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民办高校建设研究

2014-01-21 22:01王志强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发展

王志强 陈 放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2年全国民办高校共计707所,在校生533万多人,①教育部:《2012 年教育统计数据》,2013 -09 -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2.html。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从内涵式发展方面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之间也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办学理念有待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尚需改革、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以及未来发展后继乏力等方面。因此,如何推动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创业型大学是伴随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代表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私立高校,凭借其强烈的创业意识和丰富的创业成果,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卓越大学。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民办高校的实际,对创业型民办高校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将为我国民办高校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创业型民办高校的内涵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对象和视角的差异,对创业型大学内涵的论述也不尽相同。希拉·斯劳特从大学组织特性、知识性质和研究人员角色变化等角度考察创业型大学,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组织运行“企业化”、学术知识“资本化”和工作人员“企业家化”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大学形式。②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梁骁、黎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理论则主要从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入手,认为创业型大学“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创业型大学在为国家利益服务、具体承担经济发展任务的同时,给大学的传统职能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大学参与和大学引导的先锋作用。”①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52-56页。而伯顿·克拉克则将大学作为一个能动的组织主体,关注大学如何像企业那样进行创业、革新,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他认为“创业型”的含义是指许多社会系统的一个特征,即全部大学及其内部系科、科研中心、学部和学院的一个特征。这个概念还带有“事业”的含义——在需要很多特殊活动和精力的建校工作中的执著努力。一所创业型的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②[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有学者认为,由于知识转移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因此创业型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并作为其发展趋势而存在。③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第46-51页。实际上,以学术资本主义为基础,认为普通院校由于缺乏学术基础和科研实力而很难转型成为创业型组织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在伯顿·克拉克的案例研究中,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约恩苏大学等均是一般性的技术大学。埃兹科维茨教授认为,“当今的创业型大学是各种大学模式的综合体,包括传统的教学学院、多科性技术工程学校、赠地学院和研究型大学。”④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王孙禺、袁本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有观点认为,创业型大学以知识为基础换取外在资源会使大学沦为外在商业社会的附庸,丧失追求真理、普惠大众的精神文化,知识生产功利性,人才培养职业化,科学研究市场化,社会服务商业化,从而将有被外部机构取代的危险,因为某些外部机构可能更有条件传授谋生的知识与技能。⑤叶晖、吴洪涛:《论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核心使命的冲突——知识论的视角》,《高教探索》2012年第2期,第25-29页。但发展的实际表明,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等为代表的美国私立高校,他们依靠知识获得了雄厚的发展资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无以替代,并正以更加强烈的创业姿态推动自身的持续变革。

相比传统大学,创业型大学具有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外界竞争的感知能力,更加关注组织的经济功能,崇尚应用价值,其课程专业设置从注重知识逻辑转向注重市场需求,教师的价值和地位更多体现在市场认同和效益方面,招生政策也更加灵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创业是一种衍生于企业、广泛存在于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类组织中的精神和行为,是一种组织特性。创业型民办高校是指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通过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改革体制机制,建设多元化资金来源体系,培育浓厚创业文化,重视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民办高校。

二、建设创业型民办高校的意义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资源获取途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亟须解决的重点课题。创业型大学面向产业和市场,是民办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拓宽资源渠道、夯实办学基础的一种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普通本专科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391.3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30%。⑥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3-08 -1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308/155798.html。高等教育在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型民办高校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能面向市场和产业及时优化学科专业,调整培养目标、制度和内容,改善硬件设备,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二)有助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西方创业型大学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指望大学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但同时它们在财政资助方面出尔反尔,成为不可信赖的赞助者”。①[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第4页。因此,传统资源的减少是推动高校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民办高校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学生学费、住宿费及校内消费收益等。当前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快速上升给民办高校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而高校数量的逐年增多与未来生源的日益减少更使原本脆弱的民办高校财政收入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数量共计2442所,比2008年增加7.9%。②教育部:《2012 年教育统计数据》,2013 -09 -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2.html。然而受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下降和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激增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15万人,比2008年减少12.8%。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考报考人数连续4年下降 高校生源危机持续发酵》,2012-06-13,http://www.edu.cn/2012gaozhao_12000/20120613/t20120613_790615.shtml。因此可以预见,单纯依靠传统收入已很难维持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生存性危机,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民办高校必须树立创业意识,加快转型,以创业的姿态和行动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雄厚的资金推动教育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声誉,增加生源,推动传统和新兴资源渠道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创业型民办高校的可行性

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④[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看,国家政策和历史基因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向创业型组织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遗传因素。

(一)国家政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同环境中的高校组织转型所需条件有所不同,在我国,国家政策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创办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进行了鼓励和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的工作任务,为未来创业型民办高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历史基因提供良好的内部遗传因素

民办高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作为创业的产物,民办高校本身具有创业的文化、精神和经验,并具有学校和企业双重组织属性。这决定了其具有丰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管理理念更先进,激励制度更完备,市场反应更灵敏,创业方式更灵活,可以在知识和产业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迅速将现代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孵化创业成果,实现快速转型。

