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荣,范永胜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小麦新品种新麦23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
郭秋荣,范永胜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新麦23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偃展4110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4。新麦23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较好。成穗率高,丰产性较好。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
新麦23;特征特性;选育;栽培
2002年用偃展4110为母本,周麦16号为父本杂交,当年组合代号为新麦0023。2003年种植F1代,苗期生长势强,株型适中,叶片短宽直,成穗多,粒重高,抗病性好,中熟,被列为I类组合混收;2004年F2代种植300个单株,整体长势繁茂,弱春—半冬分离类型多,经田间选择、室内考种,选留综合性状好、饱满度好的120个单株;2005年度F3代种植120个株系,2480个单株,选收43个单株;2006年度F4代种植43个株系,1000个单株,中选8个株系,100个单株;2007年F5代种植8个株系,90个单株,中选了0023-0-86-3-2-1、0023-0-86-3-2-2、0023-0-86-3-2-3、0023-0-86-3-2-4四个品系,幼苗健壮,株型紧凑,旗叶短宽直,中早熟,落黄好,综合抗病性好;2007-2009年0023-0-8-6-3-2-1、0023-0-8-6-3-2-2、0023-0-8-6-3-2-3、0023-0-8-6-3-2-4四个品系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穗大,叶片功能期长,落色好,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系0023-0-8-6-3-2-3,2009年秋播开始推荐参加2010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中间试验。
2.1 生育特点
属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8.5d。幼苗直立,苗势壮,叶宽长,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成穗数较多。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对春季低温较敏感。矮秆,平均株高71.2cm,抗倒伏性较好。株型松紧适中,旗叶宽长、偏上冲,穗茎叶蜡质厚,穗层较整齐,穗大匀称、码稀,结实性一般。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饱满度好,容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每公顷成穗648万穗,穗粒数约31粒,千粒重约44g,丰产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叶功能好,灌浆顺畅,熟相较好。
2.2 品质特点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1/2012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6/797g/L、蛋白质(干基)13.84/14.86%、湿面筋28.8/33.2%、沉降值20.3/19.9mL、吸水率54.6/54.6%、稳定时间1.6/1min、最大抗延阻力104/110E.U.、拉伸面积19/22cm2、延伸性138/150mm、籽粒硬度指数46.7/46。
2.3 品种抗性
田间自然鉴定,2011/2012年区试中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好,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病,条锈病轻,叶锈病中等偏重,感纹枯病,赤霉病较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1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2012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和叶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3.1 适宜地区
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3.2 播期与播量
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每公顷适宜基本苗为270万~360万株。
3.3 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浅播匀播。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确保苗匀苗全。
3.4 肥水管理
土壤要求肥沃,平衡施肥。建议全生育期每公顷施肥量:纯氮180~204kg、磷(P2O5)105kg、钾(K2O) 105kg、锌肥30kg。其中氮肥基肥和拔节孕穗肥各占50%。磷、钾肥作为基肥全部施入。后期适时浇好开花水。
3.5 病虫害防治
起身拔节期防治麦蜘蛛,每公顷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150mL,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加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kg,对水750kg喷雾防治。孕穗期、灌浆期每公顷分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或40%毒死蜱乳油0.75~1.13L,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k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0.6~0.9kg,对水750kg,喷雾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有3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应在雨前或雨后每公顷及时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对水7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
[1] 杨英祥.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49.
[2] 张会侠.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4(3):23.
S512
B
1003-4749(2014)11-0014-02
2014-10-14
郭秋荣(1970-),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