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动:2000年~2011年

2014-01-22 21:40王维薇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南南合作互补性竞争性

摘要:文章以南南合作为视角,通过搜集SITC行业数据,以贸易差额为切入点,利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综合分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动。研究发现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中,凸显劳动密集品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与贸易伙伴的互补性,而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中,以运输和机械产品的相互贸易为主,形成了与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重点产品贸易中的竞争性和广泛存在的互补性,是中国推行南南合作战略的重要基础和现实前提。

关键词:贸易差额;贸易专业化指数;竞争性;互补性;南南合作

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构造顺差结构图来分析中国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贸易中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势,从中探究影响中国产业间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变动;第二部分将利用图形化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来进一步分析中国与发展国家的究竟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还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三部分综合分析中国与发展国家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贸易结构——基于产业间贸易的分析

运用比较优势可以来解释一国与其他国家在产业间贸易,是一国开展贸易的首要和重要基础。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以决定该国产业间贸易的结构变动,继而决定该国的贸易差额变化,所以本文用贸易差的变动来反映贸易结构及比较优势的转化。一国顺差的产品可以近似地认为是有比较优势的,在对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活动中处于竞争性地位;逆差产品则是有竞争劣势的。如果该国在特定商品种类中的顺差增大或由逆差转为顺差,说明该国的竞争性增强,优势地位得到巩固;反之,说明该国的竞争性减弱,需要在贸易中,加强与伙伴国的合作。基于这一解释,可以通过比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与2011年这两个时间点上不同产品的贸易差额的变动,来判断比较优势的转化,继而分析中国与上述国家的贸易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文中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2000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每一类产品的贸易差额,纵轴代表的是2011年相应的贸易差额。如果两个时期的贸易差额没有变化,应该落在图中斜率为1的直线上,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没有发生变化,若偏离直线,根据偏离的位置,可以判断或根据竞争力的增强或减弱。如果两个时期对应的散点落在直线的左上方,代表中国在相应产品的贸易顺差趋势增强或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说明竞争性提高,能够从与该地区的贸易中获利;如果散点位于右下方,代表中国的逆差趋势增强或有贸易顺差转为逆差,说明竞争性减弱,互补性提高,无法从该产品的贸易中增加收入,却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贸易中都显示出了不同的结构变动趋势,且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关。

但众所周知,中国是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进口国,历年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只增不减,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不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贸易逆差加剧,且逆差幅度超越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主导了中国的总体上的竞争劣势地位。2011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SITC-3),形成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8.64万亿美元,而2000年的逆差额度仅为1.37亿美元,基于这一显著事实,本文在分析产品结构的变动的过程,直接得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SITC-3产品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竞争劣势,并且该类产品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需要增加对该类产品的议价能力,避免刚性需求给中国带来的外汇损失。

如图2所示,在SITC两位编码分类的65类产品中,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有贸易的大部分产品的贸易差额都落在直线附近,偏差较小,但仍有少数产品的贸易差额偏离回归直线,说明中国在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贸易产品结构的相应变动。为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本文选取偏离回归直线较大的16种产品进行分析。

落在直线左上方的产品有10种,分别分布在第一和二象限中。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产品有SITC-65(纺织纱线,织物,制成品以及相关产品)、SITC-66(非金属矿产制)、SITC-69(金属制品)、SITC-74(一般工业机械和设备和机器零件)、SITC-75(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SITC-78(道路车辆(包括气垫车辆))、SITC-79(其他运输设备) 和SITC-84(服装及衣服配件)和SITC-89(杂项制品)。说明中国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上述产品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并且顺差趋势加强,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显示出目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强,中国可以通过出口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型产品获得更好的收益。落在第二象限的只有SITC-67(钢铁),说明中国的钢铁贸易在2000年时是贸易逆差,到2011年时,扭转局面变成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较大,证明我中国在钢铁行业上的生产能力有所加强。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除钢铁产品之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并没有更多地显示出更为强劲的比较优势,说明中国在劳动密集品出口中的比较优势不尽明显,对于中国国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小。

落在直线右下方的产品有6种,均分布在第三象限。包括SITC-22(石油种子和含油果实)、SITC-28(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SITC-51(有机化工产品)、SITC-58(在非塑料,初级形状)、SITC-68(有色金属)和SIT-C-93(特殊交易和商品并无按实物)。这些产品大致属于两类:一类是化学品,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另一类与我们图3中列出的油气产品一同属于资源密集品。说明中国在化学产品的生产上仍然比较落后,存在技术的劣势,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中国对于各种类型的资源密集品都维持了大量的需求,期间大宗产品价格飞涨和中国对于定价权的缺失造成了巨幅的逆差,这不仅会影响国民收入实现增长,同时还会制约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建设。

