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从严治吏背景下的官员六种心态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人民论坛杂志通过向东中西部10多个省市的党政干部随机发放书面问卷,有效调查了3450位党政干部,结果显示,压力大了、信心足了、牢骚多了、更纠结了等六大心态较为普遍,值得关注。
心态一:压力大了
“从严治官、高压反腐,给您带来的压力程度如何?”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51.35%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压力“大了很多,不敢去高档场所吃喝娱乐了”;38.77%的人认为压力“大了一些,各种应酬、灰色收入等更谨慎了”,两项相加共计达90.12%;另有3.25%的人选择了“压力相同,以前咋样现在还咋样”,2.98%的人认为“压力减轻,自身清正,作风建设越严越好”;选择“其他”的有3.65%。
党中央反对“四风”多管其下,深得民心,不少市民用论坛、微博等对政府机关不良行为予以“曝光”,让一些贪污腐败、公款吃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失去了市场,为今年的春节增添了清闲、清廉的新元素。湖南衡阳市委讲师团成新平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党政干部的压力确实大了,这种大“大得好”,官员压力大了,群众心就欢了。
心态二:信心足了
“对党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选择“有所提升”的党政干部有45.33%,选择“较多”和“很多”的分别为27.15%和8.27%,另有19.22%的党政干部认为“没有提高”。
人民论坛记者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干部内心完全支持与认同这样的整治,“‘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四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年多来的举措持肯定态度。
从严治吏能否彻底扭转不良官风?受访官员持积极肯定态度的总计占比74.84%(51.25%的认为“可能性较大”,23.59%的认为“完全可能”);只有25.16%的受访官员认为“可能性较小”(占比20.08%)和“不可能”(占比5.08%),可见大多数干部对中央从严治官信心十足。
心态三:牢骚多了
参与调查的党政干部中,有11.21%认为“大部分”的官员会抱怨,47.45%的选择“半数左右”,两项相加比例达58.66%。可见,对从严治吏有抱怨、有牢骚成为不少干部的真实心态。该如何看待部分党政干部的这种“牢骚”?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自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部分官员过惯了“奢侈”日子,如今要求其过正常日子,自然会有抱怨,抱怨越大说明反对“四风”的成效越是显著,“官不聊生”才能民众幸福。
官员“叫苦”、抱怨最多的有哪些?“整风只是整了普通干部,领导该干嘛还是干嘛”列第一,占受访干部的35.66%;紧接着依次为“工资不高责任不小,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谁还愿做官”(占28.32%)、“官场潜规则如此,趁着还在位,谁不想捞点实际的”(18.93%);而“当官风险高,常常一百个成绩抵不了一个错误,如此治吏不公平”、“要求脱离实际,官员也是人,不能苛求官员单方面遵守”两项分列其后,占比15.33%和13.22%;另有2.15%选择了“其他”。
不少受访干部表示,中央从严治吏我们完全赞成,但也要注意维护党政干部群体的正当权益,对一些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党纪党规也要进行修改完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指出,反腐也好、整治官风也好,“办法一定要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那么多反腐条规,如果随便哪一个都算,可能就没人给你干活了”。
心态四:更纠结了
受访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工资待遇原本就偏低,如果把各种补贴、福利都一刀切地取消,利益受损,干部晋升渠道又极为有限,去还是留让人纠结。在回答“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的提问中,认为“可能性较大”和“完全会”的干部有32.31%。这揭示了当前部分党政干部把公务员岗位当成“鸡肋”的心态,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去年5月份,人民论坛杂志所进行的“基层干部被误读状况调查”揭示了不少地区基层干部待遇差、空间窄、压力大,其生存状态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在从严治吏的背景下,少部分官员想离职下海实属正常。
另一种纠结心态表现在是不是还要尽力干活上,在回答“会不会减弱干部干事的动力”这一问题时,调查发现,认为“完全会”和“较大可能会”的干部有37.4%。“正常阳光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很有必要,有一个现象必须要警惕,即为‘既然捞不到好处,我也不干活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姜玮也认为。可见,在严厉整风的同时,也需要有防止小部分官员工作懈怠的对策。
心态五:境界提升了
当被问及“是否赞同‘只要工作出色,适当腐败是可以接受的’”时,75.32%的受访干部认为“私拿一针一线都是腐败,决不容忍”,但也有17.45%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分别占比10.12%和7.33%),另有7.23%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虽然与决不容忍腐败的人数相比,17.45%的比例只不过代表了少数干部的看法。但是,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 。
