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青年时我在宁都求学,就跟翠微峰多有接触,也每每为峰上的故事所激动。前年回宁都履职,与翠微峰更加亲密。爱之深入,不禁为翠微峰叫屈:人所趋之若鹜的丹霞美景,不外武夷山、龙虎山、丹霞山,翠微峰品质不下三者,且近在咫尺,为何竟然养在深闺、索居闹市?我想,历来的文人学士写翠微峰,不过借景抒怀、重情而轻景,以致美景被忽略。我因此学习诗歌中的零度抒情手法,直笔记录,重彩描绘,荷锄挖掘,摇旗呐喊,为翠微峰吆喝吧!
翠微峰景区,八十里碧水丹山,古称金精山区。而称金精山,是和一则传说有关。相传汉朝初年,长沙王吴芮领兵十万征讨闽越,途经宁都,听说翠微峰下张丽英生有异质、面发奇光,就派人入山求聘。那张丽英年仅及笄,却非凡品:六月能言,五岁自名,十岁得南极仙翁赠桃而成仙,此时更是知书达礼、沉着多智。她手指前面的石鼓峰对来人说:“这里面有神仙洞府,能凿开找到,我就听你们的。”于是吴芮连夜发兵凿石,平明洞穿如瓮,只见张丽英斜倚在洞中石头上,淡淡说:“我是金星之精,下凡管理山川,一个凡夫俗子,怎能和我有缘呢?”话还没说完,就见脚底紫气涌动,仙女冉冉飞升而去。
仙佛之事,微茫难证,但百姓中,信的人不少。史书里也留下了蛛丝马迹。吴芮确实是死在宁都的,怎么死的,不得而知。张丽英写了《石鼓歌》十八章,现在还有五章流传。“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来观,生民实苦”,对百姓的悲悯,流淌于字里行间。到宋代,张丽英就大名鼎鼎了,真宗钦定此境为天下第三十五福地,之后徽宗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还亲题封号,赐予匾额,这都是褒扬仙女降雨佑民吧。总之这个洞就叫金精洞了,这群山就叫金精山了。这布满神迹的一片,有金精十二峰之称,不过这十二峰之一的翠微峰,因为奇秀雄险冠于诸峰,后来不仅以高度第二夺得主峰之位,还取代了金精山之名,以致我们今天,连称谓也要用“翠微峰”、“翠微主峰”来加以区分。
翠微十二峰紧挨着宁都县城,是城西北的彩色屏风,屏上最显眼的是凌霄峰和翠微主峰。城西的王都堂村,就在屏风之下,从村西头的小云台绕过去,便到了老人石,那数十丈高的石崖,活脱脱是个人头,额头、眼目、鼻梁、嘴巴无一不备。许多宁都人一直坚持说,这老人就是吴芮,仙女不理睬他,他竟是个情痴,赖着就不走了。老人石前是登山的东大门,进门是一条古朴的青砖小道,明代探花、南京工部尚书董越有诗道:“石径幽幽入翠微,半林晴日静烟霏。”拾级至半山腰,迎面悬崖中间由底及顶裂开一条缝,宽不过一米,叫一线天,相传是救贫仙人一鞭子抽开的。救贫仙人名叫杨筠松,他于唐末迁居宁都,创立了称为“形势宗”的堪舆派别。他弟子廖三传的孙子廖瑀号“金精山人”,隐居在翠微峰,著述了大量的堪舆经典。后来,廖瑀的两个儿子都到福建传授堪舆之术,侄儿廖邦迁居兴国三寮村,成为三寮堪舆的开创者。
一线天上行二三百个台阶,登上崖顶的小平地,翠微主峰就贴着你的脸升起来了。且慢,这小平地可不简单,清初就出土过古剑、铜簇、陶瓷碎片、石矛、石簇、石锛等物件,20世纪八十年代经国家文物局考证,这里是西周晚期古人游猎、逗留之所。翠微峰真是一位高寿的文化老人啊!
翠微主峰四面皆成意象:东望是赤面雄狮,西望是四象并行,北望如翠鸟展翅,南望如利剑插天。峰四周悬崖绝壁,如刀砍斧劈,只在峰南端--那利剑的剑脊处,有一条自上而下的裂缝,游人登峰,只有从裂缝中壁虎一般攀爬。裂缝中险象环生,第一关是暗桥,在一团漆黑之中,沿陡坡摸索而上,陡坡尽处无路,要贴着石崖转向右边,而脚下是窄窄的一段石桥,过了石桥,你才能看见一隙天光,才能舒一口气。第二关是乌谷,是裂缝中唯一稍宽阔的所在,但四面都是绝壁,一面是你刚刚爬上来的,三面是阻挡你上去的。三面之中,只有东北向的稍矮,大约丈五,你只有扣着细细浅浅的石缝,依靠手指和脚趾的力量攀爬。第三关是最险的“罗汉凸肚”,高高的石崖像笑弥罗汉的肚子凸出来,人爬到圆滚滚的肚子中间,前后左右皆无依凭,耳边天风浩荡,身体轻如草芥,你到此时,怕是呼吸都停下了,唯恐气息扑在石头上把人给撞下来。这三关之险,古人曾说,使“三尺童子折荆而守之,虽万夫谁敢进者!”天道维艰,难住了多少英雄好汉!
