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特约记者 张明权
熟悉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于长海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经常挂在嘴上的话:“迎来的都是患者,送走的全是朋友。”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但在医患关系普遍不乐观的今天,要想真能做到的话,还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于长海教授就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他的同事们说,这缘于他激情昂扬、 追求卓越的蓬勃朝气;还缘于他学贯中西、诲人不倦的厚重才气; 又缘于他开朗豁达、从容乐观的坦荡豪气。有这“三气”集于一身,便彰显出一名人民军医独特的内在气质,也是其被称之为“于长海效应”的个人魅力基础。
洒脱魁梧的身姿,散发着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炯炯有神的双眸,透着专家学者的睿智风采。 记者眼前的于长海教授,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走起路来依然脚底生风,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
“迎来的都是患者,送走的全是朋友。 ”相信任何可以由衷地说出这句话的医学专家,都必须具备十足的“底气”才能够如此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是需要足够实力的。 常言道:成功的背后是实力,而于长海教授的“实力”则来自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艰辛付出。 为了练就一手驱病降魔的“绝活儿”, 他足足耗去了30 余年的漫长岁月……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那天起,病房就成了于长海教授的“练功”房,手术室就成了他的“战场”。30 多年来,于长海几乎把一年365 天的风晨雨夕,全部“搭”进了学科研究的路途上。
岁月终究不会亏欠像于长海教授这样的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他很快便崭露头角、 出类拔萃,一跃成为同龄人中的行业翘楚。 有了对一般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后,于长海教授开始锁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结合胸外科疾病种类,确定把肺癌的临床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 此后,于长海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大胆探索各种疑难肺癌的病例特点,潜心研究治疗办法,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他多次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访问,学习交流,和国外同行就肺癌的治疗原则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到目前为止,他已完成胸外科手术5000 余例, 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2005 年, 于长海教授奉命调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 业内的人大多明白,科室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离不开“名人效应”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之所以能够在北京这个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夹缝中异军突起,同样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于长海教授的到来, 使该院胸心外科的名气变大了,病人增多了,参与行业竞争的实力更强了,很快便展现出创新发展的巨大活力。 比如说,以前春节过后病房总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病员“淡季”,而近年来,该院胸心外科的这种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2014 年的元宵节还没过,病房已经是满满的,自于长海调任该科后不久,几乎年年如此。于是,他的同事们说, 这种变化即源于“于长海效应”。是于长海教授的学科影响,扩大了该院心胸外科的学科影响和社会影响……
于长海教授之所以常把“迎来的都是患者, 送走的全是朋友”挂在嘴上,他的同事们说,这是因为在于长海眼里,病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病人也愿以性命相托,当于长海教授的“铁杆儿”病号。就连患者的亲戚、朋友、熟人生了不属于他专业范围的疾病,也愿意来找于教授,请他帮忙拿主意。
在从医的30 多年中, 于长海教授究竟救治过多少疑难重症患者,做过多少高难度手术,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在患者的心目中,于长海教授就是再世华佗, 救命菩萨。 因为许多病人跑遍全国大医院,往往是在临近绝望时才找到了他。
吴萌萌(化名)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几个月前,刚刚30 岁的她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随后症状日渐加重,伴随胸闷、憋气。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恶性胸腺瘤。家人带她四处求医,数家大医院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病变范围太大,已经没有了手术机会,只能进行放化疗控制病情。这实际上等于给她判了“死刑”!
吴萌萌正值人生华年,这么年轻就将告别人世, 未免太残酷了!病人、 家人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一再央求着医生,无奈之下,有位好心的医生推荐他们去找于长海教授“试试看”。
吴萌萌的病历描述着她的病情严重程度——“你看这里……还有这里……”于教授指着核磁片中显示的肿瘤侵犯部位,和患者家属一同分析着。其他医院的医生们说的没错,按常理,哪个医生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不仅手术难以完成,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将患者“撂”在手术台上。那样的话,作为医者,不光要承担毁誉的风险,在医疗市场还不十分规范的今天,也有可能带来医疗技术以外的“麻烦”。
于长海教授的心情十分沉重,但患者的病情和作为一名军医的责任,却令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再去犹豫。 于是,于教授反复比对CT、核磁相关影像资料,凭着深厚的专业功底,经过再三斟酌,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手术我们给你做,而且由我亲自做。不过手术风险实在太大,也许……”
没等他把话说完,站在一旁的吴萌萌的父亲忙接过话茬:“于教授, 我女儿真是遇上了救命菩萨!手术您就放心做吧,即便是出现意外,我们也会理解。”望着一家人那信任、期待的目光,于长海教授似乎还想再说明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做出决定后,于长海主任召集全科同仁,共同研讨制定手术具体方案、 术中细节及意外应对措施。确定配备两组手术人员, 由他主刀,并组成以护士长詹燕为首的特护组——这无疑又是一场“恶仗”!然而,在外人看来,于长海就是敢冒险;在科内同事看来,这样的“冒险”对于长海而言,已是常事。 而且,于长海教授自己也对“冒险”一词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立足于现代医学技术基础上的‘冒险’,是出于一名医生对生命的敬畏! ”
就是在这种“真拿病人当回事儿”的、“对生命敬畏”的职业责任驱使下, 吴萌萌被推进了手术室。当天上午9 时整,手术开始。 于长海俨然一名大战在即、环顾战场的将军。他手持手术刀,凝神聚气,从容不迫,和助手们交换了一下眼神之后,便开始了精准的操作。 手术刀在他的手中似行云流水,准确而流畅……
下午2 点,于教授终于从手术台前直起了腰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冲手术小组人员点了点头,又望了一眼仍在麻醉状态的吴萌萌,轻脚走出了手术室。
也许是长时间的精力过于集中,出了手术室之后,于长海教授的精神猛然一松懈,浑身好像一下子散了架似的,瘫坐在了手术室外的沙发上,再也动弹不得。 护士过来替他擦拭沁在额头的汗珠,才发现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衣背。
手术成功了!