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各级党政干部身系人民群众的福祉,身肩改革发展的重任,身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必须处处作群众的表率、社会的楷模。榜样的力量始终为一个时代所需。官员道德失范、社会权威甭坏,诸如此类,正提醒我们那些为了政绩“可以容忍适当腐败”的“少数官员”正如何腐蚀着榜样的力量。就像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在研究腐败心理的基础上指出的,“潜在的腐败分子通常会在收益与风险间进行权衡,如果腐败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揭露,严厉的处罚,从事腐败活动风险小获利大,就会铤而走险”。
高压反腐、从严治官,看似事无巨细,实则用功深远。“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每向不良作风触动一寸,都是累积通向新制度的更多一点基础;“面壁成佛”,官员自我境界的每一点提升,都是迈向清明政治的更近一步。
心态六: 期待“刚性制度环境”
到底如何才能保持当前治理成果?在比较了“领导核心”、“制度环境”、“政治氛围”等几项因素后,70.16%的受访干部认为“刚性的制度环境”最为关键。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比起有形的公共品,政府应加大对诸如“规则、标准、政策”等无形的公共品的提供。因为“制度上的建设和改善能增进生产力、促进竞争,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社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然而,“制度”在微观层面究竟如何作用?其解决问题、平息矛盾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制度约束、制度反腐方才可能。而这些,又仰赖制度建设的外在环境。调查中,除了“刚性的制度环境”外,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干部认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53.33%)和“赋予社会和人民群众必要的监督权”(52.12%)很重要。而“民主法治的政治氛围”(49.38%)、“官员主动报告相关情况,财产公示立即推进”(36.22%)位列其后(选择“其他”的3.15%)。在受访干部们看来,这些因素都虽不是最重要的,也是制度建设须臾不可缺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袁静)
责编/陈阳波 美编/李祥峰
如何看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农工党中央宣传部主任科员顾建军:我相信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老百姓对腐败现象是不答应的,反腐倡廉一定会坚持到底。纵然腐败分子耍花招、找对策,但随着反腐倡廉机制的日益完善,制度化、法制化的确立,各种漏洞都会被补上,想找到空子、找出对策越来越难,中央整治官风一定会见成效。
制度建设能否跟得上
湖南省衡阳市委讲师团成新平:让一切回归正常,必须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各级党员干部只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加强党性修养,摆正公私关系,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从思想上摒弃“特权情结”,杜绝“慵懒散”,做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不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不私用,真正把为民服务的理念植根于脑海中,融入到血脉里,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一切回归正常,必须完善标本兼治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不愿腐的自律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避免“一阵风”式反腐,不断完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常抓不懈,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在制度上引导和督查党员干部清廉自守、干净干事,自觉抵御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以党性修养塑造人性之美,以党纪国法纠正行为之偏,以理想信念补强精神之“钙”。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湖北省某市街道办事处干部: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通过几次活动就能形成,当前,中国处于快速转型期,而恰恰很多问题发生的根源就是制度性的,需要完善制度是肯定的,但不可能这么简单,这么迅速就能将制度建设跟上。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失去信心,因为,官风的整治毕竟是个开端,是长期制度建设的开始,也算是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对此,我们要有期待,而且,要给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一些时间,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那样欲速则不达。
