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陷落

2014-01-17 16:26于海燕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思考

于海燕

摘 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语言转向导致母语陷落。西方语言学理论被大量引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汉语体系。当代,中国语言学界呼唤对汉语进行本体的、文化的研究,意欲走向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语言转向原因进行反思,以期对语言学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五四时期 语言转向 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与西方语言的接触中,中国学术界对待母语的态度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母语本位转向对母语的否定和排斥,母语陷落。与此相对的是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全盘接受与肯定。在中国语言学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说以及列宁的语言工具论思想被奉为圭臬。然一种学说或思想越经典越固化,也就越能禁锢人的思维,阻碍语言学自身的发展。通过对百年来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功过进行反思,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不禁要问: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在哪里?面对母语陷落这一现状,若想建构中国未来的语言学,就需要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语言转向的原因进行反思,以避免在下一个历史轮回中重蹈覆辙。

在中国学界语言态度转向的直接原因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决定民族文化如何发育的一项重要的控制因素。“中国民族的传统思维重视事物的功能联系,对问题强于综合而弱于分析。”何兆武在《西方哲学精神》一书中将中西方古代哲学进行对比,书中说:“中国哲学走的是‘主徳的路,西方哲学走的是 ‘主智的路。”如果对“why”“为什么”这个词进行解答,中国人往往习惯性地理解为“为了什么目的”,而西方往往理解为“由于什么原因”。也就是说,与西方相比,中国哲学更加注重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在研究知识做学问时,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思维模式。这种价值判断又蕴含着汉民族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往往形成非好即坏的价值评判标准。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对语言进行价值判断,从功用角度对语言进行界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以上的民族思维方式导致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母语的全盘否定,同时语言工具论思想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例如,王力曾在《中国古文法》中提出,中国语言比较的方法,实际上超出了文法学家的范围,而演变成一种判断好坏的态度。

其次是西方二元论话语策略的影响。主体——客体的二元论话语策略是海德格尔始终批判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人及其世界的话语。任何事物一成为话题都立刻被转变成了现成的对象或客体,而谈论者则顺理成章地成了自我或主体。这种二元论的话语策略正是西方分析哲学和哲学语言转向的重要的思想基础。语言一旦成为人研究的客体和审视的对象,就会被迫与人分离,这就如同只有与物体相隔一段距离,人的视力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之下,语言与人的关系被割裂,沦为人的附属的工具,而不是存在的家。 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在西方非常盛行,对语言学理论产生很大影响,传入中国很快便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并固化,加上中国传统的非好即坏的价值评判标准,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语言立场的转变及对语音工具论思想的执着也就可以解释了。

此外,中國知识分子发起的语言文字革命体现了群氓(meng)时代的集体无意识。“群氓”这一概念来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该书指出,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一旦成为某种意识形态主导下的集体就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具有集体意识形态而丧失个性的群体叫群氓。反观中国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起的改革中国语言文字的运动,我们不难发现,本属于学术范畴的对中西语言文字差异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口号。即便是最初具有理性、尚持怀疑态度的文人,如鲁迅、胡适等,也被这种喊着口号的强势群体蛊惑成为其中的一员。例如,青年时代,鲁迅对“青年之思惟,大都归罪于古之文物,甚或斥言文为野蛮”的风气多有针砭。但五四以后,他也经常附和这种否定母语的论调。

当然,中国文人对汉语汉字的不满由来已久,文言与白话的脱节是汉语的硬伤。但由于过去文人生活在封闭自足的母语系统中,在西方文明到来之前尚未自省,母语系统尚能保持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在中西方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被打破,认为汉语使用不便的个人经验逐渐积累成为坚信汉语落后的群体意识,一场不受控制、激愤状态下的汉语汉字改革运动的爆发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知识分子语言态度转向以及语言工具论思想的根深蒂固,受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政治时代背景。这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语言文字革命也与人类共有的从众心理密切相关。如今语言学界寻求变革的时代背景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而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更好地从语言本体出发审视自身与母语、母语与文化的关系,但仍要注意自身思维、心理偏向以及外界非学术因素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文国.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在哪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力.中国古文法[A].王力文集[C]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郜元宝.母语的陷落[J].书屋,2002(4).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