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宾馆钓鱼台文化追踪

2014-01-14 15:47张宏喜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钓鱼台

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往西,经西单、复兴门,上木樨地右拐高架桥往北进入三里河路不久,即可连续遇到两个相距不远的红绿灯路口,第二个红绿灯路口向东是月坛北街,路西对着月坛北街有一座大门,门口站着威武英俊的武警卫兵,这就是钓鱼台国宾馆的东门。由于从首都国际机场经长安街到钓鱼台东门,正好经过北京的天安门中心地带,一路顺畅,又由于从东郊的外国驻华使馆区前往钓鱼台也是走这条路,所以钓鱼台的东门成了主要的出入大门,常见于影视报刊媒体的就是这个大门。按照民族风格设计、建有大屋顶精美门楼的钓鱼台北门阜成路2号,反倒常常不被人们注意。进入钓鱼台的东门,迎面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园艺精品花坛,花坛中间立着看似一柱长条石头、实为一株已有2.5亿年的古树化石,其准确名字叫树化玉,上刻邓小平手迹“钓鱼台”三个大字。

进得院内,果然一个好去处:17座别墅式的楼宇和古建筑群,在树木掩映、花草衬托、绿水环绕之下,散落在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园林之中,气度恢宏庄重,格调精致秀丽。放眼望去,树林蔚然而深秀,花草繁茂而鲜艳,绿水舒缓而萦绕,环境幽静而清新。柳宗元《钴鉧潭西山小丘记》描述的景致呈现在眼前:“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置身其中,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真乃名不虚传,人间仙境是也。

钓鱼台闻名于中国和世界,但她在北京海淀区的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点,可当我们把这个小点放大开来,这里其实是个博大精深的辽阔世界。她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钓鱼台不过就是一个国宾馆。是的,她确是国宾馆,但她更是一座文化金山,文化宝库,文化殿堂,是文化精品中的精品。

把钓鱼台的文化比作画,画却装不下她的美;把钓鱼台的文化比作诗,诗却难以描绘出她的雅;把钓鱼台的文化比作酒,她的味道远比最好的美酒令人醉;把钓鱼台的文化比作茶,她的浓香超过最好的茶使人迷……什么比喻都难以令人满意,只能还璞归真,就称为钓鱼台文化。

她曾经很神秘,如同天上的宫殿与女神。改革开放后人们发现,这个天上的宫殿其实就在我们凡间和身边,这位女神其实很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走进这个恢弘辽阔的钓鱼台文化世界吧,我们可以在这里品尝一次美味而丰富的文化大餐,得到令人陶醉的精神享受。

独特的中国钓鱼台文化涵义

国宾馆的这个钓鱼台之名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金代章宗皇帝完颜璟(1168年出生,1189年即位,1208年逝世)曾在此筑台垂钓,从此这里就被称为“钓鱼台”。有人说章宗是皇帝中第一个钓鱼爱好者,开辟了皇帝钓鱼的先河,他钓起鱼来常常废寝忘食、不理朝政。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这里曾几度辉煌几度衰败,甚至被玉渊潭、万柳堂等名字所遮盖,但终究难掩钓鱼台这个名字的光辉,始终闻名的一直是钓鱼台这个名字,直至今天,乃至今后。

取名“钓鱼台”好像不仅仅是因为有人在此台钓过鱼,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含意。“钓鱼”这件事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总是不同寻常,关于钓鱼的历史名人故事举不胜举,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里,以钓鱼为内容甚至作题目的俯首皆是。在我国显然存在着一种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钓鱼文化。最初的钓鱼者可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口福、品尝美味,钓来钓去,钓上了瘾,如同愚公移山祖祖辈辈挖山不止那样,祖祖辈辈钓下去,越钓越来劲,越钓寓意越深长。宋代诗人韩宗愈在他的一首诗《钓》中写道:“持竿弄蛇影,两眼看浮沉。欲钓先投饵,鱼情亦世情。”把钓鱼与人世相比,用钓鱼来看世态浮沉。后人把明朝杨慎的词《临江仙》放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卷首,那词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位白发的渔夫与樵夫,在江中的小岛上钓鱼、赏月、饮酒和谈笑风生议论古今。看来这两位白发渔翁、樵夫可不简单,别看他们一身老渔民、老农民装束,实际上是颇不简单的人物,很是通晓古今天下大事,常常通过钓鱼来表达自己的抱负、情怀和见识。当然,更多的人去钓鱼,是为了如同著名学者林语堂所讲追求回归大自然的意境:“钓鱼常在湖山胜地,林泉溪涧之间,可以摈开俗务,怡然自得,归复大自然,得身心之益。”正因为如此,所以喜爱钓鱼的人越来越多,各地都有钓鱼协会,有个中国钓鱼协会,还有世界钓鱼协会,各种级别的钓鱼比赛经常举行。澳大利亚悉尼有悬崖海岸,笔者在驻澳大利亚使馆工作时曾慕名到那里观光过,那里果然名不虚传,礁石异常险峻,但在那里临海钓鱼别有风味,所以很能吸引钓鱼者。据报道已有60余名钓鱼者在那里钓鱼时不慎坠海而亡成为“钓鱼烈士”,可前往钓鱼的人仍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似乎为了求得钓鱼的乐趣可以超越死生,以至于弄得警方不得不采取某些安全措施。看来钓鱼文化不仅中国发达,外国也很盛行。

在我国最有名的是姜太公钓鱼,姜太公就是姜尚,又名吕尚,字子牙。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和《武王伐纣平话》等描述,姜太公曾为商朝官员,但他不满当政者的残暴腐败而辞官归去,以至弄得年老贫困。可他老先生不但一点也不着急,反而生活得相当悠闲自在,因为他满腹经纶,很有自信,所以始终不去走后门拉关系,干那种跑官要官的事情,而是天天坐到渭水之滨优哉游哉地钓鱼。姜子牙钓鱼时是坐在渭水北岸,水之北是向阳的地方,所以称之为“渭阳”。据说他的钓法也格外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鱼钩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神经病似地自言自语说:“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樵夫看到姜子牙这种傻劲儿,止不住哈哈大笑,嘲讽他说:“像你这样的钓法,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不以为然,对那人不屑一顾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这话传到了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耳中。姬昌要讨伐商朝纣王,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就斋戒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渭河岸边盛情相邀,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评论说:“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那里钓周文王,等待周文王来走他的后门,得到个人的发展时机。他果然等到了周文王,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了纣王,成为一代名臣。姜子牙钓鱼台现在是国家AAA级风景区,位于距西安150公里的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那里有今人根据史料和想象雕塑的姜老先生垂钓形象,风景区的设计者似乎不打算让老先生离退休,而要把历史凝固在那里,要老先生永无止境地钓将下去,表演给一代一代的后人看。

喜欢钓鱼的我国历史名人绝非姜太公一人,以这些历史名人命名的古钓鱼台遗址很多,比较著名的就有十余处,分布在全国各地。例如:庄子钓鱼台,在山东郾城县(古代为濮州、濮县),为唐代贞观年间兴建,庄子钓鱼台就在庄子祠附近;屈原钓鱼台,传说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钓鱼处,在湖南省桃江县城关桃谷山,台上原有天问阁,今已不存在了;严子陵钓鱼台,在浙江省桐庐城西15公里的富春山上,严老先生的志向与姜太公正好相反,他虽身为高士且与东汉皇帝刘秀自幼相知,却至死在此山隐居耕作钓鱼,任凭刘秀说死说活都毫不动摇,坚决拒绝出山做官;韩信钓鱼台,在江苏省淮安城北,相传为汉代名将淮阴侯韩信钓鱼处;武昌古钓台,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北江滨,相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常饮酒观钓于台上;太白钓台,在安徽省贵池城南约10公里的一条小河畔,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此钓鱼,故名太白钓台;张志和是唐代著名诗人和词人,自称“烟波钓徒”,他写了一首《渔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我国古典诗词里最著名的钓鱼诗词之一,在湖北省大冶就有张志和钓鱼台;同是唐代的著名人物文学家柳宗元也是个酷爱钓鱼的人,他在《江雪》一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是一首如画的钓鱼诗,写下这么脍炙人口佳句的诗人一定也有他的钓鱼台,只可惜现在人们还没有考证出此台究竟在何处,一旦查出肯定会引起当地官员大兴土木新造个“柳宗元钓鱼台”出来,以吸引游客发展当地的GDP;在四川合川(现属重庆市)东北一座山上有个钓鱼城,三面临江,依天拔地,山势险峻,1258年当地军民曾据险抗击元朝宪帝蒙哥入侵并将其击伤毙命,南宋时筑城在钓鱼台上,故名钓鱼城;乾隆皇帝除了喜欢在北京的钓鱼台钓鱼外,还跑到江南钓鱼,在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小金山西侧就有一个乾隆钓鱼台,台前湖面宽广,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波光荡漾;南京也有个钓鱼台,它是中华门城堡镇淮桥西到长乐路新桥的一条街巷,虽然不及北京的钓鱼台有名,但发生在这里以及附近的关于朱元璋钓鱼的传说故事可不少。如此等等,只要是有水有鱼的地方肯定就会有人来钓鱼,只要那些钓鱼的人出了名,他们钓过鱼的地方也就有了名气,而且关于某名人在此钓鱼的传说、典故、诗词、绘画等等也就沸沸扬扬广为传播开来。时至今日,要想把各种各样的钓鱼台的故事研究清楚,设立一门“钓鱼台学”也许是必要的。

说起钓鱼台,人们会自然会想起钓鱼岛,因为在我国的文献里,也有把钓鱼岛称为钓鱼屿、钓鱼台的。《水浒后传》第三十六回“振国威胜算平三岛,建奇功异物贡遐方”写道:“再说朱仝、黄信、穆春,到钓鱼岛……走上冈子一看,有座天生石台,直靠在海外,如建康燕子矶一样,玲珑剔透,文采可观,遍生琪花瑶草,石壁上镌下六个大字,虽然风雨剥落,还认得出是‘任公子钓鱼处。朱仝道:‘原来有此古迹,所以得名。”虽然这是小说,但里面写了许多倭寇掳掠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的罪行和我国人民抗击倭寇的事迹,这就很难不让人把小说里的钓鱼岛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钓鱼岛联系起来,有人认为好像说的就是一个地方。

钓鱼台也好、钓鱼城也好、钓鱼岛也好,竟牵动着我国古今人民的心,蕴涵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个名字如此不同寻常,要想获得此命名没有历史名人在此钓过鱼,或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是不行的,难怪一旦某地取得了钓鱼台、钓鱼城、钓鱼岛这样的名字,就一定会传下去而万古不衰,引起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来旅游、瞻仰、凭吊和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比较了几个地方后,最终选择钓鱼台作为国宾馆?除了看中这里的自然风光外,恐怕就是被“钓鱼台”这个名字及其历史背景所吸引。如上所述,在中国凡叫“钓鱼台”的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北京的钓鱼台与姜子牙钓鱼台、严子陵钓鱼台、张志和钓鱼台等等其他地方的钓鱼台相比,又有不同凡响之处,因为其他地方的钓鱼台基本上只是与一人一事相关,而北京由于是数代古都,所以这里的钓鱼台与我国近800多年的历史息息相关,经历了几个朝代,涉及许多名人,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格外多。总之,北京钓鱼台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含金量更高。选钓鱼台作为国宾馆,并不是说我们要像姜子牙那样,不是为了要钓鱼而是为了要钓人,钓人家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而是说,我们不仅要招待好我们的国宾,使他们住好吃好,大有宾至如归之感,还希望他们能通过在钓鱼台短暂驻跸,亲身感受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双方关系,广结天下朋友,实现世界和平的目的。从现有资料看,从选择地址到设计、建筑、装修、布置钓鱼台国宾馆,乃至建成后接待国宾,始终贯穿着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指导思想。这充分表现出当年决策者的睿智。通过钓鱼台接待国宾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这个地方选得太好了,不妨打开现在的北京地图来看,除了钓鱼台外恐怕无法再找出第二个地方可以作为国宾馆了,这是唯一的最佳选择。

北京钓鱼台文化的历史记忆

记载北京钓鱼台历史的古籍文献主要有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明代刘侗、于奕正合纂的《帝京景物略》,清代乾隆命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等。这几本书虽然写了北京的钓鱼台,但文字都不多。还有一些文人骚客在其诗中文中写到了北京的钓鱼台。2005年西苑出版社出版了树军编著的《钓鱼台备忘录》,把有关北京钓鱼台的古今材料,包括一些传说和有争议的内容,相当详细地汇集起来,特别是把有关钓鱼台的诗词都搜罗在内,这是一本关于国宾馆钓鱼台内容最全面的专著。201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董保存著《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把发生在钓鱼台里的国际国内重大政治风云包括外交事件和国内事件进行了追述,自然也是关于国宾馆钓鱼台的一本重要著作。

经查以上有关书籍材料,北京钓鱼台的简单历史大致如下:

1115年金太祖完颜旻在东北黑龙江地区建立了女真族政权金朝,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从黑龙江正式迁都到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北京,称为中都。那时钓鱼台这个地方水域面积不小,是金朝皇帝每年游幸之地。到了章宗皇帝完颜璟,就在此筑台钓鱼,从此这里被称为钓鱼台。

金代有位著名文学家叫王郁,北京大兴人,他生活在金末元初,动乱中就曾隐居在钓鱼台。后来他逃到汴京,在元军围攻汴京突围时被杀,年仅33岁。王郁名气不小,《归潜志》说他为文宏肆奇古,动辄数千言,法柳宗元,歌诗飘逸有李白气象。他的有些诗作被广为传颂,轰动中都。《金史》等记有他的生平事迹,讲到北京钓鱼台常常会说到这位王郁。

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北京,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忽必烈定都北京,称为大都。元代初年,宰相廉希宪在钓鱼台这个地方修建别墅“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皇帝每年都来此游玩。元末人陶九成在《南村辍耕录》中写到了万柳堂:“京师城外万柳堂,亦一游宴处也。野云廉公一日于中置酒……”

推翻元朝的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受封在北京称为燕王,他对其侄子继承皇位心怀不满而起兵攻打南京取胜,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成祖厌恶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成为明朝国都之后,一度荒僻的钓鱼台重新兴盛起来,这里成为达官贵戚的别墅所在地,许多文人学士亦常游宴赋诗于此。到了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钓鱼台成为明代皇亲的京郊别墅,《帝京景物略》这样描绘那时的钓鱼台风光:“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鸟闻,曲房入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后金改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顺治时期兴建了钓鱼台的望海楼,在毁坏了的望海楼遗址上还有刻着顺治字样的砖。到了乾隆时期,他喜爱钓鱼台的风光旖旎,辟为行宫,并令人将旧址浚治成湖,引来西山之水扩容玉渊潭、钓鱼台的水域,接着将水源疏通引至阜成门、西直门的护城河,改善整个京城水系,于是钓鱼台的清泉碧水可终年曲折迂回于亭台楼阁和翠林茂木石桥之间,钓鱼台行宫显得愈加秀美。1774年,乾隆又决定在钓鱼台行宫大兴土木,营造了多处建筑,如养源斋、同乐宫、清露堂、潇碧轩、澄漪亭等。乾隆皇帝为每座亭、台、楼、阁亲笔题写了匾额。乾隆皇帝为西侧瓮门题写的“钓鱼台”三字的石额一直镶嵌在那里,如今已在这里重建了望海楼。《日下旧闻考》称:“钓鱼台在三里河西里许,乃大金时旧迹也。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凡西山麓之水悉灌于此。”

到了清末钓鱼台成为一座荒废的园林,“白藕无花池水涸,推余松柏摩高天”(樊增祥《游钓鱼台》)。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出生,1908年3岁为帝,1911年7月起陈宝琛担任溥仪的老师。同年10月爆发了辛亥革命,溥仪于次年2月退位。清朝虽然被推翻了,但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还要养活溥仪一班人,让他们继续住在紫禁城,保留其行宫等。溥仪对自己的老师感情很深,视为智囊,于是在1921年将钓鱼台赐给了陈宝琛,陈宝琛喜欢钓鱼台有林木泉石之胜,便将旧园重新修葺,以为游玩之所。他高兴得设宴狂饮数日,立诗社,招游客,日无虚席。每宴必赋诗,最后赋诗题咏成册为《陈太傅钓鱼台赐庄图咏册》。此册成为研究钓鱼台的历史资料。而当时民众对清朝遗老仍在钓鱼台大摆宴席、饮酒作诗十分不满,于是组织请愿发表声明予以反对,迫使陈宝琛自动交出钓鱼台。之后北京民国军阀政府处于内外交困,原答应的每年拨给逊帝皇室的经费难以落实,溥仪为生计便将钓鱼台及其他行宫出租。1924年冯玉祥打进北京,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成立“清宫善后委员会”管理紫禁城以及清室行宫,包括钓鱼台。

钓鱼台越发破落起来,女作家陈学昭1925年11月15日写了一篇《钓鱼台》游记,说她与友人骑驴去钓鱼台时,“泥路低陷得像山道一样,有些又是十分高起的,总是狭隘而且曲折。远远望着疏疏落落的人家,茅屋、麦垄是稀稀的……”到了钓鱼台一看:“呀!寂寥庭院!这样的庭院,个径里长着青苔。小桥上积着灰尘,四处亭榭均深深的闭着,衰草与残花乱乱的堆着,人去屋空,不意令人想到历来的所有盛衰……踟蹰的出了园门,我的心空泛泛的又起了无可言说的惆怅……”

钓鱼台虽然衰败了,但其“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自然风光还是美的,所以仍不断吸引人们来游。鲁迅搬进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的住所后,离钓鱼台不远,曾陪他母亲到钓鱼台一游。鲁迅还曾第二次游钓鱼台,那是1926年3月7日星期天,天气晴朗,阳光和煦。在几个青年的怂恿下,鲁迅一行9人出了阜成门,骑上小毛驴,踏着黄土路,迎着春风到钓鱼台游玩。后来章川岛先生回忆这次愉快的春游写道:“还记得那个时候,城内的青年学生们,到了春秋佳日,每逢星期天,常常到西直门外来骑驴玩,我就是一个最爱骑驴的人。有一年的春天,我们有八九个人跑去要鲁迅先生和我们一起骑驴去玩,鲁迅先生就和我们一起出来,骑驴到钓鱼台。一路上还和我们讲了好些骑术。我们这八九个人和鲁迅先生年龄的距离,少的也有二十。这虽是一件小事,要不是因为我们和鲁迅先生没有间隔,我们怎敢去邀请?如果鲁迅先生没有青年人的这种性情,鲁迅先生也不会和我们一道去的。”在《中华名胜古迹趣闻录》一书中收入了邓云乡先生的《鲁迅曾游钓鱼台》一文。在鲁迅日记中记有两游钓鱼台的事。

