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调查分析*

2014-01-20 06:22杜树靖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性职业院校职业

杜树靖

(烟台职业学院会计系,山东烟台264670)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调查分析*

杜树靖

(烟台职业学院会计系,山东烟台264670)

职业性向分析研究的是人的不同性格特征与不同职业相匹配的对应关系,结合一个人的个性、知识、技能等因素,找到符合个人潜在个性以及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与个性特质最适合、与职业或岗位最匹配、最容易获得更高层次成功的职业方向。职业性向分析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评进行了研究,阐明职业性向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职业性向分析的现状,剖析大学生职业困惑的原因,提出我国加强学生职业性向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性格特征;职业性向;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性向分析是研究人的不同性格兴趣对不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或者说不同人的本质特征适合从事的职业,也叫职业兴趣测验,它主要是剖析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并使之与社会职业很好的契合,是一个长期的观察分析。职业性向分析的目的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科学的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人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1 大学生职业性向调查分析的必要性及调查分析内容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只在临近毕业时,甚至毕业以后,才开始茫然的考虑为自己选择工作,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临时就业,盲目择业,无奈失业,频繁跳槽”等种种现象,给社会上的实业单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性格浮躁、业务不精、眼高手低、无责任心、无主见、重收入不敬业、重形式不专心、这山望着那山高等等不良印象,也给单位的招聘工作造成了不少的困惑,表面上活跃的人才流动现象掩盖了人才与职业错位的本质,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种种现象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对个人的职业性向分析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特别欠缺,而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的重要性认识和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为此,我们在烟台职业学院等七所职业院校和烟台、威海两市人才市场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统计研究”调查活动,对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性向及个人理想职业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完成测验量化表、进行个人访谈、开展座谈会等形式,让被调查者将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需求投射在不同的职业理解上,整合个人的职业概念。调查资料中,针对在校生的职业性向测验量化表将测验内容分为7部分: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你所感兴趣的活动、你所擅长或胜任的活动、你所喜欢的职业、你的能力类型简评、确定你的职业倾向、你的职业价值观,其中的理想职业、感兴趣的活动、擅长或胜任的活动、喜欢的职业等四部分又将职业兴趣各分为6种类型: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事业型、传统型,每种类型列出11种代表性活动或工作,这些项目设计基本上涵盖了学生的各种职业性格特征。学生通过“是”与“否”的选项完成测验量化表后,就会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1]。

调查活动共发放量化测验表1500份,收回有效量化测验表1380份,有效率92%;同时,对完成量化测验表的学生中十分之一共138名的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具体掌握每人的职业心理状态和职业认识;对两个人才市场随机抽取了10个用人单位进行了访问式调查,掌握社会职业环境对大学生的认识和职业要求。

2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对职业性向分析的认识几乎为零

进行职业性向研究,就是要帮助就业人员找到自己的性格特质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方向或职业领域。成功的职业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个人的职业性向做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调查的分析,54.35%学生的理想职业与个人特质所适应的职业不同,其中又有28.57%的学生就读专业与性向测试结果大相径庭,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一无所知,其理想职业和就读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确定,并非针对个人的职业特质来确定。对138名学生个人访谈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访谈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职业性向分析,量化测验表中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的特质所适应的职业相吻合完全在自己的意料之外,89%的学生在涉及到找工作这个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本质特性。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片面的、临时的,在没有个人职业性向分析的前提下,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只能表现为“我想干什么”,很少表现为“我适合干什么”。

2.2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影响缺乏个体的针对性,呈现出流水线批量生产特征

虽然有个别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职业性向分析对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很少有学院针对学生个人开展职业性向测验,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影响呈现出流水线批量生产特征[2],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一入校就被分专业设置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教学计划,由同样的教师完成一刀切式的教学过程,布置统一的实训环境,经历统一的实训操作[3],等等。不管学生本身的特质是否适合该专业或该学科,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是否在该实训内容上,都必须完成这种“模型”般的全过程安排,即使学生的“材质”不适合这种“模型”的打造,只要完成了专业要求,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而大部分学生也正是带着毕业证按照就读专业去选择职业的。这种流水线批量培养的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的“混学历”、毕业后“服从性”的就业和盲目的跳槽。

3 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学专业适宜度分析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未来,知识、技能的积累已达到一定高度,若在职业选择上方向偏斜了、层次错位了,不仅自己的人生不会有成就,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由于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职业的,所以,最初的专业选择就成了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2个人才市场中10个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显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所选择的职业岗位并不匹配,表现出“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专业不对口”、“职业感觉模糊”等现象,对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现出学生个体的这种纠结:

3.1 大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满意度分析

不少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缺乏积极心态,表现出消极态势,究其原因,最终归结为学生的个人理想职业与现实专业不够吻合。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职业性向的类型构成是:社会型占23%、艺术型占19%、企业型占18%、常规型占16%、研究型占14%、现实型占12%。在全部被观察学生中,有54.35%的人专业与理想职业相吻合或基本吻合,而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符的学生有620名之多,占45.65%,表现出学生对就读专业的不满意(见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性向与理想职业吻合度构成