四、建设创业型民办高校的途径

大学如何依靠创业行动使自己转型呢,至少包括五个要素,即: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⑤[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第4页。创业型民办高校的建设除了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外,还需要学校树立创业理念,建立创业制度,孵育创业文化,推动创业行为,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传统的欧洲大学,长期以来显示出它们驾驭自己的能力非常薄弱。由于大学复杂性的增大和改革步伐的加速,它们驾驭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薄弱,从而加深了加大管理能力的需要。没有雄心壮志的大学可以无视这种需要,随着传统赞助者的潮流漂浮。但具有雄心壮志的大学和担心自己会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担心自己的生存能力的大学,不能依赖薄弱驾驭的旧习惯。”①[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第6页。在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方面,我国民办高校比追求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欧洲大学更具优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行政人员年富力强,富有改革创新勇气、决心和方法,善于攻坚克难,而学术人员则掌握知识和技术资源,决心进行创业转型的民办高校需要建立由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以协调新的管理价值观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观。“缺乏以变革为方向的新的管理者阶层,教授容易在老的框架中寻找安逸。缺乏教授,管理者一心想效率和效益,可能忘掉教育价值。”②[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二)构建拓宽的发展外围

民办高校需要建立一系列新的部门来有力支撑其创业活动,这些部门比传统的院系更容易跨越旧大学的边界,在学校与产业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些新部门包括:一是以解决社会和科技热点问题为重点的研究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产生的院系是现代大学的组织基础,这种组织形式在知识传播和深化方面优势明显,不可动摇。但现代产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乃至无跨学科的研究便无法解决。组建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便于从各院系抽调兼职人员,在知识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易于组建和解散。二是对外发展与联络办公室。它负责学费以外的资金筹集,包括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知识与技术转让、开发与保护、争取社会捐赠与校友事务等。这种机构将经济社会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带入学校,同时将学校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推广。

(三)激发学术单位的创业活力

学院和系是学术心脏地带,是进行知识及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力量,是创业行为和政策得以贯彻的场所,是创业型民办高校建设的基础。“如果这些基本单位反对或忽视想要进行的革新,大学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将像过去一样进行。要抓住改革,一个系接一个系,一个学院接一个学院,需要本身成为一个创业型单位,制定新的计划,建立新的关系,更加强有力地扩展到校外,并且发展第三渠道收入。”③[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第6页。在当前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充分激发基层单位创业活力,需要大力推进“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逐步扩大和强化二级学院组织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同时建立“校—院—系—个人”四级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所有成员参与创业的积极性。

(四)建设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

资金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创业特性形成的强力支撑。根据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主要应包括:一是传统的以学生为基础的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消费收入。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知识和技术转化,积极发展以学校特色为支撑、以地方需求为基础的校办产业。从西方创业型大学的经费来源看,“来自工业的收入(捐助)常常少于每年来自校友捐赠的收入。而且很容易被来自辅助性服务的收入超过,特别当这种辅助性服务包括一个规模较大的医药综合体,能够从病人护理获得大量收入的时候。”⑤熊丙奇:《哈佛校友为何有48%的捐款率》,《东方早报》2008年3月31日,第B06版。三是校外尤其是校友捐赠。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型私立高校中,捐赠收入超过每年的学费总额,是财政主要来源之一,校友捐赠率均在30%以上。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情商较高的杰出校友。四是努力争取政府专项拨款、科研和学科建设等财政经费。

(五)培育浓厚的创业文化

文化是通过特定途径,对所在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内在规范。培育创业文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学校成员理解和接受创业文化的基础,是系统性的,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包括情商和技能训练,因为为了成功,创业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长远的战略眼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等,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师生。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规约性,是民办高校创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新的文化可能先是作为比较简单的制度上的理念,以后合成一些信念。如果这些信念在心脏地带传布,就成为全大学的文化。”①[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因此,在创业型民办高校建设初期,就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完备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产学研结合制度、激励和风险防范制度等。

(六)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优势和特征,是促进创业型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控制学科专门化需求方面,以及以其比较整合的特性追捕创业型的反应方面,专科大学所处的地位好于综合大学”。具有特色的学校学科优势更加明显,行业声誉更高,教师和学生专业化程度更高,解决经济社会某一领域问题的能力更强,因而更有利于推动创业行动。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不少民办高校存在综合化倾向,盲目求高、求大、求全,与办学目标和地方社会的需求脱节。要实现特色发展需秉持特色发展的理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办学基础,合理定位;集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态势。

(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声誉,吸引各方面资源,增强现实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批杰出校友,为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潜在资源。产学结合是国际公认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是现实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之策。推动以产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根据产业需求着力加强五个方面的改革:树立先进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改造、提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善课程内容和结构;通过校企互动,培养了解现代知识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增强学生对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求学的遗憾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