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个体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014-01-17 01:05杨小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

摘 要: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个体体验,是现在许多从事艺术活动的年轻人所欠缺的。重新认识的和理解个体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理解艺术存在的意义,个体体验的性质,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能够明确艺术的真正意义,把握艺术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我的生命体验,确认自我,激发创作的激情。

关键词:个体体验;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审美意象;自我体验;审美体验;艺术创作

作者简介:杨小斌,男,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

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论述并认为,在人类一切创造活动中,唯有艺术的创造最为纯粹。艺术构建了一种原来并不存在的虚像,即使与现实相关,也是一种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的表现,因此是一种真正的创造,也可以说,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知觉审美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艺术家体验的生命性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是同构对应的,而艺术之所以需要情感体验,就在于体验能赋予事物以意蕴。没有艺术家个体体验的生命性、情感、“移情”和“反绉”等特性,艺术活动就不可能具有心灵性、意蕴性、“忘我”和“诗意”等特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活动。

我们学习《文艺心理学》知道,艺术家的个体体验有多种,如:缺失性体验和丰富性体验、崇高体验和优美体验、超越体验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同情体验、神秘体验和归依体验、痛苦体验和幸福体验等等,也包括个体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生命体验、自我体验等方面。整是在艺术家的个体体验与人类社会共有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个体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和要求。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体验通过审美意象转化为外在形式。审美意象的核心是情感体验或生命体验成为其表现性内涵。首先,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要素,具有整合功能。其次,情感体验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向感性形式的,各种心理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张力状态。因此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指向感性形式的。再次,情感体验使审美意象成为有生命的形式。情感体验或生命体验乃是人的生命活力的标志,没有情感体验的人就无异于物。审美意象能够成为生命象征物,成为人自我观照的对象,关键在于它是情感体验的感性形式,它与情感倾向相融合而构成生命体验的基本内容。所以,审美意象就是这样有感性形式,情感体验,理解因素构成的多维结构,它是艺术品的内在形式。多个审美意象相连接就成为意境,其在于通过将不同审美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其一,已经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凸现与强化。其二,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象难以传达的内涵呈示出来。其三,在整体已经中,单独审美意象为一些非意象因素所连缀、修饰,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验。

艺术作为生命体验的外化形式,在艺术活动中,人们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集体表象”的东西,它发挥着禁止诸种心理机能向外向性认知活动生成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种审美的“集体表象”的存在,人的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心理构成——生命体验,才能被激发起来,进入意识的心理层面并进而外化为艺术品。现代人的艺术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是自觉地引发深层心理蕴含的生活与呈现,而不是主体意识受到阻碍之后被迫回归内心,外在事物正是由于戴上了主体的某种色彩从而转化为审美对象的。

在创作过程中,主题的内心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还必须遵守审美相似律,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因果相似律,表现为有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循环转换过程,在开始寻找艺术形式之前,艺术家与外物接触,并因此引发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个体性体验,进而产生外化这种体验的冲动。于是,一个原本具有多种规定性的客观实在,就变成了只有一种规定性的艺术符号。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那些借抒情的大行家们对生命体验与外在形式间的对应关系,早已了如指掌,因此当某种体验产生时,他们能凭直觉找到可以外化这种体验的形式。二是结构相似律,是创作主体依据心物间的共同结构样式,使客观主体化,主体客观化的一种创作心理规律,它赋予艺术家以更多的创造性。现代派艺术家借助于创造在整体性的结构样式上与内心体验相似的外在形式來呈现那种难以言说深沉体验与巨大痛苦。

自我体验是体验的自我意识,是人将自己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自我观照、审视、谛听时产生的深沉情绪,并从这种观照和体味中获得深沉绵远的感情。自我体验的朦胧性、纯真性、超越性就使体验天然地获得了审美的品格。自我生命体验的审美品格就不仅仅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无直接功利性、朦胧性、超越性给体验主体带来的审美享受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作为艺术品的本体而给无数艺术品的接受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上。一个艺术家只有自觉地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自我体验,才能够在创作中保持独立的精神品格,才能使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

我们知道,创作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塑造出艺术形象来的创作劳动,而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仅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实践的体验,二是来自艺术家对整个生命的体验。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人的存在状态和具有审美情趣。