北京(当时称北平)和平解放前,钓鱼台养源斋曾是傅作义将军的别墅,有人说傅将军就是在这座别墅里进行了深思熟虑,决定接受解放军和平解放北京的号召的。北京和平解放是人民的大幸,国家的大幸,自然也是北京的大幸,是毛泽东等一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傅将军接受和平解放的主张立下了一大功勋。如果真的是傅将军在钓鱼台别墅养源斋作的抉择,自然会给钓鱼台增加一段佳话。但更多的资料是说,傅将军的女儿傅冬菊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傅将军的身边,是在傅将军中南海的家中劝说傅将军的。傅将军是在钓鱼台的别墅还是在中南海的家中下的决心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傅将军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使北京包括钓鱼台免受了兵燹之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们的祖国获得了新生。为迎接建国10周年,1958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10项重大工程,同时兴建国宾馆,以接待前来参加国庆10周年活动的外国领导人。外交部经多处比较,认为钓鱼台是国宾馆的最佳地址。钓鱼台国宾馆于1958年动工兴建,于1959年9月正式启用。钓鱼台的主要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家沈勃、张开济,协助他的是建筑师刘友鎏、徐文如。但张开济却说:“已故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国庆工程中,正是一个真正的‘总设计师……周总理常说,外事无小事。所以在国宾馆的设计施工中,周总理曾多次过问,并到施工现场予以指导,对建设布局,园林布局等诸多方面都作了具体的指示,使得国宾馆的建设非常顺利。”

其实建国宾馆就是周恩来首先提出来的。由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提出这一建议,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青年周恩来早在建党前和建党初在法国留学时,就已经写过数十篇关于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的文章。西安事变后他成为党内的首席外交家,代表党承担了对外谈判重任。建国后他兼任外长,说明负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非他莫属。据曾任毛泽东俄语翻译的李越然在其著作《中苏外交亲历记》中记载,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他是非常精明强干的人。”几十年来,凡涉及外交上的问题,大多都是他在那里操劳。不少事情别人还没有想到周恩来就想到了,例如,在延安时他最早提出我们要重视培养英语干部,建国后扩大外语院校,注意培养小语种人才;在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从延安撤退时,周恩来想到新中国建立后要搞外交,所以他指示要把原来搞过外交的干部集中起来,不要流失;在延安时期,他就考虑到将来我们要与美国建立和发展关系,需要培养了解美国的人才,所以从那时起他就安排往美国派我党的留学生。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这些会谈基本上是聋子对话,没有什么进展,但周恩来却说能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就没有白谈,眼光是何等深远。建国之初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提出要创建我们新中国自己的外交学。他通过自己的外交实践和提出一系列的外交思想,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国际公认的外交大师,特别是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周恩来被尊称为新中国外交的“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创始人和奠基者”、“运筹帷幄的主帅”、“新中国外交之父”等等。为了研究、继承和发扬他的外交理论和光荣传统,1989年外交部编辑出版了《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1997年资深外交官裴默农写出了《周恩来外交学》,1998年外交部编辑出版了《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一批学者、专家研究周恩来外交的专著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周恩来建议兴建的钓鱼台国宾馆,在述说和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外交学的创立和发展,自古以来即亦存在的中国外交文化在新中国的延绵和发展。国宾馆钓鱼台不仅仅是个国宾馆,她是一本述说新中国外交的厚厚的书。

东方园林艺术之神的杰作

1958年当决定在这片历史上的皇家园林建造国宾馆时,设计师、主管的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一致认为,我们的国宾馆应该保留这里原有的园林特点,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将我国的园林艺术充分发挥,建设一座与我们国家相配、具有我国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国宾馆。

借助网上的卫星地图,我们现在可以从空中鸟瞰钓鱼台的全貌。以上北下南看地图的习惯来看钓鱼台全图,她的北边和东边是沿街的直线条,西边和南边是不规则的斜线,越往南越窄,最南端基本上呈锐角状。南北长东西窄,南北大体是东西的两倍。综观全景,钓鱼台的一座一座别墅式的小楼和古建筑庭院散落在一大片绿色树林和草地中间,弯弯曲曲的小河溪把一串湖、池、泉、瀑连成项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钓鱼台的西北部、北部、东部、南部则是栉比鳞次的城市楼群建筑,这些地方都是楼房包围树木,一排排一片片都是钢筋水泥的楼房而不是青枝绿叶的树木,更无水溪可言。只有西南部的玉渊潭有大片湖水和树林,而玉渊潭与钓鱼台历史上是连在一起的,现在也是绿水相通的。这一台一潭,成为北京市城区西部的碧玉明珠,与市内的北海公园和中央、国务院所在地的中南海相映成趣。

当我们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从东大门进入钓鱼台,往右按逆时针方向转一圈,会看到路牌依次指示出东边的2号楼、3号楼、俱乐部、八方苑即4号楼,北边的5号楼,西边的6号、7号、8号、9号、10号楼,西南边的望海楼、11号楼、御苑、养源斋,南边的12号楼,再拐到东边是14号、15号、16号楼。处于中间位置的是名为芳菲苑的17号楼和18号楼。其中没有1号楼,因为如将某位外国元首安排在1号楼似乎意味着他是No.1,似乎要比其他国家元首高上一等,这是不可以的。也没有13号楼,因为在最后的晚餐宴会上,第13个人就是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耶稣遇难的那一天也是13日,所以13是外国人忌讳的数字。

当我们转遍全院一处一处地细细玩味,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式园林,处处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和优美,但同时也融进了某些西方园林之长,诸如建造源于西方的喷泉、引进西方的某些花卉、种植西方草种的大草坪等等是也。

钓鱼台的原地貌是平地而无山岳,再造一个山出来显然大可不必。于是便把树木、花草、草坪、假山、水溪、湖面、喷泉等等园林元素充分调动起来,围绕古建筑和17座新建楼房巧妙布局,发挥我国人民积累起来的建筑园林的智慧,用既有曲折而又不显得凌乱的优美道路线条把各个建筑群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这座庄重高雅、气势不凡、环境优美、让人耳目一新的国宾馆,成为首都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第十一大工程。

说起园林艺术,实在有太多的话可说。世界各国都有自己闻名于世、名留青史的园林艺术创作,这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里无需把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面面俱到地过多谈及,仅简要把东西方园林艺术之差别点到即止。可以拿我国的承德避暑山庄与法国的凡尔赛宫的园林加以比较。

按百度百科的介绍,“承德避暑山庄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万壑纵横的景观,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 ‘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

而凡尔赛宫的园林,百度百科介绍说:“现存面积为100公顷,以海神喷泉为中心,主楼北部有拉冬娜喷泉,主楼南部有桔园和温室。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路易十四时期曾在运河上安排帆船进行海战表演,或布置贡多拉(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和船夫,模仿威尼斯运河风光。花园内还有森林、花径、温室、柱廊、神庙、村庄、动物园和众多散布的大理石雕塑。”

有专家对比说,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二者融合,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山河、树林、草原,然后建造宫殿、庙宇等等,讲究的是自然美;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所以凡尔赛宫的园林是以人工规划雕琢、中轴两边对称和呈现几何图形为特点,讲究人工美。这两处笔者都去过,且不止一次,我相信凡亲临这两处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的人都会感到,无论哪种美都给人以震撼和享受。再说,不管是东方园林还是西方园林,实际上总是自然里有人工,人工里有自然。所谓园林,无非是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地形,引来水源,种植花草树木,修建道路、设施、别墅、楼房或宫殿,把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好,创造出新的美来。西方的园林之所以给人以人工制造的印象,是因为那里的喷泉、规则的图案等等显然是人造的;而中国的园林则利用现有的山水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看不出人造痕迹,所以给人以自然的印象。其实,中国的园林除在条件具备时利用原有的山林河湖之外,不少也是人造的,无非是挖湖堆山之类,只不过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仿造大自然达到了意境神似的效果,简直看不出来是人为加工的罢了。钓鱼台的园林就充分显示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中国园林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西方园林的某些长处。

乘车从东门进入钓鱼台,左边桥头是由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书写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古典式彩色牌坊。循此道向前一路下来,首先看到的会是繁茂的树林和绿茵似毯的草坪,因为25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必然会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可在欣赏这里的花草树木时,人们很容易忽略汽车轮子下静静流淌的清流碧水。而水是生命之源,恰恰是钓鱼台的水系构成了这片园林的第一要素,给钓鱼台带来了勃勃生机。

钓鱼台的水面实在美不胜收。请你再飞到空中看看钓鱼台的卫星地图,你可以发现,碧水在钓鱼台内围绕整个院子一周,其形状竟如同祖国大地上的天然河流那样随势而行,在楼台亭阁之间曲折迂回,好像一条线把整个钓鱼台的景点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卫星地图是静态,所以人们无法看清这水是流动的呢还是静止的?如果是流动的,是从北至南流呢,还是从南至北流?原来这水是源于西山泉水,经昆明湖,入玉渊潭,由玉渊潭修了一条暗沟,从钓鱼台院内西北部的6号楼与7号楼之间悄悄光临钓鱼台,最后从南边流出,汇入永定河引水渠,流入市区护城河。

跟着院内小河溪水走去,你会发现水是流动的。你一路会看到喷泉、瀑布、亭台、游廊、船坞、码头、15座造型不同的通车大桥和步行小桥,会看到沿途撒下的七八个珍珠般的大小湖泊,院内全部5.1万平方米的水面使人赏心悦目。其中以芳菲苑与18号楼之间的湖面最大,9000平方米,因其地处整个钓鱼台的中间位置而被称为中心湖。站在中心湖东岸向西望去,右边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式的18号楼,左边是光彩靓丽的现代建筑芳菲苑,湖中南边立着一座中式古典重檐八角攒尖顶湖心亭,对面是五孔玉带桥,远处但见中央电视台发射塔直指辽阔的蓝色苍穹,构成了一幅使人心旷神怡的立体湖水图。河溪之水日日夜夜不停地在钓鱼台流淌,有些地方可以听到轻轻的淙淙声,更多的地方只见湍湍水流而不闻其声。隆冬季节,在不少水面特别是大的湖面会有结冰,但冰下的水仍在静静地流动,默默无闻地滋润着钓鱼台这片热土。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文中描写钓鱼台的整体时,用了两条线:一条是道路形成的线条,把钓鱼台的各个建筑联成一体;一条是流水形成的线条,把钓鱼台的各个景点联成一体。两条线忽而交叉,忽而平行,忽而分离,如同舞蹈家挥舞的两条彩练,使钓鱼台内所有美的元素活跃起来而浑然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美不胜收,精彩绝伦。“谁持彩练当空舞?”就是那位倾倒世界的中国园林艺术女神,她用聪慧的心志灵感和绝妙的神奇双手,出神入化地变换出如梦如幻的钓鱼台神话。

前往钓鱼台的人们常常是为了到那里出席国务外交活动、商务会议活动、社会纪念活动、高层社交活动等等,但当人们进入钓鱼台时,迎面扑来的园林气息是那么浓厚,使人大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充满美的享受,如同喜爱旅游的人到黄山欣赏崇山松林,醉心垂钓的人到荒山野湖钓鱼,爱听音乐的人进入音乐堂。带着这样的心情和感觉到钓鱼台去从事庄严隆重的活动,使人轻松愉快、充满信心、情绪高昂、精力旺盛。这,就是钓鱼台国宾馆的魅力所在。去一次钓鱼台,会使人记忆终生。

也许有人会对本文所说水系而非楼房和树木是钓鱼台园林的第一要素提出异议。这其实是我听专家所言,专家说地形与水体一起构成园林第一要素,听园林专家的意思,好像我国园林必有水,无水不成园。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作为私人园林历史最悠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沧浪亭,一座山,山上有亭曰沧浪。但在沧浪亭院外有一河在流淌不息,所以专家说该亭不是没有水,而是借用了那条河的水。北宋诗人苏舜钦被罢官后到苏州闲居,买下了这个地方加以修整,写下著名的《沧浪亭记》,像是发牢骚又像是发感慨放声高歌唱道:“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后人在沧浪亭柱子上书有楹联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我不但大为赞同专家无水不成园的意见,而且在他们的说法基础上再遐想联翩夸大一下,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水其实是我们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除人之外的第一要素。何以见得?在起草本文时我突然发现,在我们汉字里以“氵”为部首(也可以说是偏旁)的字和以这样的字组成的词最多,我把家里的《辞海》、《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翻开统计一下,五本字典、词典都告诉我果然如此。有人说曾有一本字典记录以“马”为部首的汉字最多,但我家的五本颇具权威的字典、词典告诉我不是这样。就连我们这个民族的名字“汉”也是以“氵”为偏旁,可见水对我们汉族的重要,我们的祖先里就有一位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不是偶然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原来称为华夏族,怎么后来叫起汉族来?那是因为汉族之名来自汉朝,汉朝来自创始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之所以称为汉王是来自他被封的那个地方叫汉中,汉中之名来自汉水,意思是说汉江流经的那个地方。汉朝时北部的匈奴称汉朝的人为汉人,汉族之名从此而起。常言说“汉子”、“男子汉”,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汉族男子”的意思。也许匈奴人认为汉民族的男子太厉害了,于是就把特别强悍能干的大丈夫男人说成是“男子汉”或“汉子”。就是这样,我们汉族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说钓鱼台的文化顺便说说这些,不算多余吧?

还有呢,请看我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包括伟大的文学作品,描写水的可有多少?!《论语》记载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孙子兵法》多次用水来讲用兵之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以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三国演义》不仅开宗明义引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首词,内中的水战写得何等精彩;《西游记》写水亦不少,孙悟空的水帘洞、沙和尚的流沙河等等;《水浒传》写的就是水泊中的梁山;《红楼梦》似乎没有怎么写水,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泪水把整部书都浸透了,还是离不开水。我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几乎没有不写水的。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杜甫诗云:“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少不了“秋水”、“洞庭”与“山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词人也是如此,李清照词曰:“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实际上,连许多词牌名字都与水密切相关,例如词牌“渡江云”、“关河令”、“浣溪纱”、“满江红”、“渔家傲”等等。古代写水的文章比比皆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条小溪引出了作者理想中的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画。苏东坡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前后《赤壁赋》写他“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都是淋漓尽致地借长江之水凭吊古人而慷慨悲歌。以上不过是信手拈来而已,可以说,无水不成思想家,无水没有文学,无水不成诗,还有无水不成画。水之于汉文化是须谀不可或缺的。

如果细心的话,人们会发现钓鱼台园林里的水与外面的水,例如颐和园的水、北海的水,包括与钓鱼台相通的玉渊潭的水并不相同,显得那么可爱。差别在什么地方?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钓鱼台里的水真是色如碧玉泽如银光,看起来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散发出来的味道是那么清新怡人。这是怎么回事?钓鱼台里的水不是来自玉渊潭,二者不是连起来的吗,何以有差别呢?原来,是冯树森局长在任内发现,随着北京市的人口大膨胀、建筑大发展,绿化水面质量在逐步降低,按钓鱼台的高标准来衡量不如人意,于是他力排众议,主张要采取措施对进入钓鱼台内的水加以净化。所以在他的主持下考察和借鉴了别国的先进技术,参考日本皇宫的净化水措施,设计和建成了适合钓鱼台特点的净化水设备,如此这般就使玉渊潭流进来的普通水变成了与钓鱼台园林相配的高质量水。虽然水在入园和出园处有着封闭和控制装置,却不影响水在园内流动,原来70多个推流器在水下辛勤工作,使钓鱼台里的水始终如同天然河溪那样流动不息。在中心湖安置了3台更水机,防止湖水中产生蓝藻。钓鱼台仍然在不断用玉渊潭的水加以补充,也还要把下游需要排出的水与整个北京的水系连起来,但在钓鱼台内徜徉时,美丽而朴实的北京水姑娘变成了倾城倾国貌的钓鱼台水美人,使钓鱼台充满了灵气。

园林的第二要素是植物。钓鱼台的植物有多少种?主管人员介绍说,这里有各类植物163种,常绿乔木4000余棵,落叶乔木2000余棵,花灌木10万余棵。钓鱼台的树木以常青为主,适当种植具有其他颜色的树木加以点缀。这里的常绿乔木是落叶乔木的2倍,松柏到处都是,所以在冰天雪地万木凋零的隆冬时节,钓鱼台内仍然是满眼绿色一地青翠,怪不得此园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名。如果把室内的盆景、花木算上,这里其实也是四季有花。几个楼里都有四季厅,而18号楼内不但有四季厅,四季厅内又有四季池,四季池周围就有四季的花。钓鱼台的植物来自祖国各地,有自南方引进的苦楝、结香、柘树、木瓜、紫竹、大叶黄杨,河南卢氏县的耐寒梅花,洛阳的牡丹,云南红河州的石榴,长白山的松树,青岛的雪松,秋天开花的重庆黄花槐,崂山苔草等等。由于钓鱼台是接待外国贵宾的国宾馆,所以她的植物自然也不乏外国名流,如日本白桦、榉树,美国的黄金树和香柏,北美海棠,欧洲水仙,荷兰郁金香等等。这里有牡丹园、梅园、月季园、石榴园等,还有海棠路和17号楼芳菲苑、18号楼两块上万平方米的大草坪。钓鱼台的名贵树种繁多,有北京地区难得一见的在室外能够过冬的四季桂花,8号楼前有树冠很大能开一万多朵的玉兰树,17号楼前有名气颇大的名为“印第安夏天”的北美海棠。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有外国元首栽下的纪念树和外国名人赠送的友好树79棵,它们自然也被视为名贵树木。不过需要特别隆重推出养源斋院内那棵尊贵的小叶朴,她在我国北方的兄弟姐妹很少,存活百年以上尤为罕见,因而显得格外珍贵。在植物学者和植物爱好者中间,她是大名鼎鼎的贵人,被列入百年以上的国家二级古树。除了这位贵人外,在钓鱼台的国家级编号古树还有83棵,其中有3棵一级古树,树龄长达300年以上,可谓钓鱼台树木之最。那株立在东大门内的树化玉可能不以为然,因为它已有两亿多年的高龄了,但它应该算“玉”或“石”而不再是树了,所以还得说服它老人家不必再与各位徒子徒孙的树们争个高低。