会不会因此形成一轮官员下海潮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姜玮:流水不腐,一个正常的社会也是如此,如果公务员系统只能进不能出,说明这个体制是僵化和没有活力的,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中国几千年沿袭的官本位文化目前还是大有市场,整体上来看,公务员社会地位比较高,工作稳定,保障性也好于很多其他的职业,对于几百万的公务员队伍来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退出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从统计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只不过恰好赶上了新时期的反腐败形势,经过媒体传播放大了,让人产生了“下海潮”的错觉,部分公务员声称要“下海”,也更多是发发牢骚式的调侃和吐槽,真正行动的并不多。当然,正常阳光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也很有必要,但是有一个现象必须要警惕,即为“既然捞不到好处,我也不干活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会不会更为严重,公务员干活的激情和动力会不会弱化,进而导致改革发展步伐的放缓,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治理官风、官气,正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反腐败不是既得利益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战场,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是不断消除滋生腐败的体制弊端,包括让制度刚性良好运转、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以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性举措。
会不会减弱公务员干事热情和动力
河南省某市信访局干部郭明:对于绝大多数地方干部,内心都渴望行大道、做好官、办实事,谁也不愿意承受走歪门邪道的良心谴责,谁也不愿意违法乱纪整天提心吊胆。从严治吏,治的是让那些通过走关系打招呼获得晋升的少数干部,维护和帮助的是绝大多数通过工作实绩和为民情怀获得晋升的干部,所以从严治吏只会减弱少数干部的干事动力,而帮助绝大多数干部优化政治生态,提升他们正正派派做人做事的动力和信心。
从严治吏能否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
中共贵阳市云岩区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黄伟:从严治吏确实是为深化改革扫除障碍的重要因素,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问题太多太广,重点是要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使改革和反改革的力量此涨彼消,尽量用实效去团结和赢得中间力量的支持。
会不会因此给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涨工资
河南省某市纪委干部:一是现在八项规定及十几个禁令,不全是针对公务员的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给公务员涨工资,群众不会愿意的;二是现在社会存在很多矛盾没有解决,现在的社会是只能听到公务员日子不好过的新闻,但不能有公务员涨工资、福利有多好的消息,如果有好消息,一定群起而攻之,那样不是给国家添乱吗,所以,短期内肯定不会涨工资的。
反四风能否解决根本问题
北京市工商局某科员:在基层,区县一级公务员中,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并不明显,因为微薄的工资根本没资格享乐,大部分人都很清贫,比较严重的是形式主义。例如上边反四风、要求践行群众路线,要求大家写自查自纠报告。民主生活会上,领导讲的内容都挺好,但这只是为了应付会议的作秀、表演。
北京市某区发改委王某:对于这次中央的“从严治吏”,整体来看,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干群关系确实不太融洽,部分官员身上确实有着官僚习气,通过中央的“从严治吏”,应该能对治理官场不良习气有一定作用。就我个人而言,感觉既有好处,也有困惑。好处呢,应酬少了,既不用给上级单位和领导送礼了,也没有人来“公关”我们了;困惑之处也有很多,比如,民主生活会每人都要给领导提意见,这个让我们很多人都感觉很为难。意见提得重了,担心领导不高兴;不提,又通不过,真是令人左右为难呀!
如何看待公众信任度不高的现象
贵州省毕节市某挂职干部: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确实需要整顿。这些年来由于权力不受监督,没有形成监督机制,于是绝对的权力产生了绝对的腐败,并且,腐败呈高发、多发,公众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官场腐败案例太多、太无奈,公众的被剥夺感一直存在,对此较为悲观是可以理解的,仇官仇特权的情绪也不可能短期内缓解,也不可能就此同情官员们的处境,这些情绪积累得太久太长,是需要释放和发泄一下。
辽宁省大连市某街道钟某: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当前整治作风的从严、从实、从长。可能很多方面,老百姓通过媒体有了一定了解,但也许无亲身感受,了解得比较有限。从自身感受来说,这次整风给我们公务员群体的普遍感觉是长期的、制度性的,不是短期行为和走个过场,我们也切实看到身边出问题的同事得到很严厉的惩罚。公众的信任度会随着时间不断提高的。
从严治吏是否过了头
甘肃省办公厅张处长:我觉得中央的政策部署本身没有过头,但据我所知,在各地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过头之处。比如,听说有的部门为了节俭,办公室打印纸都要按照页数认领,打多少领多少,这样虽说减少了办公支出,但却不利于效率提升。说到这里,往深处看,我认为现在的从严治吏,更多的约束官员,改变官员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这个很重要、很有必要。但是,既要有改的勇气,也要有立的智慧。何为立呢?这就是,在改掉官员不良习气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官员如何提升的话题。比如,你们调查中提到的官员干事热情下降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如何在收入低的情况下,提升官员热情,这个我认为光靠整风运动还不够,还需要制度上的创新。
河南省南阳市某县发改委老干部张女士:自古衙门就是民的靠山,而官是民的主事。官清且明断体民乃民之福社稷之幸。官若腐败或糊涂或自私或无能则遭泱的是国和民,更甚者祸国殃民直至民反。所以从严治官是利国利民的重要决策,也是对官员自身的保护,以免官员做出上愧对国下愧对民或愧对祖宗后代的事来。
(人民论坛编辑部采访整理)
责编/刘建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