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几点教学心得

2014-01-20 02:23赵小明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感语文课程

赵小明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沉浸于听读说写。教师必须俯身走进学生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并且,教师要真正了解和感受他们的想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重点。下面笔者略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语感是第一步。要想有良好的语感,朗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体现着朗诵对文章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可是,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却忽视了朗诵这点,只是一味地解词、翻译语句,这是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对文章理解难的一方面原因。

二、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三、联想自身

在教学九年级《范进中举》时,我这样设计:中举在古代可以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面临此问题,虽说不上是关乎光耀门楣的,但在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上也是及其关键的。学生想不想先睹为快,看一看文中的人物遇到问题时的临场表现啊?学生的兴致极其高涨,心理上也对文本有一个心理需求,也有想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一种心理冲动,这恰好是激起学生产生需要的最好的基点,自然就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仅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兢兢业业,不断地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上下苦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要知机识变、与时俱进、破臼除窠,给学生打造一个群情踊跃、其乐融融的课堂。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感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