现在许多人进行创新探索,但却远离现实生活,自我内心更没有情感体验和审美共鸣。体验生活这是一位艺术家真诚地面对自我和生活很重要的前提。其中许多作品出现直接照搬照抄显示对象,只有其形,没有其神,作品缺乏生气,多显肤浅、概念、空洞之感。所谓的要打好素描“基础”,首先要像要准确,有些人画了一辈子,“基础”还是没有解决,创作更不用谈了。这就忽视了作为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偏离了艺术的规律。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他们的产品被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尔认为只有心灵才能把繁杂的对象和谐的统一,只有当艺术家的心灵显现于感性之中,才能完整的美产生。艺术语言是把凌乱的因素在作品中重新得到和谐统一,是新的创造,是人精神的物化过程。审美体验离不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物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所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不仅是时代精神气息的反映,并且也会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设之中,最终成为时代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个富有情感,懂得珍惜生活和生命的艺术家会时刻关注并积累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中具体审美对像就常会有触发作者创作欲望,引起作者的情感共鸣,才会有了创作的激情和欲望,发自内心的流露,使艺术感情得到物化。艺术家是以他的想象冲动,甚至不同寻常的观念等方式来表现内在的精神,情绪,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法国的印象主义大师凡高的作品了。他的内在情感的发泄,近乎神经质。他全身心投入到室外写生、麦田、松树、星空、向日葵等,同他内心一样沸腾、汹涌、燃烧。其《群鸦乱舞的麦田》更是在黑色压抑之中表现了心灵的振颤。他把精神冲突和心理运动的本质把握在强烈的色彩表现上,并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的先驱。

艺术创作的个体体验,可以说是从主体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切身感受出发,把自身置于对象中来领悟,而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经验,经验可以积累,可以学习,可以传承,而体验作为精神情感的形式是只来源于个体的生活实践,而且总是以当下的状态存在,如身临其境,触发灵感和感悟,再把这种艺术体验用适合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实的体验,与人类的共有经验形成共鸣。所以,只有真正的艺术家能忘我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就会唤起无穷的艺术体验,创作出血多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了。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存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生命,就决定了一切体验总是在个体心理层面上发生,并与个人的生存状态、需求和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认识的对象既然有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属性,独立于主体之外,而是由于体验的这种个体精神参与,使得艺术家们在进行创新时,即使画的是同一题材,都有截然不同的创新角度和作品形式。

个体体验这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于个体自我的生存状态、需求、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决定了一切体验无不具有全身心的参与和投入的特点。因此它的深刻性是其他意识活动无法比拟的,个体的心理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心理基础,而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会进一步强化个体自身的情绪体验。

正是因为体验具有如此重要的一些特性,就使它成为艺术创新过程中由自然转向艺术的关键。自古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强调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强调写生,抒发情感,注重人的修养,如“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但今天许多人就以种种借口把自己抛出这个生活之外,把前人实践后的感悟当作自己照搬的经验,扔在“邯郸学步”,不仅误解了先生们的警语,而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失去了自我体验。

艺术行为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再创造,凝聚着作者的心灵体验和时代审美特征。强调个体体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充实艺术家的生活素材和情感积累,形成自己独有的表达语言,和特有的艺术作品。從古至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审美情感和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曾说过:“方法是从接触自然中产生的,随着情况而发展,它就在于给你的感觉找出适当的表现形式,并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美学。”正是由于这种个体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思索过程中形成,也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的经历、人格、审美、技巧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而且,会推动其在创新过程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语言形式,可能形成特有的风格,或多种风格的审美面貌。

伟大的艺术家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范式不具备物质存在的东西不隶属与莫衷物质的分类,凡属于未来精神的东西,只能在情感中实现,而艺术家的才华是通向这种感情的唯一通路”。

总之,对个体体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涵养,丰富和深化个体体验是每一位有志于艺术创作实践者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文艺心理教程》 童庆炳 程正民 高教出版社2001年4月1日版

[2]《艺术创作论》 余秋雨 学术专著系列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艺术》(英)克莱夫贝尔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美术概论》 王朝闻

猜你喜欢
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
《九辩》中的时空意识探析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童心 童眼 童耳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