钓鱼台的植物是立体的,从上面的参天大树到下面的如茵绿草,高低相配一层一层应有尽有,郁郁葱葱之间散发着鲜花的清香,闪耀着五颜六色,加之鸟鸣蝶飞,使视觉、嗅觉、听觉、心神皆大饱其福,令人陶醉。钓鱼台的植物是多维的,各领风骚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空间,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色调和姿态,或挺拔高昂、或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或轻盈摇曳;争嫩绿于春,争茂盛于夏,争斑斓于秋,争傲骨于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晴天、雨天、雾天、雪天,清晨、午时、黄昏、深夜,景致又各不相同,无不令人神往而流连忘返。还有,不可忽略了那些剪裁极美的绿墙或自然生成的灌木造型,它们各式各样,姿态万千,有的如雄狮独尊,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如鸟飞,有的如蝶舞,有的竟如卧地长龙,似乎早已养精蓄锐,随时准备乘势待发腾空而飞。有水有林必有鸟,这里有白天鹅与黑天鹅、有丹顶鹤、有孔雀等等,可以看见小松鼠,各种鸟类、虫类、水族、微生物类就在这些植物中、空气中、水中、土中构成生态平衡,和谐相处,各过各的日子,怡然自得地生存、逍遥、翱翔、畅游、戏闹、繁衍,自然而然地逝去而又自然而然地复生,演绎着这大自然的规律。

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宗教的寺观园林、公共园林、酒店园林等等,在我国有人统计冠名“西湖”园林的就有三四十处之多。我国皇家园林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私宅园林最集中最有名的是苏州。寺观园林遍布全国各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简直是到处都有,老和尚、老道人可会找地方了,他们净到那些景致极美、风水极好、山青林茂的地方建庙建观,好地方早被他们占去许多。唯有1400多年前建成的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的主人们倒也与人无争,不抢山不争水,跑到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上,像燕子在房梁屋檐上搭窝那样悬空建了一座寺,庙宇下面用些细棍撑着,走在上面让人心惊肉跳,那叫一个险!如此玩悬的却一千多年又安然无恙,那叫一个绝!而且佛、道、儒三教合一,很有包容性,成为全国唯一,那叫一个奇!由此悬空寺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真个是举世无双,那叫一个妙!现在我国的私家园林越建招数越多,有的竟在高高的宿舍楼顶上违章建起了假山、园林,那叫一个牛!酒店园林差不多都是近几十年所建造,老板们资金雄厚、技术高超,院内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造型登峰造极,好生了得。几年前笔者曾造访处于北京西单的中国银行大楼,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室内竟有个园林,一棵参天大树矗立其间好不气派,似乎在昭示该行欲占本行业鳌头的雄心壮志。我好生奇怪,这么大的树应该长在大地之上、蓝天之下,怎么能够在室内枝叶繁茂?抬头望去,原来上面是玻璃房顶,太阳光能直射室内,只要充分供应水分与必要的养料,这树老先生照样可以怡然自得地挺拔而立,且不必担忧狂风严寒之扰。我想起我国驻瑞典大使馆,那里也有一个室内园林,且上面的玻璃屋顶是可以随温度变化自动开合的,即使在漫长和寒冷的冬季,室内的植物也能享受到最适合的温度环境,那叫一个美!

北京钓鱼台历史上曾是皇家园林,但在1959年作为国宾馆进行建设时,钓鱼台原有的皇家园林遗迹已经不多,这与皇帝时代建成而且保持到现在的颐和园、北海公园不同。当初钓鱼台虽然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皇家园林养源斋等遗迹,但整个院子和各个接待楼都是从新设计建设的,融入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园林建筑的众多元素和特点,这就很难将钓鱼台国宾馆列入中国皇家园林那一类。中国皇家园林一般都是气魄宏大、富丽堂皇,钓鱼台的确具有皇家园林的气质和某些特点,但她也有江南私家园林的那种精巧别致、富有情趣的特点,可以说是二者的结合。所以笔者认为恐怕很难把钓鱼台国宾馆的园林归到哪一类中,看来只能独为一体,就是独一无二的钓鱼台国宾馆园林。类似国宾馆园林的不只北京钓鱼台一处,像武汉的东湖宾馆、郑州黄河迎宾馆、广州南湖宾馆等等,当年是各省接待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地方,后来也接待我国党政军官方邀请的外国高级代表团,类似北京的钓鱼台,说不定他们是参考钓鱼台而建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在有意无意地悄悄学钓鱼台亦未可知。不过除杭州西湖国宾馆、南京中山陵5号东郊国宾馆等少数地方外,多数并未明确称其为国宾馆,即使实际上是将其作为国宾馆利用。改革开放后,这些宾馆向社会开放,也接待其他客人。这类宾馆都是或依山或傍水,林木茂密、环境幽静、风光靓丽、别墅式楼房,大有中国园林特色。

钓鱼台的建筑艺术奇迹

说到建筑恐怕是人人都知道的,无非是盖房建楼、修路架桥等等,但怎么与艺术连在一起了?当建筑物很特别、很美观、很讲究、很有文化内涵时,便具有了艺术价值而构成建筑艺术。应该说从人类形成的第一天起,就有了这种艺术。因为凡人必需有吃穿住行,住是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当人住在树上时要筑巢,住在陆地上时或寻找山洞或挖掘地穴或建造房屋,住在水上时要利用固定或漂流物构造住所。住的地方不仅要遮雨、挡风、御寒、安全,也就是要讲究实用,还要好看讲究美,这就有了建筑艺术。如此说来建筑艺术是与人类生而俱有的事物。这需要利用考古学找出人类第一个住所遗迹加以验证吗?那就麻烦了,因为人类第一个住所肯定是找不到了,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人类古代居住的洞穴,但绝非是人类第一个住所。18世纪的法国建筑理论家马克·安东·劳吉亚在《论建筑》中倒是想象了人类第一个小木屋产生的经过,说一位原始先民为躲避猛兽、遮盖灼热阳光和瓢泼大雨,从草原到森林再到山洞,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居所,最后还是自己利用树干、树枝和树叶,按自己的想法搭建了人类第一个木屋。有人还为这个小木屋画了一幅画,但这终究只是一个想象罢了。其实根本用不着找这样的遗迹,只要看看蜜蜂构筑的漂亮的蜂窝、蚂蚁特别是非洲蚂蚁建的高达一两米的“高楼大厦”,是那么讲究与好看,就能想到最早的人在筑窝时该会如何?我在非洲还看到一种小鸟在并不高的树枝枝条上筑的巢,一根很细很细的树条往下垂着,蛇之类肯定是无法爬上去的,因那树条枝儿太细,上去就会掉下来,而下面的动物又够不着,有一种小鸟就偏偏选在这样的树条枝儿上筑成一个美丽的窝。陪同的黑人朋友见我奇怪,就蹦了几下抓住给我摘下一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巢,我细细看来,里面竟有两室一厅,里里外外精巧得很漂亮得很,一根一根细草编将起来显得技术极为灵巧。如是一个废弃的鸟巢倒也罢了,如果是一个仍在居住的鸟巢,岂不因我而损毁了一个鸟家庭住室?所以后来愧疚不已。鸟尚如此,何况人乎?可以肯定,无论人类生活何等艰苦,只要能生存,他们必讲美,必讲艺术,不但要使建筑用起来好用,还要瞧起来好看。如果有机会你可到拉美的的的喀喀湖去看看,该湖海拔3821米,是世界最高的湖。那里生活着土著的印第安人中的一支乌鲁斯人,他们把湖中非常茂盛而高大的水草压倒漂在水面上,再用同样的水草在上面盖房子、建设施,还用草编制成实用美观的船与外界联系,我们这些人到那里看了不能不惊奇万分,不能不为乌鲁斯人弟兄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当代古老建筑艺术而赞叹不已。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停地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建筑艺术奇迹。

我们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一样,是酷爱建筑艺术的民族,为人类社会奉献了无数这方面的杰作,上文提到的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悬空寺、北京的故宫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到了20世纪的1958年,为迎接共和国建立10周年,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决定在首都北京兴建10大建筑。在10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最宏伟最突出最有代表性,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还要大。那个时候国家是什么实力?那个时候的建筑技术、材料、设备、机械比现在怎么样?比现在差得远,简直无法相比,但这么大的建筑物仅用10个多月(1958年10月-1959年9月)就建成了,这是现在的人无法想像的事情。如果现在来建这样的建筑,即使设备、技术比过去先进得多,恐怕至少需要三五年以上的时间。奇迹是如何实现的呢?这里难以细说,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上上下下都有一种宝贵的精神。首先是领导人,那时的领导人老百姓没有不佩服的。就拿周恩来总理来说,他对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投入了很多心血,可以说是在他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进行建设的。他特别注意质量,广泛深入听取专家意见,要专家严格把关,而且让不同意见的专家充分展开讨论,还特别指示让优秀青年专家参加进来;他格外注意发扬民主,指示大家要解放思想,可以争论,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方案出来;他亲自仔细审阅设计方案,在关键部位提出连专家都相当佩服的意见,大会堂的中央大厅就是在周恩来引用《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启发下设计出来的。参加设计的张鎛说:“在大会堂建设中,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周恩来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很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造,如果没有周恩来的神来构想,拍板定案,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吹捧吗?不是,周恩来干什么都注意广泛征求意见,向别人特别是向专家学习;他对人民极端负责,因此对工作极端钻研,思考问题之细无与伦比,如此等等,这就是周恩来总能一针见血地提出中肯意见的秘密所在。关键还在于当年参加建设的所有人员,当时是边设计、边施工的,这是违背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律的,但所有的参与者用自己的忠诚、吃苦、勤劳、智慧弥补了当时那种做法和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困难,奇迹般地把大会堂建成了。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在农村、在大炼钢铁中,头脑发热、乱提口号、蛮干浮夸、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比比皆是,但至今没有看到谁出来揭露在北京的10大建筑中也是这么胡搞乱来的。相反,参与者写的回忆文章都是充满自豪,赞扬10大建筑。这是什么道理值得研究,恐怕周恩来亲自抓是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当时还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的,所以一开始提的上马项目太多,显然有些贪多求大,于是就发生了1959年2月28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压缩精减项目的事情。而就后来建成的项目而言,质量是没有大问题的,因为50多年已经过去了,人们可以发现那些建筑虽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包括原华侨大厦撤掉重建了,博物馆动了大工加以改造,内装修更不用说那是早已落后很多了,但有谁发现人民大会堂、北京站等有质量问题了吗?没有!人民大会堂给人已过时的感觉了吗?没有!至今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人民大会堂是个建筑史上的奇迹。说是奇迹绝不仅仅是因为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了而且质量好,更重要的是在于处处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显示出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具有怎样的志气、豪情和气概。走过天安门广场来到大会堂东门拾阶而上,迎面的十二根壮观柱子顶天立地好不气派,进了中央大厅上下一体显得是那么天宽地阔,真让人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感到前途光明,充满自豪。几十年里我到大会堂出席大小活动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每次我都尽可能到处看看,认真观察每一个细小之处,都不能不赞叹人民大会堂建筑之伟大、雄伟、美观和精致,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我想,再过50年怎样,我相信那时人们仍然会感到大会堂没有过时,仍然会赞叹不已。可以说这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一批领导者包括当时北京市的领导者、建筑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参加的人员,顶住当时的浮夸作假等坏风气而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勤恳实干、上下团结的精神的结果。

建钓鱼台国宾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决定和上马的,当时也是边设计边施工,有时候施工单位在旁边等着,设计好了就拿走图纸施工,施工中发现有问题,就拿回图纸与设计人员再商量改进。这确实是不合常规,也的确留下了某些后遗症,但上上下下本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不同的单位没有为自己小团体的利益闹矛盾,更没有任何糊弄上级和他人而弄虚作假的念头。建设钓鱼台的人们与建设大会堂的人们一样,就是用这种宝贵精神去工作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这里首先说说建人民大会堂等10大建筑的原因。人民大会堂是个奇迹,钓鱼台国宾馆是另一个奇迹,这是先辈们在不正常的时期坚持正确的东西,发扬好的传统作风的遗产。难能可贵的是,下文将会谈到,当年那种宝贵的精神在一代一代的钓鱼台人中传承下来了。文化本身通常就是指属于精神方面的事物,讲钓鱼台的文化,讲讲这种精神也是文中应有之义吧?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给人的感觉是雄伟壮观,如同黄山风景;钓鱼台给人的感觉是秀丽优美,如同桂林山水。

当时外交部是甲方主管单位,决定建筑地址,提出要求,具体负责人是总务司司长杨琪良;设计单位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师为沈勃、张开济;工程建筑单位是北京市第四建筑公司,负责人是董文江。北京市领导刘仁、万里等给予很多关怀和支持。

据张开济回忆说,当时确定的设计指导原则是:“采用分散式的低层建筑,围绕以中国式的小桥流水和庭院,这样既与原有的钓鱼台古建筑协调,又有别于城内高大宏伟的古建筑,使之别有一种风格和情趣。”这样的原则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赞同,最初建成的15座新楼就是按这种原则布局建成的。

建成后的格局形成了整体效果,使钓鱼台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特别是从空中鸟瞰,与我国人民想象的许多神话仙境非常类似。不仅有整体效果,还有局部艺术个性特征,每座楼可以自成一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建筑艺术环境,使客人感到十分优雅、清静、舒适,与住在院内其他楼的贵宾互不干扰。既然接待的是贵宾,特别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自然离不开最好的服务、最高的礼仪和最严格的安全保卫,这样的环境给服务、礼仪和保卫工作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就是说,无论是从功能方面的实用价值来看,还是从建筑学上的艺术价值来看,都是十分令人称道的。

1959年建成的国宾馆总体布局与现在大致相同,自东门开始,逆时针依次排布。当年的15座楼地址布局合理,从北向南以5号楼、19号楼、18号楼、17号楼和12号楼为中轴线,其他楼围绕全院一周分布,利用空间得当。当时17号楼和19号楼为服务楼,后来17号楼重建成为现在的芳菲苑,19号楼拆除。无论是刚建成还是现在,可以看出,钓鱼台每座楼的坐向因地制宜,与周围的树木、草坪、水面、桥梁、园林小品、道路,搭配得浑然天成,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性格。这样设计建筑既继承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优点,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之长,创造了一种建筑艺术的新境界。此话怎讲?中国建筑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宫殿大多有固定的格局和规定,各处的宫殿虽有差别但雷同之处很多;各地庙宇也是大同小异;四合院同样如此,基本上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总之,个性不鲜明不突出。这些年竟有几处地方政府的办公楼按美国总统居住办公的白宫样子设计建设,看那照片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爱惜纳税人的钱,不懂建筑艺术,不知道什么是创造,只会抄袭和模仿,却满脑子盲目崇外,而又不晓得被人耻笑为何物的人才会干出此等蠢事。西方的建筑与我们中国的建筑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必追求不同于别处别人的地方,与他处他人雷同的尽可能不要。我在纽约任职时因总领馆维修而到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临时在富人区租了一座官邸,那个社区有一二百家,我几次游遍全社区,一家一家地仔细观察人家的房子外形,结果没有看到一户的房子样式是重复别家的。当然这是个富人区,穷人区的房子要差得多,但总体居住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强得多,包括住房外部造型与内部装饰陈设。可回到北京,看到相同的楼房太多了,只是近几年楼房的样式开始多样化起来。一些近几年建成的新农村,看上去质量不错,但太整齐划一,整个村的房子全部按一个图纸建成,如不记住门牌号,是找不到自己的家的,这说明富裕起来的我国在不少方面还是在低层次面上运行。而钓鱼台国宾馆在50年以前就追求每个建筑的艺术个性风格,的确是值得令人佩服的。是什么风格?就是中西合璧,吸收外国之长,但仍以中国传统为主,把外国的长处融化到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里面,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但当时学习和模仿苏联的地方偏多,有时中西融合得并不理想,所以后来发现有些楼房给人以杂乱的印象,显现出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特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钓鱼台的楼房进行系统改造或重建,总的指导思想是强化我国建筑风格,向中式方向靠,同时仍然坚持吸收西方之长,而且要尽可能把中西合璧做得自然、合理,甚至人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应该说在这方面大有进步。圆明园应该就是中西合璧的杰作,但其中的中西方色彩并未融化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建筑是中国的,哪些建筑是西方的。这样的一个建筑群也是一种特色吧,所以能成为建筑瑰宝,很可惜被帝国主义强盗英法联军的一把火毁掉了。到底中西建筑艺术能互相融合到什么程度?专家学者们似可到钓鱼台国宾馆参观、研究、评头论足,发表各种高见,以利于我国建筑艺术的不断进步。

建馆初期钓鱼台的迎宾楼共15座,办公楼两座,按面积大小、外部造形等分为6种类,既有共性又有变换。凡接待楼都有总统套间、夫人卧室、随从人员卧室、会客厅、餐厅、宴会厅等等。随着建国后情况和国力的发展变化,钓鱼台的楼房曾多次进行改建和重建。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时,北京有强烈震感;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七八级大地震,引起北京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钓鱼台当然是重点单位。随着建交国越来越多、对外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开展全方位外交,我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加之管理方面的现代化需要,钓鱼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建设,包括地下的管线工程和停车场的建设等等,使钓鱼台的功能大大提高。对外接待楼和原来的古建筑群几乎都进行了扩建、改建、重建。但这一切不但没有破坏钓鱼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效果,反而弥补了原有的缺陷,使她更具魅力。

在当今钓鱼台的建筑群中18号楼十分抢眼。它是在拆除原有楼房,而按仿古典民族传统建筑风格重建的,重檐歇山顶的大屋盖,有三层之高,琉璃瓦的使用竟使此楼如同皇宫一般金碧辉煌,处处闪耀着民族建筑特色的光辉,在整个钓鱼台非常引人注目。其内部的中式总统套房863平方米,是钓鱼台内最大的总统套。这个总统套里的地毯、办公桌椅、书架、陈设架、座椅等等,全部按中国传统习惯配置安排,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为了供外国元首选择,这里还有一套完全按照西方模式装饰和配备的总统套,充满了外国文化气息。凡住过这座18楼的外国元首,无不为中国主人的这种精心设计和装饰而赞叹。1998年我作为驻在国大使陪同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访华,就住在18号楼,目睹了她的风采。

