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常明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提高质量效益;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战略高度主动谋划未来发展,持续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刻洞悉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注重发挥产业集聚与规模效益,提出集中打造北京航天城现代宇航产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走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自1985年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多项高技术产业计划。这些产业计划越来越呈现出从过去的基础支持与基础研究逐步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转变、由过去仅依赖指令性计划向主要依托市场手段转变、由国家投入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国家财政资金为牵引和自主投入相结合的方式。随着国家加大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挑战。
现代工业越来越强调分工协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转变,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集群化发展态势,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针对研究院原有业务布局分散、业务结构单元相对独立等现状,需不断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联动,推动宇航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另外,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推动军工企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方式转变。目前,国家提出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其中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已被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蕴含着国家长期性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发展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也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航天技术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院要以此为契机,加快集群化战略实施,建设集聚效应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完善的现代宇航产业研制基地,发挥高技术产业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空间技术研究院为圆满完成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为代表的宇航科研生产任务,以产品研制流程优化为主线,以价值链整合为牵引,以专业化分工为手段,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与规模效益,确保承担的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为代表的宇航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努力建设以宇航系统业务为核心,多业务、多体制相互支撑,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军民融合型、产业发展型国际一流的宇航产业研制基地。
研究院始终坚持战略先行、规划牵引,明确提出打造以顶层战略统筹能力为核心,以设计开发、装配制造、试验验证和服务保障四大业务能力为支撑的核心竞争能力模型,强调业务聚焦化、产业归核化发展,有力确保了基地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与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坚持统筹实施,实现科研生产与基地建设间的无缝链接。
为妥善解决好产业能力集中后所带来的集中和统一管理、多业务结构单元并存等一系列问题,研究院围绕资源统筹、集约、高效等原则,建立起强有力的总部战略统筹中心,更好地发挥战略规划核心、经营管控核心、资源调配核心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控模式,有效提升战略管控效能,集中展现核心竞争力。为此,研究院成立了战略管理、财经管理、投资与风险管理等委员会,从顶层不断规范企业内部投资决策管控流程,确保了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
同时,为强化财经运营管控和资源统筹调配,研究院建立了集项目管理和经济管理一体化的权责利相协调的新型经济运行体系与内部管理机制,通过调整内部管理部门职能,实现了经费的顶层统筹和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围绕科研生产管理流程,调整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以及技术创新管理职能,成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责任部门,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转型;同时进一步完善项目综合立项审批流程,规范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路径,确保按照核心能力构建的既定战略稳步实施。
为强化总体领域专业化发展,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集权有道、分权有序”原则,分领域形成4 个总体性单位,各自承担了该业务领域背景型号研发、型号研制、产品交付责任,实现了产业化能力的大幅提升;强化总体专业技术支撑能力,全面梳理出控制与推进、热控工程、机械工程等七大重点专业,制定了各专业的能力建设目标和技术发展规划,强化专业技术研究机制和组织体系,采用专家小组、实验室、专业研究室/中心、专业研究所等多种形式落实各级发展责任,增进技术储备力度。
同时,按照管理层次清晰、责权利明确的原则,不断完善事业部制运行管理模式,先后调整了总体单位的经济运行管理模式,颁布了相关管理规定,有利促进了各单位积极面向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在赋予事业部足够权利的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权力制衡、监督机制。此外,对于事业部内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和产品成熟度高的业务进行适时分离,探索采取市场化手段成立相应的专业产品公司,实现宇航优势技术的外向延伸。
在建设过程中,研究院始终以能力体系为准绳,从统筹能力建设顶层设计着手,杜绝各制造专业孤立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内部竞争的局面,集中加强精密机加、复合材料制造、电子装联、光学加工等能力,推动各制造加工专业的产业化转型,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验证试验的相对分离。同时加大装配能力建设,相继建设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五大装配中心,有效提升了产业研制装配能力。
研究院坚持国家投入与自主投入并举,提升六大类试验验证手段的能力。结合需求超前实施电磁兼容性、力学等试验验证能力提升工程,自主投入经费数亿元用于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与引进,快速缩短了与国际一流宇航试验验证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试验验证业务的批生产管理模式,形成了项目管理和平台管理有机结合的弱矩阵管理结构,组织模式更加优化,过程控制能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随着多星、组批生产任务的增多,在各类物资供货能力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过去按型号项目实施物资保障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产业化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要求。为此,研究院统筹各类物资保障资源,推行按产品实施物资保障的模式,实现了物资保障模式从“面向型号”向“面向产品”转型,极大地提升了物资全流程技术服务能力。
同时,针对行政保障的统一要求,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公司化、市场化手段与院属单位按照“服务价格模型”签订服务保障合同,为入驻宇航产业基地的企业提供贴心的优质服务。
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对宇航产业基地的建设与不断完善,产业化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效果,经济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业务布局更趋于合理、研制生产流程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后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