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闽
摘 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和“学”分别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和“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只有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师生两者均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产生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才有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获得认知和发展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学习和主观努力,而非教师所能代替。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
初中物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为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科目在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具有学科优势的。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可以是学生个人单独解决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解决。例如:在光现象第一节课中,关于光的色散实验教师可以只提供三棱镜让学生根据小学知识或课外知识将白光散开,此时学生必然动脑思考光源在哪里呢?怎么办?根据已有知识他们首先会想到太阳光,教师让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成功,跟天气情况有关)若不成功,让学生重新想办法,这时就有学生提出用投影仪的灯泡作为光源,用教室的大屏幕作为光屏承接出现的光带。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学生圆满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从头到尾基本不用说话,学生的印象却比教师大包大揽深刻得多。
在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想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比如红色光,你会怎么做?向学生提供滤色镜但仅此而已,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演示出来,将学生想办法得到的红色光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对达到老师要求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动手动脑完成任务,同时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伸,环环相扣,使得知识更具系统性。
将问题交由学生解决的处理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断地享受自主解决问题带来的快感,从而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地走向高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代替教师的讲解,将教师从繁重而低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可谓事半功倍。
二、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目前,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是较差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想办法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教师先提出光源发出的光在介质中是“走”直线还是曲线的呢?让学生回答并找例子来证明各自的观点,再通过组织学生做手影游戏、站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观点的正误。这时会有学生提出:我们能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呢?如果真的能看见光的路径的确是直的,那不是更能好吗?关于这个问题,若一开始学生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给适当的提醒:晴朗的天气,大扫除时,同学扫地时扬起的灰尘,似乎……教师的话不用说完,学生必然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新的发现一定会让学生的思路大大放开,他们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潜能被一步一步地开发出来。
教师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必然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的教育原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师要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
单个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学生相互合作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能力,你不会想到那个调皮的男孩能把手枪的结构和原理解释地一清二楚,那个瘦瘦弱弱的女孩竟然对电学那么感兴趣,那个高个子男孩总是能解决最棘手的难题……所以,不要怕他们浪费时间,不要嫌他们进展地太慢,教师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们就会错过思维与思维的美丽碰撞,学生的潜能也被扼杀了。教师要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不能让学生活动草草收场,不能让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验成为徒有虚名的摆设。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应提醒自己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绝不仅仅是记住结论。
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只有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对话,学生才可以放开思路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尝试自己的想法。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要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还应利用课后的机会,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与学生真心地交朋友,不虚伪,不做作,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戴着面具的老师。
与学生做没有障碍的沟通对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总之,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地越充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越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