其他各楼虽难以与18号楼相比美,但内部无不显得高大敞亮,气氛庄重、高贵、清雅。无论外观是按中式风格建造还是仿欧式风格建造,就整个钓鱼台各楼的内部来说,中国民族风格更浓重些,注重通过国画、瓷器、家具等古董的陈设,手工地毯的铺设、灯饰及灯花的彩绘等营造中国古典及现代的文化韵味。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的文化韵味,在钓鱼台的各个楼房里显得是那么和谐、融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令人感到其乐无穷,使人流连忘返。

另一座特色鲜明的楼房就是具有综合性功能的17号楼即芳菲苑。据参与设计的邓俊生先生说,设计总体思路是:立足历史、联系环境、突出国家礼仪功能,集宾馆、会议、博物馆于一身。就面积来说此楼在钓鱼台内最大,共22577平方米,室内有可供千人宴请和开会的1340平方米的大厅,室外有可供3000人宴请的大草坪。此楼有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向北是大玻璃墙,放眼望去18号楼和中心湖的怡人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赞叹不已;向南是大草坪,一眼望去满眼绿色,十分辽阔,使人心旷神怡;东门和西门之间形成一个长走廊,两边陈设文物和中国字画,到了这里如同进入博物馆,使人止不住想驻足多欣赏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其大厅经常见之于电视等媒体而成为明星场所,面积大小介于几千平方米与四五百平方米之间,很适合举行双边和多边中型国际外交活动、高端商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非常实用,利用率极高。大厅顶部以金黄色圆形六层大吊灯为中心,把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概念溶于设计之中,用方、圆、方图案相套逐渐向四周放大、辐射、扩散,从高到低采用变形美人靠线条。地毯采用流云式大花纹,而看起来又好像澎湃的大海浪。大厅四壁的布置、装饰、色调十分讲究,室内灯光的图案、亮度、色彩颇具匠心,音响的效果、音调、音色非常理想,如此等等都是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给人留下极深印象。坐北朝南面向室外大草坪的大厅南门,采用的是几十米宽的群控门,门一打开,室内室外连成一体,开阔明亮,使人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敞开大门,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朋友。而顶部的美人靠线条使人似乎感到连空中的仙女们都在为中国高朋满堂而好奇,悄悄来到这里观看呢。这里使用美人靠线条的设计实在是想象力丰富高超,令人叫绝。所谓“美人靠”据说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依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大厅建成后经常举行国务活动、国际会议、高端论坛等等,其建筑艺术的成功已经深深留在国内国际人士的心目中。据钓鱼台副处长、高级建筑师周群介绍,芳菲苑的建筑风格叫新中式,以中式为主又有西式元素,既有古代又有现代,不仅有长宽高三维,再加上时空维度,形成四维,有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身临其境有一种归属感、亲切感和超越时空感。

现在的芳菲苑是拆了原来的17楼重建的,而且高度增加、部分外墙采用玻璃,有人曾质疑与其他楼房不协调。但经这么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芳菲苑的建筑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智慧。当初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想到时至今日中国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会那么为世界瞩目,会有那么多的国际外交活动在中国举行,所以最初设计的钓鱼台国宾馆并不包括这方面的功能。钓鱼台的领导者及其上级主管的眼光和敏感是令人敬佩的,如非及时建筑芳菲苑,钓鱼台就难以成为许多著名的国际活动场所,她就会失去许多光彩。现在如果你站在钓鱼台中心湖的东边了望,湖水两边右有金碧辉煌的18楼琉璃瓦传统民族建筑,左有芳菲苑的玻璃现代楼房,中有远方的中央电视台耸入云霄的发射塔,给人的美感不是三者无法包容的冲突,而是传统、时尚和现代的和谐相处。中国正经历着伟大的时代,我们的伟大祖国正发挥着伟大作用。钓鱼台无愧于这样的时代,一如既往地为国家作出她的奉献。她具有了更大的活力,她的魅力更令人倾倒了。

谈到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筑艺术,不能不讲这里保存和扩建的古建筑群。历史上钓鱼台曾几度兴盛几度衰败,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古建筑已所剩无几,只有养源斋保留较好,曾为傅作义将军别墅。乾隆皇帝所题“钓鱼台”的石额虽然仍镶嵌在原来的西侧瓮门上,但那里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无知情人指点一般游人很难找到那个地方。我就是在朱贵玉局长和冯树森局长的共同陪同下才找到乾隆所题“钓鱼台”几个字的。那天正好遇到朱局长即将离任、冯局长即将上任,他们两个我都认识,三人见面一谈起乾隆的题字,就一起到那个地方亲眼去看了。当时通到那个地方的路小而窄,如非他们两个领着,我是找不到地方的。好在钓鱼台的历届领导们慧眼识真宝,设法把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尽力保存了下来,而且当条件成熟和财力所及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要求,对古建筑群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在工艺上采取传统木作做法,梁柱结构采用草花梨大木作;清水砖墙磨转对缝;金砖墁地,砖雕装饰,等等。在室内陈设上,采用金丝楠木大型主题雕刻等等,在室外采用仿故宫、颐和园的铜灯铜鹤等等。在乾隆所题“钓鱼台”处整理重建了望海楼;2008年在清露堂的两侧分别修建了万柳堂和同乐堂,三堂排开组成“御苑”。这样,在钓鱼台内就形成了养源斋和御苑两个古建筑群。这两个古建筑群焕发了我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艺术的特点,院内回廊环绕,小亭依依,古树参天,翠竹、花草、碧水相互映辉,会见厅、宴会厅庄严、高雅、幽静,处身其中尽享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美。

庭院是我国建筑的重要形式,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庭院建筑艺术,只是风格、大小、规格、等次、质地不同而已。既有深宫、王府里的那种庭院,也有炊烟缭绕、鸡犬之声相闻的农家庭院,还有卧龙岗诸葛亮那种柴门、茅庐庭院,以及充满惆怅的李清照居住的庭院。在我国古典诗、词、赋、散文中关于庭院的描写多如牛毛,什么“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苏轼)、“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李清照)、“花落月明庭院,悄无言、魂消肠断”(陆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等等等等。只是历史上的诗词大家特别是那些文人骚客们把庭院描绘得充满多愁善感的多,充满阳光美丽的少。在树军编著的《钓鱼台备忘录》一书中,倒收集了不少前人描绘钓鱼台包括那里庭院美好风光的诗词,但这样的诗词有些属应酬和奉承权贵之作,所以远没有陆游、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名气大、艺术价值高。到了新中国,钓鱼台国宾馆里的古建筑庭院养源斋等,成为领导人从事重要国务活动、小范围招待外国领导人的绝好去处。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可以把重大严肃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谈得轻松愉快,似乎常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邓小平就在养源斋多次会见宴请外宾,包括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我国历任领导人和现任领导人都喜欢在这里招待客人。

我们不能不赞叹,钓鱼台的楼房和庭院是东方建筑艺术女神在锦绣园林中撒下的朵朵鲜花,或者似“无言的诗”,或者如“立体的画”,或者为“凝固的音乐”,处处荡漾着美的韵律,成为建筑艺术的精品。也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既有西方建筑艺术,更多的是中国建筑艺术。就拿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来说,在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山顶共6种里,钓鱼台除了只有皇帝能用的庑殿顶外,其他形式皆有。其中重檐庑殿顶是最高级,只能用于皇宫,如故宫太和殿;重檐歇山顶建筑也是皇宫建筑的一种,如天安门,但皇宫之外也有使用的。其他形式可以用于民间。至于体现钓鱼台建筑艺术的许多精细之作,诸如清代铜钟图,四方神石铜饰,四方神玄武石雕,多种形状的木质雕刻“隔扇罩”、“圆光罩”、“落地罩”、“飞罩”,各种传统纹样和吉祥图案,彩绘、壁画、壁雕,室内顶棚上的藻井,垂花门,金砖、砖框花窗、墀头砖雕等等,显得太专业了,在此无需细谈。总之,研究建筑艺术的人不可不到钓鱼台细细考究。

独树一帜的钓鱼台菜系成为餐饮艺术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我国无人不晓,据专家考证,最早说这话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者,斯可矣。”可更多的文章根据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或班固撰写的《汉书》,说此话是秦末的郦食奇讲的,他告诫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粮食太重要了,指出敖仓这个地方藏有很多粮食,所以一定要把敖仓夺取到手。敖仓在今天河南省荥阳东北的敖山上,这个地方位于古代运粮的漕运中转站,存粮很多,这里的山是土山,山上不像南方多雨潮湿,而是如同黄土高原那样干燥,所以易于保存粮食。郦食奇的原话是:“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据专家们研究,这里所说的“食”是指粮食。我们今人显然是把“民以食为天”的“食”理解为吃饭。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粮食首先就是供人食用的。古今中外哪个地方、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能不需要粮食、不吃饭呢?所以“民以食为天”这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适用于全世界。这样说来,吃饭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历史都悠久得很,肯定要早于建筑文化。叫吃饭文化似乎不太文雅,于是乎人们就称之为饮食文化,现在又常常称之为餐饮文化,似乎更文雅一些。

说起我国的餐饮文化,那真是博大精深,不说别的,光说种类之多,简直就像天上的繁星难以数计。1956年6月,广州举行了名菜美点展览会,展会期间收集整理粤菜5457种,点心825种,小食品723种。如果把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食品种类都加进来进行统计,估计至少会有数万种之多,恐怕没有谁能统计全。

笔者退休前是职业外交官,到过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比那些到过一二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同事自然不足挂齿;如今中国人有钱了,比那些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的达人,也算不了什么。但无论如何,我确实品尝过不少国家和民族的食品,既看过和吃过当地老百姓的普通食品,也享用过当地相当高档的著名餐馆或饭店的著名菜肴,还出入过驻在国的总督府、总统府、总理府之类的殿堂以及上层著名人物的府第并品尝过那里的菜肴。我听过、见过、吃过只在那一个地方特有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绝无的食品,有的味道特异,初吃很不习惯,硬着头皮吃将下去也还可以,甚至感觉不错。各种各样的吃法我见过不少。所以我想说,在餐饮文化上,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独到,各有各的美妙,各有各的绝招。像俄国那个蓝如天、明如镜、清澈无比的贝加尔湖旁,当地人从湖中捞出鱼来,只消抹上点盐,不须宰除内脏,烤上少许时间鱼鳞自掉即可食用,就着伏特加或啤酒,其味之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似乎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享用此等美味,令到此一游的人们终生难忘。如就其环境毫无污染而言,我看生吃亦为不可,绝不比日本的生鱼片差,只是此地气温较低,还是吃热的为好。诸如此类的独特美食,世界各地为数不少:墨西哥人拿蝗虫当馅;不止一个国家把仙人掌做成大菜;除烤全羊外还有烤骆驼吃的,骆驼肚子里放烤羊,烤羊肚子里放烤鹌鹑,鹌鹑肚子里放鸡蛋;有吃生牛肉大宴的;有同事对我说他们吃过大象鼻子肉。我这里要讲的是我们中国的餐饮文化,自然要讲我们的餐饮文化有什么好处,但绝无任何贬低其他国家餐饮文化的丝毫意思。我还想说,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常说走向世界,给我的印象是中餐早就走向世界了。26年前有一次我在澳大利亚行车数千公里,无论到什么地方歇脚,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村镇,竟然都能看到中餐馆。老板看见我们兴奋得很,说很多日子没有见过中国人了,今日相见高兴之极,甚至表示不收我们的餐费。我们自然不会让热情的主人吃亏。到一个中国人罕至的地方开中餐馆,说明顾客是当地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喜欢中餐。这都是华侨华人的功劳,多少年来世界各地相当多的华侨华人靠开中餐馆谋生,相当多的中国留学生靠在中餐馆洗碗刷碟解决生活费,这是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的生活写照。我在澳大利亚工作两年多,与多少外国人共同用过中餐没有统计过,至少有好几百吧,但我只见过一个外国人不会使用筷子,可见中餐在那里普及的程度。

说中餐离不了说筷子,说起筷子,我在纽约结识的朋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一段话很有见解,笔者止不住想在此引用。他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我基本同意李教授的意见,但我在纽约发表过《筷子与刀叉的原理》一文,认为筷子有筷子的好处,刀叉有刀叉的优点,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悉听尊便,各用各的,无须强制对方非要使用筷子或刀叉不可。我当时不过是拿筷子、刀叉说事,来表达中美双方要互相尊重的观点,不是反驳我的朋友李教授。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也使用筷子,有日本学者测定,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且与脑神经有关,所以用筷子不仅可以使人手巧,还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敏。有的外国人热心学用筷子,学会后高兴得喜形于色。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餐基本上是指汉族的餐饮,实际上除了汉族之外,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餐饮文化,都应该包括在中国餐饮文化之内。在北京就有西藏餐馆、新疆餐馆、云南餐馆等等经营少数民族的餐饮。但汉族毕竟人数众多,所以其餐饮文化影响也大,几乎成为中餐的代名词。

为什么中餐如此受欢迎呢?这就需要说说我们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了。信手拈来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一是在材料使用方面学问很大。什么野生的、人工养殖的,都能量材而用。当然食用需要保护的动植物是个陋习,特别是广东人爱吃这类玩意,这应该而且正在克服。既能使用普通材料“点石成金”,又可使用稀有珍贵材料“特料特做”。材料不同做法不同,不同季节选用不同材料做出不同食物,同样的材料选用不同部位可以做出花样翻新的菜肴,如此等等都十分讲究和有趣,显示了中国人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的智慧和技巧。

二是烹饪技术精湛,刀工花样、蒸煮炒煎、火候大小、时间长短、色香味形质等等,名堂繁多,技术要求极严极高。如你以为学习烹调太难,只要会煮顿面条之类也能过日子;如你对做菜做面食有爱好,那可供你一辈子学之不尽;如你有志于成为一名厨艺师或美食家,那可是“学海无涯”,值得你一辈子步步进取,其乐无穷;如你只想随意鉴赏一下,那也会给你带来不少乐趣。做中餐不仅最后的结果重要,烹饪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当你看着高超的厨师端锅耍勺,冒着烘烘燃烧的火焰,像变戏法一样把放到锅里的原材料转眼之间烧制成黄腾腾、金灿灿、红噗噗、绿油油的美食时,不能不目瞪口呆、拍案叫绝、垂涎欲滴。粤菜名厨吴自贵说,当他烧菜看到原材料在锅里逐步变化,最终成为色彩靓丽、味道鲜美的一品菜时,心里特别开心,感到是一种享受,充满了成就感。我在江西农村看到过村子里过年大家一起用杠子捣糯米面做年糕吃的活动,真热闹,大家乐的就是那个过程。北方人过年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享受的也是过程。厨师的技术无法用机器、电脑之类的自动化代替,火候大小、时间长短、调料多少,全凭厨师多年积累的个人经验和感觉决定,短一会不熟、长一会即老,调料少了味不足、调料多了变了味,他拿眼一看、鼻子一闻,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他说怎样就得怎样,真是神极了,对他们不服不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厨艺必须拜师,只有高师传授,再加上个人的长年实践、钻研、琢磨和潜心研究,才能成为名厨。

三是即使很普通的菜肴都有很高的美学含义,既要好吃还要好看,不仅营养价值高,色彩外形也漂亮得很,明明是道菜,摆在餐桌上竟是一件令人舍不得吃的艺术品。如请行家来论述一下,每道菜都可以写出一篇美学、营养学、烹饪学的论文甚至一本书。我们的中餐既是人类健体的物质食品,还是人类丰富文化生活的精神营养。

四是在一道一道菜肴上有历史、有名人、有故事、有文学,常常与民族节日、历史传承、社会纪念活动、风俗习惯等等密切相关,中秋节吃月饼庆祝全家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什么“叫化鸡”、“东坡肉”等等故事可以娓娓动听地一代一代讲下去,很多菜肴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浮想联翩,爱之有加。

五是用餐时的环境、规矩、礼仪、程序、习惯、餐具、餐桌、餐椅等等学问极深,有时严谨隆重,十分讲究,能出席这样的宴会使人感到尊严和荣耀;可有时又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变通随意,各行其乐,令人轻松畅快,尽兴而归。

六是有的食品具有养身医疗价值,使人健康长寿,可以从医学上讲出很多名堂。

以上只是随意列出几点而已。中国餐饮文化的学者们、美食家们著书立说汗牛充栋,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论述了中餐的魅力,书之不尽,并无夸大,中餐馆之所以遍布世界,引起那么多外国人对中餐有兴趣,甚至趋之若鹜,不是偶然的。

按通常的说法汉族餐饮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而八大菜系之说最为流行:即山东菜、四川菜、江苏菜、广东菜、福建菜、浙江菜、湖南菜、安徽菜。每个菜系里又可以分出许多分支,例如川菜里有以成都为中心的蓉派菜系、以重庆为中心的江湖菜系、以自贡和内江为主的盐帮菜系等。苏菜里以扬州、淮安风味为代表的淮扬菜就名气不小。以上只是以地域区分,以地域区分是文化的一个特征,对饮食文化也是如此。如若以黄河流域及以北的人以粟麦为主食、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人以稻米为主食、草原上的人以肉为主食来区分,那又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派系,像山西的面食就很有名气,山东的烙饼也颇有特色,新疆的烤羊肉串简直是家喻户晓,扬州的炒米已流行全国。在北京,有不少从皇宫里流传出来的宫廷菜,到了民间也很受百姓喜爱。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中餐种类特别多,很难用四大、八大、十大菜系来概括全,只是这些菜系名气大些而已。

那么钓鱼台的菜肴属于哪个菜系?哪个菜系都表达不了钓鱼台菜肴的特色,钓鱼台的菜肴博采各菜系之长,广纳世界各国菜肴之精,上承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所以钓鱼台原局长冯树森曾对笔者说,钓鱼台的菜肴自立于八大菜系之外,就是独立的钓鱼台菜系。钓鱼台国宾馆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介绍说:“经过五十年的实践、创新和发展,针对中外宾客的需求和特点,秉承‘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宗旨,采国内各菜系之长,形成了‘清新淡雅,醇和隽永的钓鱼台餐饮,被国内外宾客称为钓鱼台菜。”

要在名厨高手如林、诸多菜系早已名震天下的中国另外创造出独树一格、自成体系的菜肴谈何容易!做菜这玩意如同很多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一样,有着自己的单独学问,要有过硬的真本事才行,而真本事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所以得有这方面的人才才能打出一片天来,不是靠下决心、喊口号就能成功的。