对138名学生的访谈结果也显示,学生选择当前所学的专业受到了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4],见下表。

表1 大学生职业选择所受影响因素

这众多的因素对学生选择专业产生影响,其中在选择专业时真正考虑到个人主观意愿的只有30.43%的学生,而这30.43%学生的个人意愿中,也参杂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些考虑了个人意愿的学生都没有进行过个人职业性向分析,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性向也并不了解。

可见,总体上大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只有45.65%。很多大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据北大青鸟集团烟台分校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到烟台分校参加培训的学生中,极少数是本专业继续深造和拓展能力的,而转专业从基础开始培训的学生占到80%之多,其中,在工作以后感觉到专业不对口才转专业培训的学生占到一半比重。在转专业培训的学生中,博士、硕士生极少,每年也不过3人至5人,主要是本专科大学生,本科和专科大约各占一半人数,这些大学生在实习期和毕业半年以内就过来培训的占到70%的比重(见图2)。个人就业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期内就开始转专业培训。而服从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会在工作一两年后,甚至年龄27岁至28岁后才开始转专业培训。

图2 北大青鸟烟台校区生源转专业构成

图3 学生职业性向与就读专业吻合度构成

可见,如果个人的职业性向测试分析能提早进行,应该会极大的减少这种“半路出家”的转专业现象,不仅学生个人会少走弯路,也会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

3.2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个人特质与当前所学专业适宜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8.57%学生的就读专业与职业性向测试所反映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相吻合,个人特质与就读专业不吻合的学生有980多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1.43%(见图3)。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如果能与其职业性向相吻合,就能发挥其8成至9成的才能,甚至还能挖掘更多的潜在能力,并长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反之,能力只能发挥2成至3成,工作中还会厌烦和疲倦,造成“消极怠工”之嫌。所以,职业性向分析在人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人的职业定向和岗位选择,还有利于在工作中开发潜在能力、激发探索欲望与创造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因此,了解有关职业性向理论,根据职业兴趣、性格偏好选择职业,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创业、升迁等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 加强学生职业性能测试分析的建议

4.1 将职业性向分析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

职业性向研究是一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找工作前才“临时抱佛脚”式的草草进行,必须从学生对职业或工作有了个人意识的时候就开始进行。

有资料表明,进入小学阶段的人已经有了个人喜好的判断和初步的分析。在很多发达国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了职业性向分析的引导。比如在苏格兰,孩子在3岁至18岁期间有十分完美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不定期的进行职业性向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交际能力、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向,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最终落实成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我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及早解决,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建议将学生的职业性向分析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过程,最晚也要纳入到高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将职业性向分析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将相关内容写成教材后就教条主义的讲授和考试,还要规避形式主义,要让学生真正的按照切身的感受和自我的认识来理解个人特质与职业规划的关系,让学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一步步地做好基础性准备。表面上看这似乎不如走在别人铺好的路上省时省力,但是,从职业生涯整体来看,根据自己的本质特性做好职业规划可以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节约更多的个人和社会成本。

4.2 推广大学期间部分时间段不分专业的教学安排

为规避学生因中学阶段缺失职业性向分析而盲目选择专业的缺陷,目前,有些大学在部分院系或部分阶段尝试不分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三类:①学生入学后转专业可以不分院系,不分文理,不分专业,只要学生有意愿,当然也要符合转入学院的要求和规定,都能实现他的转专业愿望。②新生入学前两年开展通识课基础教育,只分学院,不分专业,大三开始确定自己的具体专业。③在校生第一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分文理,不分专业;第二年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划分院系或二级专业类学科;第三年开始完成专业课程,学生选择具体的专业,只要修完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便可以申请毕业。甚至有的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在大三后的任一学期申请毕业,而且,学生被允许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这些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设计自我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真实的感知自己的职业兴趣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程度的减少毕业时的盲目就业和就业后的频繁跳槽,因此,建议推广实施这些教学安排改革经验。当然,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职业性向测验工具。

4.3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性向所在

学生的职业规划并不仅仅是各大职业院校和教师的工作,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提供引导,学生个人主动参与,贯穿学生整个读书期间的一项工程。家庭需要从小到大一直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事和社会;学校及整个教育界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重视学生职业性向的测试分析,将职业性向测验分析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学生职业规划以大力支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

[1]张澜.霍兰德职业人格与大学生职业选择新探[J].人民论坛,2012(36).

[2]徐斌.高校生涯教育个性化辅导实施路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17).

[3]陈建新,蓝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训支持体系架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7).

[4]陆红.高职生职业倾向测评体系及测评实施办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4(8).

(责任编辑 孙胜文)

G717.38

A

1673-5382(2014)03-0043-04

2014-08-0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KT2011018).

杜树靖(1964-),女,山东牟平人,烟台职业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职业性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写作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