吴萌萌康复出院后给于长海教授发了封邮件:“大概是上苍在眷顾我, 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救星! 从见到您第一面开始直到出院, 整个治疗过程就像一件艺术品。 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给了我无穷的生的希望! ”
实际上,类似吴萌萌这样的患者、以及患者康复出院后给于长海的感恩、感激和感动之言,几乎天天都会有,但于长海教授依然十分在乎每一位病人的每一句评价。他常常用另一种思维来诠释他的这种“职业观”:“人生了病、特别是重病,在走投无路时,总是要找能治病的医院, 找能解决问题的医生。我们就得做这种医院,做这样的医生。”一句话,便道出了病人在他心中的份量!
毋庸置疑,凡胸心外科的手术多是“开膛破肚”的大手术,其复杂程度、技术难度以及对术者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术中遇到的各种险情,常令同台操刀的医生护士为于长海教授捏一把汗;同样,一例例手术的成功,又使他们为之惊叹、叫绝。 同他一道做的手术多了,他的同仁们便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心——即使是再难做的手术,只要有于主任在,心里便有了底气。 然而,每当医生护士们这样赞许时,于主任总是说:“医生一刀子,病人就是一辈子。 你们越感到放心, 我就得越加小心,甚至 ‘小心’ 到大手术前都睡不着觉。”这句话,又道出了于长海教授心中长存的对患者生命的那种真真切切的“敬畏”意识!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肺癌伴胸膜腔内转移在胸外科十分常见,以往的处理办法是保守治疗或直接做胸膜肺切除。前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有6 至9 个月,后者意味着要将患者一侧肺脏及壁层胸膜全部切除,手术创伤很大,术后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差, 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2 至14 个月。
然而,缘于于长海身上那股勇于创新、敢闯“禁区”的拼劲儿,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其中的问题:多数肺癌患者出现胸膜转移的时候,并没有往远处转移,此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方向是没有错的,但传统的手术范围太大,也不能达到根治目的,而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会因巨大的手术副损伤而严重影响患者的体质,这样远期效果自然就不好。如果改换一下手术方式,将胸膜全肺切除改为肿瘤局部切除,尽量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结果会不会更好? 但这样的临床尝试,也只能从无法耐受胸膜肺切除的患者开始。一个、两个、三个……由于手术创伤大大减小,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术后体力恢复明显加快,耐受进一步综合治疗的能力随之增强。经此类患者的随访及数据统计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有明显提高和延长。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局部晚期肺癌是肺癌的一个特殊状态,以往曾被列为手术禁忌症之一。因为此类患者虽无远处转移,但肺癌病变常累及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脏大血管,手术风险极大,很容易出现致命的大出血。 要解决这一难题,不仅需要医生有高超的手术技巧,还要同时具备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 但问题是,在专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有多少医生能同时具备这两种以上的技术?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又有多少医生愿意去冒这样的风险?这的确让于长海教授困惑了好一阵子……
于长海教授没有因此而止步,他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晚期肺癌的手术禁区”的方法。 他先是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心血管外科专家张宜明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 很快便开始了合作。 一个是肺部疾病专家,一个是心脏疾病专家,珠联璧合,强强联手,为攻克这个学科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于长海教授及其团队的技术创新步伐日趋加快,并很快有了重大突破。 消息传开后,许多患者纷至沓来。
如今,随着专业技术的日臻完善,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各类疑难手术成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的技术特色。一批又一批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根治性的切除。张宜明教授和于长海教授协作的多了,干脆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做起了于长海的助手和搭档。
在长期的科室管理中,于长海教授还逐渐认识到,现代医学已经发展成为团队医学, 单打独斗、个体奋战的时代已经结束。他把目标确立在年轻人的培养引进上,于是, 一批青年才俊聚拢到他的身边,形成一个很有希望的团队。 事实上,在团队建设方面,于长海一直把年轻医师看作是一块块可以雕琢的“璞玉”,百倍珍爱,格外倾心。 他用自己全部的才华和智慧,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扶,不遗余力地带,不放过任何一个让他们锻炼提高的机会。
注重在“实战”中教学,在实践中育才,是于长海培养年轻医师的基本途径。 他既带头示范,更重视发挥主诊组的作用。譬如病历讨论时, 各主诊组要详细报告病人情况,对疑难复杂病历在场的所有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他结合病历重点讲评,指出病因的形成和治疗中应重点把握的原则。 再譬如手术, 他把术前讨论变为临场教学,每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术中他要求配合手术和观摩手术的人员也要带着“脑子”上台。 术后他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下来, 他不仅把每台手术的术式选择、重点把握的问题、意外情况出现时的应对都给大家讲解得一清二楚, 而且启发和锻炼了大家的临机处置能力。 通过一次次手术,一堂堂教学,几年下来,一批年轻人很快成长为科室业务骨干。
缘于无愧“人民军医”这一职业使命的“于长海效应”,如今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的技术力量日趋雄厚;于长海教授麾下的团队,还多次圆满完成中央首长及省部级领导的手术保健任务,各项业务不断发展,全科医护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为患者提供着一流的医疗护理服务……
专家简介
于长海,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 曾任海军总医院首席专家、胸外科名誉主任。 海军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2 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在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工作20 余年,2005 年调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 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了大量与肺癌相关的科研和临床医学攻关项目, 目前在研课题6 项。 发表多篇论文论著。从事临床外科30 年,手术技术精湛,曾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修或学术交流,完成胸外科手术五千余例,手术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