钓鱼台取得了成功,这首先是由于钓鱼台的领导和全体人员在外交部的领导下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对外交人员提出了几条严格要求,其中有一条是“外事无小事”,要求外事人员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务必兢兢业业,为国家负责,钓鱼台的人员是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和落实到行动上的。

所以在钓鱼台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从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追求最高水准,力求完美,从总体到细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达到理想的程度不出手。因为作为国宾馆拿出来给外宾特别是外国领导人看的应该是能真正代表中华文明高水平的东西,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更不能是劣质的。要亮出最好的自己,亮出最好的中国,这是国家对钓鱼台的要求,也是钓鱼台上上下下全体人员的志向和愿望。在别处出个事故影响可以是有限的,在钓鱼台出个事故可就把人丢到世界上了。钓鱼台在回顾2003年的工作时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绝”,这其实是钓鱼台多年以来的一贯追求和目标。

最早主管钓鱼台工作的是外交部总务司司长杨琪良,他是从部队调来的一位将军外交家。他虽是小说《红旗谱》主人公的原型,搞革命、打仗是能手,可对搞国宾馆包括创菜系肯定生疏不懂。钓鱼台首任局长翟荫堂也是一个并不怎么懂烹调的领导人。然而他们那一代有个了不起的优点,就是绝对忠于国家,只要国家需要,那就拼命学拼命干,而且能通过自己廉洁无私的模范行动把各方面的人才团结起来调动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奇迹。翟荫堂对高厨尊敬有加,常常是亲自登门拜请。以后的历任钓鱼台领导直到现任领导继承了这种光荣传统,再加上上级特别是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等了解自己的部下、支持下面的工作,而且那时兄弟单位都是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支持国家的外交工作,调谁就给谁。这样就把后来被授予国宝级烹饪大师的北京饭店名厨康辉派到钓鱼台进行指导,把北京饭店另一位后来也被授予国宝级烹饪大师的侯瑞轩调到钓鱼台担任总厨师长。钓鱼台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北京饭店给予的大力协助。

康辉是广东顺德人,顺德是粤菜发源地之一,是个出名厨的地方。侯瑞轩是河南长垣人,河南菜虽未能入八大菜系,长垣却是个出名厨的地方,书画家甘泽平写诗道:“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赢得古今中外夸。”刘少奇、周恩来、陈毅都与长垣的厨师合过影,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叶利钦、卡斯特罗、克林顿等都接见过侯瑞轩。1992年7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题辞道:“侯瑞轩同志烹饪一绝”,“烹饪一绝”四字用大字书写。

“钓鱼台菜”的大名就是在侯瑞轩的带领下,于1993年参加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取得集体金奖后,被人们发现和承认的。而这个金奖又是如何得来的呢?那是长期发挥智慧、付出心血的结果。他们不放过任何细节,例如同样是普通的几种原料,钓鱼台的厨师要把一盘一盘冷菜摆成一副副国画、一道道风景,真是出神入化,令人止不住要欣赏欣赏,甚至舍不得吃下去。对于热菜主菜就更加精心了。钓鱼台的乌鱼蛋汤是一绝,被邓小平称为“中华第一汤”,该汤有适度酸味却并未加醋,香味浓郁却看不到丁点油星,人人吃了人人夸。笔者每去钓鱼台,只要能吃上乌鱼蛋汤,再加几块面包就心满意足,觉得不虚此行了。为了这品菜钓鱼台的师傅们下过多少功夫,是可想而知的。狮子头也是钓鱼台的拿手好戏,此菜源于淮安菜系,生于淮安的周恩来和生于扬州的江泽民对钓鱼台的狮子头赞扬有加。笔者多次品尝过钓鱼台的狮子头,果然高出别处许多,难怪领导人要其他地方的厨师去钓鱼台学习如何做好狮子头。钓鱼台的萝卜饼受到周恩来的表扬,这是钓鱼台从民间选来的刘广玉师傅的拿手好戏。文革时笔者与刘师傅都到了外交部五七干校,大家请求他做萝卜丝饼品尝,他开了一个所需材料的单子要人买来备好,却并不动手。但第二天大家吃上了他做的萝卜丝饼,果真名不虚传,好吃得很。原来刘师傅是在深夜大家都睡时才做的,所以我们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像变魔术一般做出那么好吃的东西的。这是刘师傅辛苦一辈子攒下的看家本领,在混乱的文革时期不想被别人知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为了满足外宾的需要,钓鱼台引进和学习了好多外国菜,例如法国的蜗牛、美国的牛排等等,学做外国菜而且做好,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但他们不畏困难,硬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满足了那些在中国要吃他们自己国家的西餐的外宾需求,也满足了我们中国同胞想品尝一下外国菜的愿望,孙永和师傅就在做西餐方面很在行。在中餐方面,虽然他们都是具有很高职称的名厨,但仍孜孜不倦,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再攀高峰。海曦在《中华美食药膳》上发表文章,介绍侯瑞轩改进和独创菜肴的故事,写得很好,我们不妨在这里大段引来。海文说:“侯师傅介绍说,钓鱼台餐饮的接待任务很简单,就是让各国贵宾吃好,为了‘吃好这两个字,侯师傅平时花很大气力研究各国元首的饮食习惯,并把每次外交部送来的来访贵宾的口味特点、饮食禁忌都记下来。然后根据各国元首的要求研制适当的菜品。如考虑到接待对象一般多为老年人这个特点,食物需要软糯、润滑、清淡、爽口,因此在菜肴制作时以蒸、焗、炸、扒为主,传统的烹、炒方法就很少使用。形成了‘钓鱼台菜清淡、少油、软嫩的特点。另外就是兼收并蓄,把中餐各个菜系和西餐的烹制技法融合应用。如佛跳墙是一款传统的福建名菜,在一次接待中,福建厨师原封不动依照老传统制作,客人不吃,于是侯师傅就在原料上加以改进,去掉了原来的狗、羊等有膻味的原料,改用鸽蛋、鱼翅、鱼肚、鲍鱼、冬菇、鹿筋、海参等质量上乘的原料,不加酱油,而加花雕酒、好汤,改变了口味和感观,并有清汤和浓汤两种,客人们非常喜欢,这个改良的佛跳墙也成了钓鱼台的经典菜品。如云南的汽锅鸡,过去都是用带骨鸡肉,锅很大,为了适合分餐制的要求和客人食用方便,侯师傅就把汽锅改为直径只12厘米的小汽锅,并把鸡肉去骨去脂,出水后放在汽锅中加清汤蒸制,口味更好。侯师傅还把河南名菜红灯里脊改为灯笼大虾;把清蒸白鳗改为酒烤白鳗;把河南的红烧鲍鱼和芙蓉四宝融合在一起,创出新的芙蓉鲍鱼。”从以上介绍可知,同叫佛跳墙、汽锅鸡,钓鱼台的与福建的、云南的是不同的,所以钓鱼台菜肴能形成独特的一个菜系。至2004年,钓鱼台定型了500种菜品,先后推出过80余种新菜品。至今在各接待楼正式宴会中广泛推广使用的新菜品有数十款。可以说每品改进菜和新创菜都来之不易,都是历代厨师及其背后的钓鱼台人付出无数心血的结果。笔墨纸张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钓鱼台这几百种菜肴是怎么改进和创新出来的一一写出,只能举出以上几例略加说明。2008年在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中,钓鱼台再次获得总分第一、团体金奖,在个人比赛项目中获得3金1银的好成绩。钓鱼台有9人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称号,5人获得烹饪名师称号。没有平时的千辛万苦练本领打下扎扎实实的深厚功底,哪来的第一、金奖和中外各方的好评如潮?

近日笔者拜会了钓鱼台现任总厨、中国烹饪大师郝保力,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习到不少知识。他是继侯瑞轩、韩志玉、马风义之后第四任钓鱼台总厨。郝师傅原来是个电工,什么杂话都干过。他是进了钓鱼台后才对烹饪产生兴趣而后拜师学艺的,是钓鱼台土生土长出来的大师。他现在才50多岁,担任总厨已经13年了,在日本、英国、法国、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多次参加美食节进行表演、讲课。他对烹饪既有实践又有理论,讲起来使我十分着迷。他说:钓鱼台是专做国宴的,可以说钓鱼台菜就是国宴菜,钓鱼台菜虽然年轻但却是独特的餐饮文化,一定要标准最高,清、鲜、淡、雅,好吃好看有文化是它的特点;钓鱼台200多位厨师中每年都有20多个在驻外使领馆工作,见识广眼界开阔,他本人就在日本工作期间研究了日本人是如何做汤的;钓鱼台菜来自各中国菜系、宫廷菜、民间风味、外国菜,集四方之长;国宴菜营养价值高,酸碱平衡,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在七大营养要素里蛋白质很重要,钓鱼台的做法是把蛋白质彻底溶于水中,利于人体吸收。百味鸡为先,钓鱼台最拿手的是汤。钓鱼台都是预定菜,晚上宴请,一大早就把鸡汤熬上,经8个小时,然后把鸡脯肉切成碎末,加上好几种调味品,放进鸡汤里再熬,边熬边搅,直到熬成蓉,成为海绵状的东西。这种海绵状的蓉能把油脂和杂物都吸纳,然后再加冷水,这一热一冷,海绵状的蓉就又把油脂和杂物吐了出来,这时就可把油脂和杂物从锅里清出。就这么反复很多次,小火吊汤,最后的汤是清澈见底,没有一个油星和任何杂物,色微黄,这是清汤,还有浓汤,多种菜要用这两汤。汤做成时正好宴请时间到,把最好的汤制菜肴端到客人面前。钓鱼台都是一次成菜,绝不二次成熟即冷了再热端给客人。听郝师傅这么一讲,我才明白为什么邓小平把钓鱼台的酸辣乌鱼蛋汤称为“中华第一汤”,为什么我每次到钓鱼台只要能吃上这个汤就心满意足矣!郝师傅说,现在烹饪界是你追我赶,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超过,所以钓鱼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现在人们对餐饮的认识、要求,还有设备等等与过去很不同了,必须继续努力下去才行。而且,一次成功的宴请是有一系列的链条组成的,要由材料、烧菜、器皿、环境、服务等组成,是一个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误就完了,所以必须在每个环节上兢兢业业始终做到一丝不苟。整个过程下来客人在美丽国宴中得到了享受,领略了中国餐饮文化。我们厨师要听听客人的反映,与客人互动,也在享受整个过程。郝师傅说,做厨师也要思想解放,我们钓鱼台的人亲耳听邓小平说18号楼要对外开放,18号楼都能对外开放别的就更不要说了,开放的精神人家是听上级传达下来的,而我们是直接听邓小平对我们讲的。郝师傅说,他发现别的饭店宾馆在某一方面超过钓鱼台有的是,但在所有环节上都能达到甚至超过钓鱼台的高水平是非常困难的。郝师傅谈了好多,相当精彩,全部记录下来只有另外成文。

听了钓鱼台多位人员的介绍,笔者越发认为,独特的钓鱼台国宴菜系之所以能站住脚,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根基。我认为钓鱼台的菜肴已不仅是优秀的餐饮文化,而且已经升华为餐饮艺术。

说“餐饮文化”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说“餐饮艺术”可能会令一些人感到生疏,甚至会有人提出质疑。一般人都知道,所谓“艺术”通常是指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等,餐饮怎么也会成为艺术呢?如果偶尔把餐饮形容一下具有艺术性,倒也不难讲通,如果把“餐饮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和词汇恐怕很多人未必听说过。这一说法能站住脚吗?笔者不揣冒昧,甘冒风险,愿为说明钓鱼台菜系而使用“餐饮艺术”这个概念。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艺术”一词的意思是: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指文学、绘画、戏剧等等;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3、“其形状或方式独特具有美感”。笔者这里就采用后面两个说法,即钓鱼台的菜肴富有创造性、独特且具有美感。但我所说的是钓鱼台的菜肴不仅看起来具有美感,吃起来品尝起来也具有美感,称之为“餐饮艺术”名副其实。

笔者最近荣幸地发现,我提出“餐饮艺术”的说法不是孤立的,七八年前著名美食家庄臣就说过:在常人眼中,绘画、音乐、舞蹈是艺术,其实,厨师们的劳动成果与艺术是息息相关的,一道精美的菜式也是一道精致的艺术品。烹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最重要的是看它有无创造性或具不具备审美价值。庄臣是行家,他说的有道理和具有权威性。由于笔者没有把庄臣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著作言论全部查阅,所以不敢肯定庄臣或其他权威人士是否说过“餐饮艺术”这个词汇,但他们的意思是清楚的,与我提出“餐饮艺术”的说法不谋而合。

像武林江湖那样,大侠大剑客、各流各派好汉如林,在餐饮烹饪界同样是高手无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许多全国各地的大饭店、宾馆、乃至民间都有烹饪大师高手,都有自己的强项,笔者无意把钓鱼台说成什么都是天下第一。但也不能不看到,能达到钓鱼台那种总体和综合水准的不多。钓鱼台的服务对象是国宾,国家当然要集中优势把国宾馆办好,这是钓鱼台之所以能在八大菜系之外创造出钓鱼台菜系的相当重要的原因,别的地方不具备这个地位和条件。笔者的看法是,我们的一般家庭或普通的餐馆,乃至星级颇高的饭店,都可以做出若干水平不低的菜肴,甚至有些绝活确实可以名扬于世。但就像我们一般中国人虽然可以写写书法或画画国画,有些也写得画得不错,但只能是中国字中国画而已,达不到艺术品的水准,事实上不可能人人都成艺术家。所以我想只有很少数名厨可以达到烹饪艺术家的水准,真正能称得上烹饪艺术品的菜肴为数不会太多,不可能到处都是。而在钓鱼台的菜肴中可以达到艺术水准的比例比较大,多名高厨名师可以算得是制作中餐艺术品的烹饪艺术家。

以笔者切身的经历来说,每当我到钓鱼台参加外交活动和宴请时总深深体会到一种艺术享受。一进门,男招待员个个都是文质彬彬的帅哥,女招待员人人都是亭亭玉立的淑女,他们和她们的笑容、仪态、语言、动作,使人想起天宫里的金童玉女。举目看来墙上是难得一见的古今名人字画,你可以细细观赏,这时我总希望下面的活动别急着开始,好让我多欣赏一下这些高水准的字画艺术。来到餐厅,陈设的是文物,餐桌上摆设的鲜花、餐具、器皿、叠成各种花样的餐巾,是那么美不胜收,尚未用餐已使人着迷。有时候还会摆上用各种材料雕刻出来的艺术品,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到钓鱼台宴请客人,看到餐桌上一组雕刻的古典仕女是那么精美生动十分惊喜,止不住弯下腰来细细观赏。至于所享用的菜肴上文已有涉及,不必再一一细说。我甚至感觉钓鱼台简直是无菜不艺术,无宴不艺术,这是我几十年中多次到钓鱼台参加外交活动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钓鱼台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一周,下榻刚刚修建一新的钓鱼台18号楼。离开时,女王要身边人员给钓鱼台写信道:“女王和爱丁堡公爵感到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住得更舒服了。”

女王为什么要身边人员写这样的信呢?难道仅仅是出于礼貌,说些言不由衷的应酬客套话吗?笔者不这样认为。女王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曾获得四所大学的音乐和法学博士学位,人们评价她生性稳重,温和而又有主见,16岁时曾离开王室家庭,像普通人一样参加了二战反法西斯战争。她继承王位后能处理好王室与政府、政党、社会、民众的关系,所以有相当高的威望,仅在受民众喜爱的平民王妃戴安娜车祸遇难时,女王曾被人批评表现冷漠、与公众感情脱节,对此女王做了补救,最后对王妃表达了深情的哀悼。她还曾于2006年11月22日委托身边人员致函我国驻英使馆文化参赞柯亚莎,对柯参赞转交洛阳王书品祝女王80岁大寿礼品--她本人的铜板雕塑像对柯、王表示感谢。她出访过很多国家,普遍受到有关国家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很高评价。所以,女王作为堂堂英国元首对外说话是认真的和郑重的。

笔者以为女王对钓鱼台之所以给予赞扬不外乎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在养源斋宴请了女王,伟人和女王在典雅幽静、具有高超东方建筑艺术的中国传统庭院内亲切会见,不能不给女王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二是整个访问全程接待规格之高,安排之完美,使女王感到访问很成功,非常满意。三是女王驻跸的18号楼具有中国宫殿气质,外观金碧辉煌,内部豪华高雅,陈设的是中国文物、艺术品,使用的是名贵的中国传统家具,尽显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对此女王定十分惬意。四是女王在钓鱼台受到尊重、舒适和周到的服务,工作人员的仪表端庄和礼仪优雅,中国菜肴的美味可口和色形靓丽,使女王不能不心怀喜悦,对钓鱼台的接待服务予以赞扬。

2005年1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华住在钓鱼台,他一再感谢钓鱼台提供了如此优质的服务和菜肴,向每位人员表示感谢。有趣的是几天后老布什的儿子时任总统小布什也来中国访问,温家宝总理在钓鱼台宴请了小布什。有人说那一次老布什是为小布什访华打前站的。

2006年8月22日至27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成为钓鱼台接待的第1000位外国元首。查韦斯说,钓鱼台的服务让我们感到如同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使我们能够心情舒畅地为两国的团结而工作。据说到本文写成时钓鱼台已经接待了1200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几十万其他客人。

其实,我们对来之各国的国宾一贯友好相待,作为国宾馆的钓鱼台总是尽善尽美做好各种招待服务工作,彰显了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钓鱼台之所以受到好评第一是硬件,这里的园林、建筑、陈设和环境等等的确是好;第二是软件,是外宾所看到、所接触到和所感受到的钓鱼台人,是钓鱼台人员给贵宾所提供的最好的餐饮、居住和招待服务触动和感动了客人。笔者以为,软件更重要,因为如果外宾得到的是低质量的食宿和招待服务,看到的是冷淡面孔,即使住在设备最豪华的宾馆里,一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负面后果。如果硬件尚欠缺,也许可以得到客人的谅解,而如果软件的服务态度不好,是无法得到客人的好感和认同的。

钓鱼台的招待礼仪是宾馆、饭店行业里的最高水准,可以说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一个典范,是我国礼仪文化的一张很好的国际名片,达到了亮出最好的中国的效果。达到这样的高水准也是来之不易,经历了一个过程,中间也走过弯路,例如文革期间,有人在美国代表团住的房间里摆上打倒美帝的宣传材料。

