越高,意识障碍异常程度越高,同时病死率越高。
慢波型意识障碍38例,占总例数73.07%,在意识障碍患者最多见,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广泛受损或脑干网状结构受累所致[3],EEG波幅明显增高,波幅周期长短与意识障碍程度有关,意识障碍严重,慢波周期越长,波幅下降越明显,显示平坦波形。本组弥漫性慢活动28例,间歇性δ节律患者6例,见于癫痫持续状态,脑外伤、代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大脑皮层广泛受损及脑组织实质性损害所致[3],为可逆性改变且根据慢波图形可判断病因,意识障碍脑电图提示慢波为一侧,可见局限性体征的脑血管病人,出现慢波侧与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颅内病变位置一致。
发作波型5例为高度异常,死亡1例为脑出血后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如不及时纠正可引起脑水肿、酸中毒、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和循环衰竭。α昏迷波型3例见于缺氧后脑病及心衰后意识障碍,药物中毒引起的昏迷状态,机理尚未清楚。脑电图监测可为意识障碍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吕洋(1968-),男,主管技师,从事放射线影像诊断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玉涛,康 宏,于 静.连续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707.
[3]黄远桂.急性脑功能衰竭时的神经电生理监测[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8,7(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