二、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基于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新的国际分工下更为主流,两者结合可以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所有贸易结构。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深化为前提的,发生在产业内部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利用可图形化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可以看出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究竟谁的影响更大。

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是一个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简单的测度工具,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TSC=■(2)

其中,Xki和Mki分别为i国k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般认为,当-0.25

图3显示了2000年、2008年和2011年中国与发展中商品贸易的TSC散点图。图中左侧是基于SITC两分位商品历年的TSC图,右侧是按照要素密集度分类的TSC图。根据上一部分的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品,但是图3所反映的贸易格局可能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分析结果。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所列出的三个代表性年份的各密集型产品的TSC值说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时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尤其是资本和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从左图中可以看出,SITC-77产品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总贸易的比重最大,同时其TSC值接近于0,说明中国主要在电器机械、仪器和用具行业内进行贸易。其余典型SITC-6、7、8产品的贸易占比也比较大,对应的TSC指数也出现在0附近,说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量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品和资本密集品的产品内贸易,这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结构相关,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不断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加工环节,最终形成了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

当然,除了这一明显的贸易格局,图3还显示其余3个特点:

第一,从2001年到2011年,基于要素密集度的TSC指数散点图呈现更为明显的“钟形”,并且“钟顶”右移。这一方面说明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品的产业内贸易逐渐加强,占到了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体现了极强的贸易互补性,其余的贸易总额来自出口劳动密集品和进口资源密集品的贸易。另一方面,“钟顶”在2011年出现了明显的右移,这是有SITC-75和SITC-76(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仪器)带动的,说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有转化为产业间贸易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产业划分逐渐细化了,因此了形成了针对新的产品间贸易。

第二,除了SITC-77之外,可以看到SITC-33(石油产品及其副产品)也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主要商品,只不过这是中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这一产品的TSC指数接近于-1,是中国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内容。这说明虽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主体的贸易结构是产业内贸易,但是在体现竞争关系的产业间贸易也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业间贸易可以实现共赢,一方面为中国竞争性产品的生产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获得收益。

第三,从2000年到2011年,在以产品为基础的TSC散点图(左图)中,可以发现突出点逐渐明显和固定,整条散点图的连线逐渐平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只是由一些典型产业主导的,因此贸易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利于贸易利益的增加。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的是产业内贸易,即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内广泛的商品流动,主要表现为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相当。在地区上,与中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最大的是亚洲国家。从地区和产品角度可以说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布局紧密相连的。由于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密,中国和亚洲国家以及其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被价值链连接起来,各方生产的产品不同,但又前后相连,属于同一产业,形成了基于垂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由于新兴经济体与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同属于收入较高的地区,需要更多不同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来满足新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基于产品多样化的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因此,分工协作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合作的重要基础。

第二,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产业间贸易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品,并从这些国家进口资源密集品。这是由于各国不同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这种经济互补性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合作的另一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品和资源密集品的贸易规模都有了相应方向的扩大,前者的顺差规模更大,后者的逆差规模更大,造成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总贸易差额上的逆差。大宗商品由于垄断导致的价格上涨和低附加值的消费品由于竞争的价格下降,容易是中国陷入贸易利益恶化的局面。

因此,中国要想从南南合作中收获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就必须对应地做好如下两点:

首先,中国应该加强与亚洲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一体化,加强国际分工的联系,利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减少垂直一体化的交易成本。经济一体化的协同一致可以克服各个经济体在价值链上的重复投入和贸易壁垒,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使各国获得更大的利润。

其次,中国需要增加对于大宗产品和消费品的价格的控制权,才能提高贸易利益。中国对于大宗产品主要的买方,却罕有议价权,使得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贸易甚至是国民经济,因此中国必须增加对大宗产品的控制权,积极主动开发替代能源,节约能源,降低对能源进口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主要能源出口国的贸易逆差。另外,加强传统贸易产品的多样化,提高附加值,满足更多的需求,通过差异化定价提高收益。

参考文献:

1. 鲁晓东,何昌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竞争和互补——基于南南合作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10,(6).

2. 姚枝仲.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动:2001-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08.

3. Michelle Morais de Sá e Silva.South-Sou- th Cooperation in Times of Global Economic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 usive Growth. One pager,2009.

4. Frank L.Bartels & Jebamalai Vinanchiara- chi.South-South Cooperation,Economic and Industr- 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Dynam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IDO working pap- er,2009.

基金项目:天津市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促进天津市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项目号:2012ZD028)。

作者简介:王维薇,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7。

猜你喜欢
南南合作互补性竞争性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拟竞争性货币制度的机理:一个通货膨胀史的视角(1853~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