说起来我国是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成为我国文明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但纵观历史,与礼仪之邦背道而驰的时期和事情,也是屡屡发生过的。旧礼制毁灭了,新礼制尚未建立,处于混乱时期也是有过的。更不要说文革时期那种大混乱的灾难时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虽是礼仪之邦,却不能不经常将礼仪之事立之庙堂,讲于社会,代代告诫,世世相承,使国人特别是接触外宾的人员都明白:礼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一日忘怀。

说起来我们中国接待外国来宾和使者的历史够悠久的,经验是丰富的。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朝就确立了礼仪制度,有专门负责接待外国宾客和诸侯以及少数民族来京使者的官员,称之为“行人”。秦朝设置了专门掌管外交工作的机关“鸿胪寺”,汉武帝时改名“大鸿胪”,后来也有的朝代仍称为“鸿胪寺”,此名一直沿用到清朝。何谓“鸿胪”?据笔者查找资料,“鸿”者大鸟也,鸣叫时声音洪亮;“胪”者腹前之谓也;“鸿胪”者,谓礼宾官挺着大腹、依程序高声鸣唱,引导众人行使礼仪,其府衙便称之为“鸿胪寺”。这是笔者自己琢磨出来的解释,也许纯属牵强附会,对与不对仅作一家之言供诸君参考。不过,具有权威性的《新华大字典》在解释“胪”字时说:“封建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完毕后,按照考试的最终排名顺序依次唱名传呼召见,叫做‘胪唱。”此说与我的看法相似。曾长期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的马保奉著有《礼宾春秋》一书,对我国从历史到现代的外交礼宾工作及其机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还顺便对一些外国的礼宾工作做了简介。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礼宾专著,值得阅读。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官员和钓鱼台国宾馆副局长的张国斌也写了一本“浅谈国际礼仪”的书《亮出最好的自己》,但主要讲的是我们中国人出国后应注意哪些当地礼仪,同样值得一读。

但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因为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者在农村山沟里20多年,仅仅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就闪电搬进了城,掌握了国家大权,绝大多数成员是不了解国家外交的,可以说基本上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开始办外交的。虽然在建国前曾涌现出周恩来及其手下一批接触过外交工作的人,也曾经在重庆、南京、延安等地建立过外事组,但这样的人在新中国政府里不过是凤毛麟角。《礼宾春秋》和一些老外交官的回忆录讲了这么一些例子:建国之初,一个外国驻华使馆给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礼宾司的前身)打电话,提出要与外交部讨论某个问题。交际处接到电话后不是请对方到外交部来谈,而是立即派人骑自行车去大使馆与对方商谈。这好像是对待革命队伍里的兄弟单位,显得十分亲热和客气,但却并不符合外交礼仪。还有一位驻外大使出国前因故没有参加培训班,不知道递交国书的规矩,所以到驻在国递交国书时把手又缩了回来,说国书是毛主席给他的任命状,他要放在自己的身边,不能交给对方,经随从人员提醒,才把国书递交给驻在国元首。在国内,匈牙利驻华大使宴请我国一位副部长,该副部长竟不打招呼迟到两小时;有的单位收到驻华使馆的宴会请帖,因事不能出席,事先既不通知、事后也不道歉;还有的负责干部自己不能出席就随便派人代替,主人很不高兴。如此等等。

那时外交部的人员常常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于是就去请教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特别是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人,还多次请他们给外交部和拟派往国外的大使、参赞讲课。还有就是咨询少数几个从国民党驻外使馆起义留在外交部当顾问的旧中国的外交官凌其翰等人。当时外交部干部里懂外交礼节的人屈指可数,一位是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他是具有旧中国上层社会身份、常出入外国驻华使团的地下共产党员;一位是懂好几种外语、长期担任驻外国记者的地下党员胡济邦,她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性。由他们两位给从军队调来的将军大使和从地方调来的大使以及他们的夫人上课,讲如何穿西装、打领带、用刀叉吃西餐,夫人们如何穿衣、穿高跟鞋、化妆、装扮发型等等。将军大使们的夫人大多也是军人出身,一听说要她们去使馆当夫人,就嚷嚷着造反不干,说堂堂革命军人怎么能像资产阶级那样去当官太太?经邓颖超亲自出面做工作,讲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时期,她自己随周恩来到重庆等地与蒋介石政权谈判交往,如何当好夫人的感受,这些军人出身的夫人们才解开心里的疙瘩。

像从不懂如何革命到取得革命胜利、从不会打仗到打败庞大的蒋家王朝军队一样,新中国的外交工作者们,也是从无到有、从不会到弄懂,兢兢业业地学习如何办外交。其中一项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传统,吸收外国行之有效的外交礼仪优点,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我们自己一套完整的现代外交礼仪。对此《礼仪春秋》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论述。该书作者对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交际处(处长王倬如)交际科科长韩叙给予了特别推崇。韩叙处处以开国总理周恩来为榜样,努力学习周恩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是个工作狂,对新中国的礼宾工作建设贡献颇大。他记性很好,但却注意时时记笔记,他留下的笔记本叠起来有好几尺高,他积累的名片有好几箱子。他是个活字典,记人记事无人可比,所以周恩来非常欣赏和看重他。当然,要建立和改革国家的礼宾制度,必须首先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做指示和批准才行,特别是周恩来亲自抓这项工作,所以很多知情人都说周恩来是新中国礼宾工作的奠基人,大家称他是中国外交礼仪的化身。可各项制度的最后落实,包括提出建议,帮助上级出谋划策,没有韩叙们同样是不行的。韩叙后来担任了礼宾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表现不俗。阮虹著《韩叙传》也有记述,说:“尽快建立一套能够体现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并且符合中国国情的礼宾工作制度,从一开始就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了出来。”“韩叙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贡献是得到人们公认的,这首先是因为他负责起草过一系列基本的制度条文。”《礼宾春秋》说:在韩叙45年的外交生涯里,一多半是与礼宾工作有关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是新中国最初30多年不可多得的礼宾人才。”

外交礼宾工作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部分,钓鱼台国宾馆的接待工作又是外交礼宾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不能不涉及新中国礼宾工作的起家、礼宾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以及韩叙他们的事迹。

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59年以前并没有国宾馆,在此之前外交部是如何接待外宾的呢?据《礼宾春秋》等记载,最初一批与我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使除苏联大使外,到北京后没有住处,于是就安排他们住北京饭店。当时北京像样的饭店极少,所以有时北京饭店没有空余房间,弄得礼宾科的人员不得不守在饭店等待腾出空房。后来干脆长期包下一些房间备用。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属于国宾级的代表团,是1952年9月28日来北京参加共和国建国三周年庆祝活动的蒙古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率领的代表团。泽登巴尔住在东交民巷15号即原法国大使馆,周恩来在当时的外交部即现在的外交部街31号为贵宾举行了欢迎酒会。为举行这样的招待会不得不临时把一个一个办公室的桌椅搬出腾空,从头布置,而且宴会中间发生过断电事故,不得不点起蜡烛照亮。后来就把这样的宴会改在北京饭店举行。看来建国宾馆的必要性越来越紧迫了,钓鱼台国宾馆便于1959年应运而生。

既然有了专门的国宾馆,那就要把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制度包括这里的外交礼宾礼仪好好地建立起来,使之与国宾馆的名字相称,使这里的一切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水平。钓鱼台国宾馆建成后是如何做的呢?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上文讲了从北京饭店调名厨到钓鱼台、直到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钓鱼台菜系的故事。除了做菜肴外,钓鱼台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待客礼仪、招待服务、安全保卫、内部管理等等,不能事事都靠人家,只能自己从头学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而且任何一个方面都马虎不得,容不得发生大的差错。所以,50多年来,钓鱼台从领导到一般人员、从台前人员到幕后人员无不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为国家争光,为钓鱼台争光,也为钓鱼台每位工作人员个人争光,他们走过了光荣的历程,把一项一项制度、标准、流程都越来越完善地建立了起来。

这里仅以钓鱼台是如何培养一流的招待员为例来加以说明。在钓鱼台成千的在岗人员中,招待员处于与客人直接接触的第一线,因此他们成为代表钓鱼台符号和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会从他们的表现来评估钓鱼台的工作,钓鱼台的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展现在他们的身上。这样,考录、选用、培训、管理招待员和安排超龄不再适合招待工作的人,成为学问很大的一项业务。按饭店管理学的说法,服务质量就是饭店的生命,而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招待员的素质和工作。国宾馆与饭店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由于地位不同、任务不同、接待的对象不同,二者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因而与一般饭店招待员相比,对国宾馆招待员有许多特殊要求。

首先,钓鱼台招待员在政治上必须可靠,要经过必要的政治审查。计划经济时期是经过严格挑选、审查和批准,从各方面抽调经过考验表现优秀的人员。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后,改为公开招考选拔人员,但也必须是政治上先进、道德操守优秀、遵守纪律、工作努力的年轻人。其次,是对现有文化、潜在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内质要聪明伶俐,一点就透,一教就会,且勤奋好学。其三是长相身材包括面容、眼睛、身高、体形、仪表等要上等。仅仅这三条要求就需要百里挑一。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相应的职业学校,经过职业培训的毕业生数量不少,而愿到钓鱼台工作的人是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这为钓鱼台公开招考选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充分的资源。目前钓鱼台的一线服务人员已有60%达到了大专文化程度。

被挑选到钓鱼台这只是第一步,进钓鱼台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再培训和考试通过才能成为合格人员上岗。其中包括外语培训和考试。上岗后还要常常进行考核、评比和举行业务技能竞赛、知识竞赛,促使每个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挑来了好苗子,再做精加工,一批一批的精品招待员就培养出来了。2008年钓鱼台获得餐饮服务大师称号的有5人,获得餐饮服务名师的有10人,这15人中有调酒师、咖啡师等,也有的是出身第一线的招待员。在培养人才方面,钓鱼台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制度、经验、做法,要求严格,必须技术过硬,所以这里的人员绝大多数表现优秀和良好,鲜有不合格者。忠于职守、努力上进早已在钓鱼台形成风气和传统,这里成为一个大熔炉,谁进来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松松垮垮。仅仅“国宾馆”这三个字,就在每个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催人奋进。再看看周围的人,人人都在争上进,谁还会自甘落伍呢!

付出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造就了居于同行业里最高水准的钓鱼台礼仪文化。贵宾进驻必列队献花欢迎,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温馨之情扑面而来。客人进入房间会感到处处方便、时时舒适、称心如意,需要何种服务招之即来,需洗需熨的衣物都按时做好。凡有机会在钓鱼台食宿的人都会发现:这里的女招待员身穿不同色彩和样式的旗袍或套装,亭亭玉立,超凡脱俗;这里的男招待员身着质地高档制作精美的西装,英俊潇洒,仪表堂堂。他们训练有素,集体行动如士兵那样整齐,个人动作似演员那么优美。女招待员似笑非笑如蒙娜丽莎,男招待员尽职洒脱似水浒燕青再世。他们的外在美根植于内在的素质美,形成了美的内外统一,所以落落大方、温文尔雅、机灵敏捷、动作轻缓、用语动听、服务完美。服务时的先后次序、操作方位、各个细节皆按礼仪要求和客人舒适做到无懈可击。他们布置的环境是那么难以挑剔,他们服务的现场是那么令客人满意。需对直时就拉线目测,需方需圆时皆一丝不苟。餐桌上的鲜花、蜡烛、雕饰、餐具、器皿等等各置其位,各有其态,造型美观,装饰新颖,达到了美食、美器、美服务、美环境的效果。顺便说一下,钓鱼台为搞好服务,满足客人所需,平时所备有的中西餐的餐具、器皿等等之高档之多之全,恐怕没有几家能够与之相比的,更不要说这里保存下来的属国宝级文物而价值连城的皇宫餐具了。为赶上时代,他们把老而过时的银质餐具全部溶化,按时下最好的设计重新制作,钓鱼台是如何在推陈出新上动脑筋下工夫的,由此可见一斑。

其他宾馆饭店不具备钓鱼台的条件,所以不必在什么方面都去攀比,但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是可以学习钓鱼台的。果然,钓鱼台在宾馆行业以及大的饭店行业里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一些方面领一代风气之先。例如,中餐的传统吃法是把整盘子菜肴端到餐桌上,由大家热热闹闹地享用,而且由主人给客人、由晚辈给年长者夹菜,显得很亲热和有礼貌。但西方没有这种习俗,而且如果客人并不喜爱某道菜,别人夹给他反而使他为难,有的夹菜者使用自己用的筷子也容易使对方感到不卫生而引起反感。针对这种情况,钓鱼台率先采取中餐西吃即分餐制的方式,使主客都感到很方便,此法之后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中餐一项不大不小的改革。笔者发现类似的事情还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业者都在关注钓鱼台有什么新动作,只要钓鱼台有了新招,很快就会传播开来。有的大饭店甚至曾多方设法希望钓鱼台的招待员能到他们那里。当然,随着我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发展,高档饭店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积极改进服务质量,创新之举层出不穷,培养的合格人才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钓鱼台就更加兢兢业业了,提出了上述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绝”的奋斗目标,否则稍微掉以轻心就会落伍。

笔者本想把钓鱼台所展现的礼仪文化淋漓尽致地写给读者,可惜笔拙词少,江郎才尽,力不从心,只能挂一漏万,点到为止。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读者诸君如想全面细致地欣赏或享受钓鱼台的礼仪文化,恐怕只能身临其境亲自去经历体验。但这对大多数人并不现实,所以笔者建议:可有影视大师出来拍摄出类似《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钓鱼台片子让大家一睹为快?

读者之中可能有人怀疑,钓鱼台能做到那么十全十美吗?难道他们就没有出现过差错,就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是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钓鱼台在时时发现和克服自己的不足,与时俱进,创新开拓,永不止步;在时时追求更高的境界,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在与兄弟单位进行比赛竞争,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他国之长。总之,钓鱼台在努力使他们这张中国礼仪文化国际名片永不褪色。迄今为止,钓鱼台能赢得外国贵宾的赞扬,赢得国家领导人的赞扬,赢得各方客人的赞扬,证明本文所说并无虚构造假。

钓鱼台国宾馆堪称艺术宫

国宾馆的任务是给来访的国宾提供食宿以及谈判、会见的场所,在各个场所陈设或悬挂些文物、古董或艺术品,这在其他地方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钓鱼台内文物、古董和艺术品之多之高档之珍贵,却甚为罕见。无论是多功能厅还是会见厅、宴会厅,乃至卧室、走廊、甚至卫生间,简直随处可见可以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古董、传统古典家具、书法艺术品、绘画艺术品、雕刻艺术品等等,使这一国宾馆堪称艺术宫。甚至在钓鱼台内部人员开会的会议室里,墙上所挂的书法作品都非同寻常,足见这里的艺术品之富有,这在其他单位恐难做到,真令喜爱艺术品的人羡慕不已。这就是为什么本文开头就说钓鱼台是“一座文化金山,文化宝库,文化殿堂,是文化精品中的精品。”

诚然,这是由于钓鱼台系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别墅,成为国宾馆后,接受了某些祖传的老家底,如皇家餐具、家具、皇帝御笔题写石额和条幅等等。笔者曾几次在钓鱼台参加领导人做主人的外交宴请活动,餐桌上摆的和用的都有货真价实的原汁原味的原皇家餐具,如景泰蓝金碗等。最初这种宝物是常常露出真相的,后来有人提出这些毕竟是国宝级的文物,万一出点事损失极大,之后便对使用和保管这些皇家餐具做出了严格规定,平常只用复制件。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战乱,钓鱼台祖传下来的宝物并不太多,国宾馆能达到如今的珍宝满堂,不能不感谢前期的钓鱼台老领导翟荫堂。他懂文物、古董和艺术品,他酷爱文物、古董和艺术品,他对事业有超出常人的执着,他对钓鱼台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在文物、古董和艺术品的搜集和保护方面立下了特殊的功劳。文革中他吃了不少苦,但不改初衷,仍一如既往地为维护钓鱼台而献身。后面的历任领导都在这一方面各有贡献,其中的冯树森老局长又是一位突出人物,在他的任内建成了保存文物、古董和艺术品的现代化的钓鱼台珍藏馆,为更好地利用和保管这些宝物立下了汗马功劳。

钓鱼台网站把他们的艺术收藏分为三类:古董、家具和字画,共有数千件之多。本文姑且按此三类分法把他们的宝物晒上一晒,当然也只能是九牛一毛、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可能面面俱到,把那么多宝贝都一一细说。

先说古董,随便挑出两件稍加评论。钓鱼台有一件清朝康熙年间的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公分,口径12.7公分,足径14.4公分,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的特点,其红釉特别美,行家形容说“釉色似初凝牛血,红而鲜艳,晶莹光亮”。此瓶形制和观音手持净瓶相似,所以称为观音尊。这种色泽宋朝时在景德镇就开始烧制,但成功率很低,到明朝才达到纯正。因为制作不易之后人们一般不敢烧制,留下的东西不多。到了康熙年间,经江西巡抚兼御窑场督理郎廷极督办,重新烧制成功,且达到新水平,故被称为“郎窑红”,名气红极一时。此物为清宫御用瓷器,故宫博物馆有收藏。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是钓鱼台的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束连折沿盘,此盘中间的主题图案是一束出水莲花,寓意“一品清廉”,盘子的一周图案是缠枝牡丹纹及水浪纹边饰。这是一种洁白的胎体映衬天蓝色纹样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这种瓷器据说很早就有,产生于商周时期,到了明代永乐、宣德达到黄金时代,到了清朝发展到顶峰。据百度百科介绍,“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可见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就注意利用进口的外国原料制作先进的产品。有进有出,这种瓷器又出口流传到国外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中西亚,很受欢迎,。

有一次我到一位欧洲驻华大使的官邸去做客,在主人的会客室里就陈放着好几件中国瓷器,全都是青花瓷。这位大使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看我欣赏他的收藏品甚为高兴,便滔滔不绝一一对我介绍他的宝物。听起来大使对中国瓷器的研究甚有功底,他讲的某些说法使我感到颇为新奇,我本来对瓷器就没有什么研究,作为中国人生怕在这位老外面前露怯,所以只听不讲。他特别拿起一件盘子让我细看,我倒觉得此件做工相当精细,但他却说这一件不是在中国收集的,他研究的结果是这不是中国人的作品。奇怪的是上面没有任何文字,不知道是在何地烧制的,这使此件作品带有不少神秘色彩,他说这也正是该件艺术品的价值所在。他认为这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只要能见证中外的友好交往,何必再求出处呢?看主人手持此宝时的小心翼翼状,分明是说明在多件瓷器中他最看重的就是这件神秘物。

说起在文物、古董方面的中外交流,笔者不能不有一番慷慨。那是在美国纽约工作的四年中,我在美东地区看到了相当多的我国文物和古董,如果都是正常的中外交流,那敢情是好事情,可很多文物和古董是怎么流落在外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宝流失总不能说是好事情,但看到有的国宝能在外得到很好的保管和利用,内心总算得到些许安慰。有一次我到某华人朋友家里做客,一进他的院子大门,让我大吃一惊。他住在长岛,是著名的富人区,这里大多人家有相当漂亮的院落。我并不是为他的院落又大又漂亮惊奇,我惊奇的是院子里摆放着几件大型中国文物或古董。我想这些文物或古董肯定是复制件,否则怎么能就放在院子里呢?要是真的,必放在严密之处防止被盗或被自然损坏,即使在博物馆里也必然要层层设置严密保安保护措施。主人肯定是发现了我的疑惑,所以在落座、上茶之后,重点同我谈文物、古董。他拿出了一本又大又厚因而又重的画册给我看,是北京故宫所存文物古董画册。他翻出一页,那是一个圆鼎的照片。他说:“这是青铜鼎,现在世界上只有两个,一个在北京故宫里,一个就在这里。”他指指院子里那只鼎,并起身领我和我的夫人弓占荣来到那鼎旁边,把画册交给我,要我细细对照,看实物是否与照片一模一样。听他此话,我内心越发不平静,仅粗略对比一下,发现二者确实没有什么差别。回到屋里客厅,主人便慢慢讲起他的故事,说,他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抗日空军陈纳德飞虎队的人员凡活着回到美国的,不少人都带回一些中国文物古董。这些飞行员过世以后,他们的后代就不知道这些中国文物古董有什么价值了,于是就以很便宜的价钱随意出卖。他就是趁这个机会把几件流落到美国的中国文物古董收集到手的,他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不能看着它们到处流浪。我说,这么宝贵的东西放在院子里安全吗?他神秘地笑一笑回答:“没有关系的。”也许主人是为待客才特把这些宝贝临时摆在院子里,客人走后他会小心收起来保管好的。从此我就一直挂念着那只鼎。这位先生的孩子们也都美国化了,他的后代会很好地保存这只鼎和其他文物古董吗?没有想到我们中国的文物古董也像人一样,竟也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到了美国,不过是“被移民”,与早期华侨的“卖猪崽”经历何其相似乃尔。文物古董们现在应该是何种国籍,美国的,中国的?我们能不能设法像吸收人才那样,让这鼎和其他国宝级的文物再回到自己的祖国呢?当时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不免酸楚不已。但愿这些文物古董能在异国他乡很好地保管下来,还要常常与当地人见面,而且使当地人明白它们的历史和价值,增加对我国的了解,这也不虚文物古董们来美国一趟。而我更真诚的最终愿望是希望这些国宝级的文物能早一天荣归故里,回到自己的祖国怀抱。其实我看到的这只鼎只是在美国的中国文物古董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我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甚至在美东地区的几所大学里都见过让人心酸的我国宝物。这些珍贵文物古董有的早在飞虎队之前就“被移民”到了美国。那些到英国、法国和其他八国联军和非八国联军国家的我国文物古董又有多少呢?现在我国有了文物保护法,并按国际公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曾追回一些被犯罪集团走私贩卖到外国的我国文物。2001年5月,中美合作查扣一件被走私到美国的五代王处置暮出土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美海关将其送交给中国,我作为国家代表的总领事出席了交接仪式。可惜的是,查获追回的我国文物恐怕是很少数,总的情况令人痛心。哎,不说这些了,把我的悠悠之心收回来吧,以免破坏我写作此文时的心情。

再说说钓鱼台的家具。著名的老革命、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外交工作者、外交家章文晋的夫人张颖在《外交风云亲历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要秘密访华,她被抽调参加接待小组。“在‘文革期间,钓鱼台的国宾馆几乎已完全不接待外宾了,许多栋楼都已荒废。5号楼是‘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有时来办公并休息的地方,所以保持完好整洁。5号楼用来接待基辛格,周总理则暂时在4号楼办公。当时韩叙是礼宾司司长,主管生活接待等事,他让我们两三个女同志布置室内和改善室外环境。布置室内比较好办,因为有许多东西都是现成的,只需改变一下就行了。我们换了较新的地毯和沙发,布置了会客室和会议厅。陈设上,我们建议要表现出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民族特点,大家都同意了。于是我们在入口大厅用了名贵的紫檀木条几,是明代的家具;把现代的画换成清代画家的大幅名画;在客人的几处住房里也换了些名贵古家具和字画。特别是在基辛格起居室的陈设柜里,我们放了十多件名贵的古玩。有明代的青花瓷、清代的景泰蓝和玉器,还有殷商青铜器等。本来钓鱼台的客厅都曾陈设这些名贵古玩,但‘文革时期怕被毁坏,都搬到外交部的特别仓库保存着。为了布置好5号楼,经周总理批准我们特地去仓库寻找。”“美化一下室外环境,在当时可真是件难事,因为那段时间北京的所有地方都不许种花,原来种的花都给铲掉了,草地也毁了,连树木都没有人修剪。我们只好找了几名在钓鱼台驻守的警卫战士来帮忙打扫和整理。但要找几盆花来装饰一下可费了劲了,那时候的公园都不种花,也没有盆花,最后还是在一位园林工人家里借来几盆作为点缀。”笔者不惜大段引用张颖的原话是为了证明钓鱼台早在文革前就是多么富有文物古董、传统的古代家具和艺术品,文革中又是处于多么危险艰难的境地,外交部和钓鱼台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花费了何等心血来保护这些祖传下来的宝贝。

说到传统古家具,现在的一般年轻人未必感兴趣,那些老玩意儿木材倒珍贵,看上去倒也花里胡哨,但诸如龙床、宝座、太师椅之类远没有现在的席梦思、沙发、活动椅等躺上坐上舒服,更谈不上时髦。殊不知,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遗产,也是世界的共同财富,因为中国古典家具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社会性。还有,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竟能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结合,手工制作和雕刻,造出来的家具木质天然、清新秀丽、结构精巧,历经百年而不变形,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钓鱼台的紫檀雕八宝格、紫檀方角炕柜、紫檀手扶椅、紫檀大方凳、花梨木罗汉床、黄杨木方形香几等等,都显示了这些特点。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金丝楠木雕圆光罩、描绘钓鱼台景致和上百人物的金丝楠木壁雕《皇帝的钓鱼台》,都是价值连城的经典之作。金丝楠木之贵重远远超过黄金、钻石,封建社会只有皇室才能使用,至今此木已很难再见。用此木所造的这两件钓鱼台宝物似不属家具之列,但也不好放在别处述说,如果略而不提,则是更大遗憾,故特在此与紫檀木等贵重木料所做家具并列稍加记述。

谈到钓鱼台的字画,故事可就多得很,如展开来说,必须单独成文甚至要写上一本厚厚的书。好在2004年-2005年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编辑了《钓鱼台国宾馆书画珍藏》第一至第四集,共发表了300多位作者的600多幅作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里请允许笔者利用这四集画册,尝试一下采用中国国画的手法之一的写意手法,来它个两笔三抹、浓淡相间、以少胜多、以简代繁,把钓鱼台珍藏的字画说个大概轮廓。

其实,时任局长冯树森在《前言》里就已经大体说清楚了:“钓鱼台国宾馆在社会各界的关照和支持下,收藏了为数可观的文物古董和名家书画,并有选择地把藏品陈设于宾馆的厅、堂、斋、室,充分显示了钓鱼台国宾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钓鱼台国宾馆的书画收藏,上溯明清大家,下涉当代名家,有美皆备,精妙藏品颇丰……其中不乏传世奇宝。可以说,这部画册,从广度到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画册选了明清画家的作品,明清时期的中国画坛派别林立,名家辈出,不同画派之间相互切磋吸纳,绘画在传承中发展。在钓鱼台的藏品中包括明代吴门高手钱榖、浙派名家蓝瑛、华亭派代表董其昌的妙笔丹青;还有清代娄东派方士庶、金陵派高岑、清初四王之王翬、扬州八怪之郑燮等的精品笔墨;还有中日的文化使者沈铨、誉满画坛的海派大师吴昌硕的倾心之作。近现代画家中有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刘海粟、陈半丁、朱屺瞻、李苦禅、李可染、傅抱石、吴作人、叶浅予、黄胄、程十法、关山月、何海霞、谢稚柳、黄永玉、古元、娄师白、亚明等大师的笔墨精品。另有当今画坛一批中青年实力派的鼎力之作,如画家王成喜是继关山月等之后又一画梅名家,其作品已名扬中外,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钓鱼台等都收藏有他的大作。除了国画外还有油画、版画。画册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轨迹的绝好资料。书法作品中既有明清周天球、张瑞图、龚贤、魏裔介、笪重光、郑燮、邓石如等的传世佳作,也包括董必武、郭沫若等书法成就颇高的领导人的题词,还有赵朴初、董寿平、启功、黄苗子、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刘炳森等近现代名家的墨宝。其中很多作品是专为钓鱼台赋诗挥毫所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纵览全套精选集,既有不同时代国画大师风格各异的传统笔墨,又有当代艺术家融合东西方古代与现代艺术的创新之作,反映出明清两代、近现代画坛和书法的发展概貌。名品佳作交相辉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钓鱼台收藏书画的故事始终是进行时,不仅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停止。难能可贵的是,在钓鱼台珍藏的书画中有一批文革时期的作品,可见就在人们忽视文化艺术、甚至把艺术家当成牛鬼蛇神的时候,钓鱼台却依然珍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钓鱼台始终把艺术家敬为上宾,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把他们请进来留下作品墨宝,所以现在财富满堂。钓鱼台把这些书画与其他艺术收藏品一起视若国宾馆的生命,为此特别修建了现代化的珍藏楼保管这笔财富。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丰富的艺术收藏品,钓鱼台与一般的宾馆、饭店有多少差别呢?

至于钓鱼台所收藏的古画和现代画的主体和内容,大体如绘画界常说的那样,即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和花鸟。比较起来似乎山水画数量居首,特别是古画和巨幅画里山水画占多数。这不奇怪,因为人类出现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里的山水。花鸟画也不少,因为花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能体现出人对美的追求。但不管是那一科,其实核心都是人,是人与山水、人与花鸟、人与人的关系。郑板桥画竹和兰、徐悲鸿画马、李可染浓墨画《蜀山飞瀑》,实际上都是在画人的精神、感受、追求。齐白石画《春柳鹭鸶》,并在画上题字道:“密网拦江有漏鱼鹭鸶过去钓潭枯持杆我欲垂何处两岸萧萧柳几株”。这是一首白话七言诗,中间没有标点,也没有间隔,七字一句念下来就明白其意。但再看画面,却并无钓鱼人,也找不到有人栏江下密网,甚至也没有岸。只见满江春水占据了整个画面,画的上部和下部各有一行枯树,枯树下面是露出水面一点点的滩地,看样子河水泛滥已经越过河堤,这露出水面的一点点滩地就是被水淹没在下边的岸,岸上的柳树被水一淹而死成了枯树。有一群鹭鸶在两行被淹枯树中间的水中用嘴捕鱼戏闹。如果单看题诗或单看画面会搞不清楚作者的意思,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去品味,好像就似乎可以捉摸到作者的一些用意。看中国画就有这个特点,不能光看画上有什么,还要看作者的画外之音,这就必须细看深琢磨,慢慢体会画面上似乎没有、画中却深藏的含意。有时候作者有题词或诗,更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看和想。中国画有很多没有题词或诗,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和诗是相通的,得把作者画外的那首诗体会出来,那才有意思,才算看懂了。这些就是中国国画的魅力所在,其中的味道非常浓厚,需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来。汉语里有两个词叫“玩味”、“品味”,好像就是形容人们观赏中国画时的那种情景的。

行文到此,笔者想起了一段往事。记得是1995年,一位家乡是扬州的国家领导人在钓鱼台宴请客人,我参加了。主宾交谈甚欢,谈到了扬州,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谈到扬州必谈文化,谈到文化必少不了扬州八怪,谈扬州八怪自然就说到郑燮即郑板桥。说到郑板桥这位领导人想起钓鱼台就有郑板桥的画,何不拿出欣赏一番?须须臾之间画到,是一个卷轴画,打开来大约长两米、宽一米,是一幅《竹石图》。三支长竹,若干矮细竹,两条石头,长竹子中间密密麻麻写了不少小字。画和字一看就知道是郑板桥的风格。郑板桥是八怪中名气最大的,他说自己所画之物“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常在画上写议论,他的一幅画加上上面的题字、诗词,其实是简短而深刻表达他的主张的一篇精彩文章。他的才华、社会成就和文学艺术成就得到很高的评价,获得很多人的喜爱。我虽然知道郑板桥,也看过他的画和字,但都是印制的,这一次倒是头一回看到真迹,内心十分惊喜,有些如同我原来只在电影中看到过梅兰芳,到北京工作后见到他本人无比激动那样的感觉。众人无不对郑板桥的这幅画赞叹不已,欣赏良久。接下来宴会的气氛越发热烈,主宾交谈的情绪越发高涨,特别是主人竟能接连背出郑板桥一连串的诗,震惊四座。主人把画和诗的含义讲解给在座的人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在外交场合谈中国文化,谈中国画和中国古诗,平添了许多情趣,使大家都兴趣倍增。这个时候不管双方在政治上有多少分歧,却不能不在文化上找到许多共同点,当然文化上也会有许多分歧,但此分歧非彼分歧也,文化上到底容易交流和沟通得多。

在中国,如果没有国画、书法艺术,中国文化就一定会患上贫血症,说不定中国文化也就说不上还有多少文化可谈了。因为国画、书法是与我们国家、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连在一起的。我们中国的汉字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学难写的文字,以至于不管是多大的学问家,一辈子都离不开查字典,以至于弄得一些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十分恼火,主张汉字拉丁化,废除方块字,使用拉丁字母,朝着世界大多国家都实行的拼音文字的方向演变。鲁迅说:“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至少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汉字并没有使我们中国人死去,而是越活越健壮。汉字虽难,却可以被我们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所掌握,而且现在弄得越来越多的老外要学汉字。笔者认为,当我们克服困难学会了汉字后,脑子会越来越聪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汉字打下基础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有了汉字,聪明的祖先又发明了毛笔和纸张,小小的一撮毛、细细的一管杆,手拿笔起,蘸上墨水就能在薄薄的宣纸上随心所欲地写字画画,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品。常言说妙笔生花,又曰笔端起风雷,一支小小的毛笔端的是神笔、魔笔,出神入化、变幻无穷、挥洒直抒胸臆、尽情倾诉人生。还有“刀笔”之说,把笔比成刀,把拿笔写字的人称为“刀笔先生”,听起来好生厉害,可见中国毛笔的威力。也许是因为在发明笔之前是用刀刻字,所以后来仍然把笔与刀放在一起称做刀笔。毛笔与宣纸的发明,使汉字母亲孕育和养大了中国书法、国画和古典诗词三个孪生儿女,而且是一个比一个天资聪明美丽。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画家画下来就是国画作品,书法家写下来就是书法艺术,所谓书画同源是也。我们的先人用这些汉字创造出世代相传、无法复制的古典诗词,成为千古绝唱。印刷术的发明使这些千古绝唱传遍天下,陶冶着我们这个生生不息、五千年文明从未间断的伟大民族。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中医中药、京剧等等是无法翻译成外文的,要想领会和享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要想了解和学会中医中药、京剧等,只有学会汉字汉语,否则就无法掌握其真谛。我看过顶端翻译家译出的中国古典诗词英文版,那真是如同喝一杯白开水,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味道全然不见了。钓鱼台人深知我们民族文化的高深和伟大,敬重我们的艺术,敬重我们的艺术家,这是钓鱼台始终不渝的传统,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收集和珍藏中国字画和其他文物古董、艺术珍品,以至于把国宾馆建成了东方艺术殿堂。

钓鱼台的团体文化根深叶茂

这些年来我国引进了不少来自外国的新名词新事物,如“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社区”等等。中华文化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包容性、吸纳性、融合性特别强,凡好的东西,不管是来自何方,皆能很快变成自己的东西。

据专家们说,“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吸收了日本企业管理的经验首先提出来的,我国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董事长较早应用这种理论取得了成功,使海尔的实力不断发展。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不少大公司都从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大楼里撤走了,张董事长却拍板在那里买下了一座楼,显示了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胆略和眼光。极力想尽快恢复元气的纽约市政府对此非常欢迎,开张时张董事长请我和纽约市领导去剪彩,我当然欣然而往。

“企业文化”也可以叫“组织文化”,原文是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 Culture。笔者不是学外文出身的,所以查了几本英文字典求证,发现 corporate可以翻译为社团的、法人的、公司的、企业的、共同的、全体的;organization通常翻译为组织,也可翻译为团体、机构。Corporate和Organization都有团体的意思,所以翻成“团体文化”也应该可以。如果是针对一个企业,使用“企业文化”的说法当然很好。如果不是针对企业,最好采用“组织文化”或“团体文化”的说法。在下以为用“团体文化”的说法更适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因为一说“组织”这个词,很容易使人理解为党团组织或者行政组织,而“团体”一词是可以概括各种机构的,所以用“团体文化”比用“组织文化”更合适。有些人针对党政机关等单位称之为“机关文化”也挺好。我以为在谈钓鱼台内部的自身文化时,称其为“团体文化”而不用“企业文化”更符合实际,因为钓鱼台不是企业而是事业单位,将“企业文化”用其身上不恰当。似乎也可以使用钓鱼台“团队精神”的说法,但我以为用“团队”称钓鱼台全体似乎小了一些,钓鱼台远比一个团队大,称钓鱼台下面一个单位如芳菲苑餐饮组是个“团队”倒是比较贴切。于是乎本文使用“团体文化”来说事,讲讲钓鱼台内部的自身文化。把名词大体讲清楚了,就赶紧回到正题上。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有《自作七言诗钓鱼台颂》:

“熙熙冠盖会纵横

攘攘交流四海盟

洒扫芳菲滋碧露

通梳翠柳映清泓

国门肃肃迎宾列

仪仗堂堂舞乐旌

天下归心传玉帛

钓鱼台下宴昇平”

中石先生对钓鱼台赞扬有加,并用行书将此诗大幅书写,其作品就展示在钓鱼台国宾馆。他为钓鱼台贡献了多幅书法艺术作品。

著名歌词作家乔羽老人家有一首《钓鱼台国宾馆之歌》:

“谁来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让人一睹你绝代芳华?

谁有这样神奇的魅力,

让最尊贵的客人在这里停下匆忙的步伐?

是你,钓鱼台,

你用你的精致,你的典雅,

和那吹面不寒的杨柳春风,

亭亭玉立的映日荷花,

让天涯海角的贵客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神秘面纱,

绝代芳华,

钓鱼台啊,钓鱼台,

你用友谊的彩笔,

描绘着一幅四海一家美丽图画。”

此歌词登在2005年第3期《诗刊》上,有作曲家为老爷子谱了曲。在钓鱼台有两幅分别用隶书和行书书写的大幅作品写这首词,分别悬挂在5号楼和6号楼两座楼的大厅内,但题目改为《钓鱼台颂》。这是国人对钓鱼台的赞颂。老爷子写此词是好几年以前的事,那时钓鱼台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未像现在这样,所以老爷子说钓鱼台罩着神秘的面纱,希望有人能把这神秘面纱掀开,好让大家一睹她的绝代芳华。好像老爷子自己就是想通过写歌词来做揭开钓鱼台神秘面纱的事情。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巨手把钓鱼台的神秘面纱掀开了,除了外交活动外,可以到钓鱼台参加公务活动、商务活动、社会活动、纪念活动、学术讨论会、私人祝寿婚庆活动等等的人越来越多了。已有多位网民把到钓鱼台“探秘”的文字和图片公之于网上,人们可以随意点击欣赏。当然了,钓鱼台毕竟不是完全开放的公园,所以能到那里参加活动仍是许多人难得的机会,因此对不少人来说,钓鱼台似乎仍在保留一些神秘性。

中石先生和乔羽老爷子歌颂的都是钓鱼台,钓鱼台里面的人呢,从两首诗词里似乎都看不到。钓鱼台国宾馆的工作人员有一首自己的歌,从中可以使我们看到钓鱼台人。他们在歌中唱道:

“钓鱼台,国宾馆,

我们的爱,我们的家。

绿绿草地,清清湖水,

亭台楼阁,红砖绿瓦。

钓鱼台,国宾馆,

我们的爱,我们的家。

五洲四海,八方宾客,

尊贵服务,迎送天下。

钓鱼台人,热情礼貌,

钓鱼台人,朴实无华。

每一棵树,每一枝花,

真心真意,浇灌着她。

钓鱼台人,不甘风险,

钓鱼台人,意气风发。

每一个心,每一份爱,

真心真意,珍爱着她。”

在钓鱼台人自己的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团体文化。他们说,钓鱼台是他们的爱、他们的家;他们热情礼貌、朴实无华,真心真意浇灌着每棵树、每枝花;他们用每个心、每份爱,珍爱着她。

由于钓鱼台曾经长期不对社会开放,诚如乔羽老爷子所说钓鱼台有一层神秘面纱,既然钓鱼台被神秘面纱所罩,那里的工作人员自然也是被外界视为处于神秘之中。可钓鱼台人告诉我们,他们都是一些朴实无华的人。是的,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包括钓鱼台的人就是与我们普通大众一模一样的人,都是肉体凡胎,照样要食人间烟火。无论这里的领导人员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会经常遇到麻烦、苦恼,例如说,工作上不是什么都那么顺心的,有时候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却得不到各方的理解和人们的支持;有时候自己很努力地工作了,得到的却是一顿批评;个别时候,得不到应有的信任,甚至受到冤枉和委屈;该晋级时组织部门按规定下达的名额不足,使那些无法晋级的人情绪大为受挫;还有家庭顾不上,孩子的学校通知要开家长会,单位里的工作却离不开;当然还有社会普遍遇到的住房问题;也有写举报信或被举报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简直是麻烦无处不在,苦恼如影随形,与社会上其他单位的人没有什么区别。钓鱼台处于社会之中而不是社会之外,社会上的通病定然会或多或少传染到这里,这里同样会出现社会上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必须首先加强预防,而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这里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如同整个社会上的人一样,好不辛苦啊!

可在有一点上钓鱼台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前文已经提及,那就是一般人想进这个地方工作不容易,是要经过认真的甚至是严格的审查和挑选,必须经过一道一道关口。其实,不止钓鱼台是这样,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有不少单位的标准和要求要超过钓鱼台。但凡这样的部门,就会形成一种共同或相似的情景,那就是这里的人有一种自豪感:我是经过严格挑选进来的,不容易,机会难得,选中了我,说明我获得了信任,既然如此,我就要抓住机会好好干。结果这样的单位就出现了一种氛围:人人珍惜机会,大家努力工作。凡这样的单位,上级派出的负责人肯定是得力能干的人,无论是党的系统还是行政系统,都会加强这里的工作。简言之,这里的人们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这是主要的,其他都会服从这个大局,什么个人的麻烦、苦恼遇到这个大局就会退而成其次。于是,这里的传统和风气显然要好得多,努力工作成风,钻研业务成风,遵守纪律成风,领导带头特别是关心群众成风。这是钓鱼台及类似单位的主流。

这些听起来好像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高调政治口号。然而,如果我们细细琢磨,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外交学院赵铁生教授著有《传统文化精解》一书,对我们中华文化传统做了精密研究,值得一读。按赵教授的看法,中华文化传统中有许多好东西,使我们中华文明从未间断,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但我们能不断扬弃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能与时俱进。钓鱼台的团体文化就根置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根子正而且深,大量吸收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营养,所以钓鱼台的团体文化之树枝叶繁茂,如同那里满园的树木郁郁葱葱,如同那里的花草姹紫嫣红,如同那里的碧水晶莹灵秀,如同那里的空气沁人心脾。

也许有人会认为,国家的国宾馆有几个,还不是就这么一个吗?国家领导人三天两头去那个地方进行外交活动,哪还能搞不好,还不是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什么人就调过去,想要什么东西就拨过去!此言偏颇矣。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好像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就连外交部本身后来也无法想要谁就能调谁过来。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我们国内没有条件,所以曾往苏联派一批留学生去学习希腊语、土耳其语等小语种。希腊、土耳其等国家那时没有同我国建交,这些小语种人员回国后在外交部用处不大,所以就把他们分配到新华社等单位。希腊的远航船业发达,他们的轮船也常抵达我国海港,因此就把希腊语人员分配在海港工作,他们越用外语水平越高,有的成为国内希腊语最好的翻译。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要与希腊来往建交了,外交部就从海港借了希腊语最好的翻译,而且想把其留在外交部。海港方面闻讯不但拒绝了外交部,还把此翻译提前要回,外交部自然无可奈何。建国初期那种只要外交工作需要就可一纸命令把人调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开始可以把北京饭店的高级厨师调到钓鱼台,但不可能老是这样。即使能把别单位的人调动,多么优秀的人调过来,领导不好、周围工作环境不好,照样难以发挥他们的才干;多么好的东西拨过来,管不好、用不好,照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然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不会允许国宾馆办不好,但笔者认为关键并不完全在这里,关键还在于钓鱼台人自己争气不争气?客观方面好只能形成有利条件,能不能变成实际成果,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之所以有人会有上述想法,是与上文所说,长期以来外交部也好钓鱼台也好都被一层神秘所笼罩,致使外界不大了解。这也难怪,所谓公共外交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过去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外交是国家委派的专门人员所从事的事情,加之外交本身的保密性质,还有传媒、资讯、网络、信息远远没有现在发达,以至于社会大众对外交部的人、钓鱼台的人知之甚少。

现在来看,外交部的人、钓鱼台的人真的并无多少神秘可言。这里的行政与其他部门一样,按业务性质分成各个下属处、科、组,钓鱼台还要按各个接待楼分单位。这里有与国内其他部门一样的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的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工会法,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青团团章,党、团、工会各自从事他们的活动。人们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去认识这一切,但在笔者看来,党、团、工会组织忙忙碌碌,其实做的就是一件事:建设本单位的团体文化而已。这似乎把党团组织的工作贬低了,党团组织在领导人民完成伟大的政治使命,怎么能说就是建设团体文化呢?在下以为我的说法没有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是政治呢?总书记习近平却用一个“中国梦”三个字来概括,这种梦的说法简直就是一种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也好,老百姓的通俗说法也好,能把大众的利益和内心愿望表达出来,就是很好的政治,这二者没有矛盾,用“中国梦”来表达政治含义很深刻、很通俗、很生动、很好理解。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很高的位置,并做出决议,说下面的党、团、工会做的就是建设本单位的团体文化何错之有?钓鱼台确实很重视他们的团体文化建设,而且卓有成效。他们组织大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贯彻到工作当中;他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防止腐败违法事件发生;他们把在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好,使大家无后顾之忧;他们组织技能竞赛、趣味竞赛、知识比赛、文体活动;他们千方百计增加大家的收入,增加医疗报销额度,给予住房补贴等等;他们不但把对外接待的地方搞好,还注意把内部办公、生活的环境优化,人性化、关心人在这里随处可见,成为常规。所以人们在这里工作安心、顺心、有信心。他们两度获得全国文明先进单位、两度获得国家机关和首都文明标兵,多年连续获得外交部和北京市、海淀区各种光荣称号、奖状、表扬,凡参加外面的比赛、竞赛或外交部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必获得好名次、夺金拿银获得奖状。如果有人对来自我们自己的上级机关的表扬不以为然,那来自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呢?如此等等,读者可以从自己人和外国人都对钓鱼台人进行夸奖来了解钓鱼台的团体文化建设得如何?这里的气氛和风气如何?这里的工作实效如何?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人们的才智和力量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俗话所讲,甩开膀子干吧。果然,除了每年完成数十个外国元首、首脑接待任务,完成数百个外宾团组接待任务和数千场宴请、会见、会议等活动外,他们把钓鱼台进行了全面的修建、改建、重建、新建,几乎把每座楼、每项设施都动了一个遍,全部进行升级。按最高防震要求衡量使全部建筑达标;按现代化的要求建了相当规模的地下停车场和高宽两米多的地下工程通道,保证了管、线、水、电、暖、宽带、信息设备畅通;按最高标准的防灾防暴要求建立了安全保卫设施;按最严格的标准建立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检验、采购、保存的设备和基地;按文物、古董、艺术品的存放保管要求建成了珍藏馆;重建了18号楼、芳菲苑、14号楼,增建了5号楼的大型会议厅和9号楼的金阁、扩建了古建筑群;为了解决有些人想进钓鱼台住但住不进去的问题,他们在钓鱼台院子南边建了高档的钓鱼台大酒店,使住在大酒店的人到钓鱼台内参加活动很方便;为保证景观水的质量建了具有新技术的景观水处理站;为增加服务项目打出了地下温泉井;为使园林更加美观,更新、增加、扩大了树木花草品种和面积,等等等等。说钓鱼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毫不夸张的,而曾经使某些人担心的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园林艺术、建筑风格不但没有发生,反而使原有的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了,升级了,达到了新的水平,获得了新的成就。

在管理经营思想上他们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到市场经济上。他们坚持了为政治服务、为外交服务、为外交部工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但不再像过去那样靠国家拨款,只接待来访的国宾,因为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的高级饭店如雨后春笋,来访外宾相当一部分做了其他选择,而没有住在钓鱼台。外宾做了多元化选择,钓鱼台也开始走多元化道路,向社会、市场开放,接待各方的中外客户,按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扩大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钓鱼台名牌产品,进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现在社会各方都可以按市场规则在钓鱼台举办各种活动。他们创造了钓鱼台牌酒、茶、烟、咖啡、工艺品等等已经名扬市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酒厂、咖啡豆制作厂、销售点等。他们与外国类似企业交流、合作、合资,到外国举办钓鱼台餐饮展、开设分点等等。结果。他们的营业额年年增加,利润年年提高,效益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国家交给的接待外宾任务绝对保证完成,对外接待服务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水平。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钓鱼台有着优秀的团体文化密切相关。如果有人从政治的角度写文章来说明这一切,也许能够说得更充分更深刻更明白。所谓团体文化建设好像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过去所讲现在仍在强调的内部政治思想工作,但团体文化的说法使人感到人性化,感到新鲜,感到亲切,而一说政治常使人感到严肃。严格说起来说二者并不完全一样,一个说政治,一个说文化,是两个范畴的事,但如上所说二者没有矛盾,至少有相当多共同的内涵复合,是可以互相呼应和配合的。用团体文化的说法也好,用政治思想工作的说法也好,只要能使大家感到心情舒畅,个人价值能够得到体现,个人利益能够得到保证,有奔头,工作起来有劲头就行。人不怕累死,就怕憋屈死,在一个令人值得付出的单位工作,哪怕累死也是令人感到高兴和值得的。当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使大家既工作好又生活愉快,尽可能不要再发生总让雷锋们吃亏、累死、牺牲的事情。

说了半天,钓鱼台的团体文化到底有何特点呢?在提出企业文化亦即本文所说的团体文化的学者专家们中,对什么是企业文化或团体文化的定义有好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比较好理解,即企业文化或团体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者专家们好说长话,这里不得不照抄。按此说法,笔者从旁观察以为钓鱼台的团体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以服务政治、服务外交、服务外交部工作为宗旨。国宾馆不是一般的大饭店,不能撇开国家外交工作的需要,利用国家几十年给予的条件只顾去赚自己的钱。他们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如果是企业,就一定把赢利放在第一位,因为离开利润企业就会破产死亡。钓鱼台一直把完成国家交给的外交接待任务放在第一位,而且是绝对的,不讲任何价钱的,没有丝毫动摇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也可以办附属企业单位,如钓鱼台国宾馆下属的大酒店就是企业,一切按国家对企业实行的法律规定办事。这中间会有些复杂的关系,也会留下空间为不遵守法规的人做违规的事情。笔者担任过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了解这种情况。而钓鱼台在这些方面发扬了历来的优秀传统,自觉地按党的纪律、国家法规办事。所以笔者说他们的传统好,风气好,团体文化好。

二是把政治落实到业务上,用自己的优秀的业务水平和业绩去出色地完成政治任务。搞现代化建设是硬任务,靠实打实地去干,不是靠嘴去吹,不是弄些带水分的GDP搞虚假的靠不住的事情。他们接待的是国宾,在外国客人面前搞虚假的玩意,外宾是不会买账的。所以他们靠扎扎实实的真本事创造出钓鱼台菜系,靠第一流的服务对待客人,亮出了最好的中国,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三是观念上克服计划经济留下的僵化的过时的思维,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胆改革,敢于创新。钓鱼台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金招牌,在市场经济中品牌效应十分重要,钓鱼台的领导敏锐地意识到此点,做了许多创造性的事情,带来了一系列的效益,解决了相当部分的发展资金。

四是内部严格管理,在制度上不含糊,靠制度而不是靠人治把这个国宾馆管好,这可以说是刚性的硬件建设,而不是仅仅只靠大家的自觉。与此同时又关心人,靠人性化管理,靠思想工作把大家的自觉性调动起来,使大家自觉地去遵守法律制度,这可以说是温馨的软件建设。制度法律和道德觉悟是二者不可缺一的、相辅相成的东西。再好的法律制度,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会出现法不罚众的现象,法律制度成为流于形式的东西,毫无意义。像我国的交通规则,很多时候人们明知故犯不遵守,也没有办法派那么多警察去盯着每一个人,这样的法律就会大打折扣。法律也好、制度也好、还有民主也好,对正人君子而言,实行起来没有多少困难。然而,现在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极不好的现象,就是有些人包括一些政客、官员、外交官、法律职业人士等,在他们那里研究法律不是为了怎样执行法律、维护正义,而是为了对付法律、玩弄法律、破坏法律、掩盖自己的违法行为,为自己的霸权、卑鄙政治目的、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等等寻找法律依据,搞只拿法律限制别人而不律己的双重标准,笔者认为这是人类法制建设的一种反动。只有大家都敬畏法律、真心实意维护法律尊严,才有法制可言。在一个单位内部,有了法律制度怎样才能让大家都遵守呢?除了对违反者不客气,予以制裁,强制他们执行外,对绝大多数的人就是靠教育了,靠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道德情操,自觉地去遵守执行。如何通过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通过加强团体文化建设,多培养出正人君子和优秀工作人员似乎是问题的关键。而在钓鱼台内,自觉遵纪守法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成风。

以上这几点大体可以说明钓鱼台人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了,也可以多少看出他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这几点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哪里想做就能做到,不认真不想做就做不到。不是能不能,而是为不为的问题。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什么钓鱼台团体文化,原来就是这么些内容,这些东西各单位早就讲得嘴皮子生茧了。是的,笔者上文说钓鱼台没有什么神秘,钓鱼台推行的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那些事物,钓鱼台的人和咱们其他地方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不又是一个证据吗?也就是咱们生活中的那些平常的事情,在钓鱼台被认真做到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真心真意,浇灌着她……每一个心,每一份爱,真心真意,珍爱着她”,如此而已。如果钓鱼台的人们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做到了,我们也能创造出奇迹,平凡之中出奇迹,以至于成为不平凡,这恐怕也是钓鱼台团体文化中的一个特点吧。

结束语

钓鱼台啊,钓鱼台,你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包括那曾经和仍在祖国的大地、上空滚动翻腾的政治风云和惊涛骇浪,也在你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录。祖国在遇难时,你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祖国在前进时,你与祖国一起大踏步前进。现在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时日在望,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已是可望而可及的事情了。你曾经立下的功勋人们不会忘记,而展望未来,人们对你寄托着新的期待,人们相信你肯定不会让国人失望的,是吧!还有不少同胞期望你能把神秘面纱彻底掀开,让更多的人能够一睹你的绝代芳华,人们相信你会尽力而为的,是吧!

作者简介:

张宏喜,男,1941年8月生,河南省民权县人。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曾任驻澳大利亚使馆领事参赞;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司长;人大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驻坦桑尼亚特命全权大使;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社长。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钓鱼台
钓鱼台水库
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
傲然而立钓鱼台
钓鱼台系列酒品鉴
汇中华千载礼遇,展钱塘古都新潮
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