但偏偏是几个文人,携老带幼在顶峰“占山为王”几十年。1646年满清南侵,宁都魏祥、魏禧、魏礼三兄弟邀同乡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和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等结庐于此,读史讲易、授徒造士,史称“易堂九子”、“翠微学派”。后来天下稳定,彭士望和林时益到不远的冠石、青草湖耕田种茶,彭任、李腾蛟在相邻的三巘峰开馆讲学,九子或居山或出游,仍然拒绝笼络,终生不与清廷合作。其精神领袖魏禧是散文巨擘,和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三大家,又和侯方域称“北侯南魏”。那时的翠微峰,峰顶有“易堂”、“勺庭”、“吾庐”等百十间建筑,遗民志士、文人侠客往来不绝,易堂之名誉满天下,易堂之友几遍海内。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曾在此盘桓数月,与九子反复切磋研讨,最后发出“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的感叹。
而谁能留住时光的脚步呢?当年的盛况,那“云中莲叶秋池艳,天半桃花春井香”的情景,现在只剩下林木掩映的水井,野花覆盖的瓦砾。唯有天险如旧,仿佛显示那些傲岸的灵魂。1984年,裂缝中架设了钢铁的云栈,只要不恐高,游人可如上楼梯一般履天险了。登顶驻足,翠微峰其余的峰峦在周围簇拥,整个宁都县城都在指顾间,雩山山脉和武夷山脉从梅江两岸奔腾而过,像无数的巨龙突然显现,又消失于青苍苍的虚空。
在主峰可以望见其余十一峰中的十个。主峰前的孪生小峰,叫做仙桃峰,就是张丽英得到的那两颗仙桃了。传说仙女先把桃给了母亲,母亲不吃,桃子就掉在地上。而仙女吃了,桃核也丢在地上,所以现在的双桃很明显是一大一小。主峰北面是合掌峰,峰像巨大的手掌双合顶礼。合掌峰俗名竹篙石,从空中俯瞰,翠微峰好像云海里一艘巨大的船,相传张丽英闲来就用这竹篙划船游玩。再往北,左是伏虎峰,右是瑞竹峰。伏虎峰自然是肖形命名,有趣的是,周边雄狮峰、母狮峰、青龙岩、猪婆岩、猫尾岩,都是以动物为名,这里简直就是动物世界。而瑞竹峰得名是峰上有翠竹万条,其面积居十二峰之首,有“九窝十八嵊”之称。清代廪贡杨锡龄居此峰“赤竹山房”编纂《宁都直隶州志》。主峰的西侧,从前至后依次是凌霄峰、石鼓峰、披发峰、三巘峰。凌霄峰俗名马脑寨,比主峰还高四十二米,确然像腾空的骏马,峰前有一巨石名系马桩,一柱擎天,亦称“吊马墩”,传说是野马为害,被张丽英炼石为桩降住。而我更相信另一种说法,是长沙王把宝马留在这里。石鼓峰和披发峰,山峰的根部是两座峰,峰顶却并在一起,极像是两位游客背靠背抱膝休憩,背与背之间的缝隙,就是仙女在凡间的修炼之所金精洞了。和披发峰隔涧相望的三巘峰,俗名三官寨,峰上有峰,一峰为底上分三峰,和道家的一气化三清暗合。彭士望撰联赞曰:“石嶂古曾开,仙府楼台苍壁上;雨帘晴不卷,人家鸡犬白云中。”从主峰高抬望眼,越过石鼓峰和披发峰,可以看见莲花峰和狮子峰。莲花峰峰顶四面陡壁,中部低洼,像绽放的莲花,花蕊处积水成湖,传说是张丽英的浴池。狮子峰在莲花峰西,又称狮子脑,与金精山区最大的石山--大石寨连体,这大概是可申请吉尼斯的狮子雕塑了。
十二峰之中,在主峰上看不见的只有金精洞内的望仙峰。从翠微峰下来,沿着林荫道下行向西,就到了金精洞。洞口不过六七尺,进洞十来米,便豁然开朗,草树芳菲,流泉铮琮,疑非人间。南宋重臣、坚辞相位的崔与之曾题诗赞美:“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洞两侧悬崖,左为石鼓右属披发。石鼓峰与莲花峰相夹处,有泉贴壁而下,形如飞瀑,这就是张丽英祈得的灵泉。古人在近处石上凿制葫芦形,引水蓄之,“金线吊葫芦”就仙气顿生了。右崖上水渍宛若长发飘拂,传说张丽英飞升时,长沙王拦阻不及,伸手一抓,没抓住仙女,却抓住几缕头发留在丹崖。这也是披发峰名称的来历。披发峰一侧有岩,名月岩,岩中有天生回音壁,据说是当年张丽英练仙喉的地方,游人对着崖壁轻轻击掌,在对面石崖上就被放大成巨响。月岩前,有特景曰鹰嘴石,鹰从石崖中冲出,喙、眼、颈项,无不惟妙惟肖,而石崖则成鹰的巨大双翅,铺天盖地而来,气势逼人。在金精洞天中间有一小峰,从洞口高处望去是一大石,称虎化石,传说是张丽英的坐骑所化。而从洞底低处望去,就是一座小山,即望仙峰,这就是十二峰中最袖珍的一峰了。整个岩洞宽约八十米,长三百余米,面积愈一万五千平方米,旧有碧虚宫、御书阁、百花亭等建筑,都已倾圮不存,今人复建的碧虚宫已移在洞口。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和罗牧多次来到金精洞游赏。大戏曲家汤显祖曾宿洞内,留下七绝一首:“悠悠世事几千年,凤舞鸾歌此洞天。夜半紫云飞作雨,金精石上漱琼泉。”洞内外崖壁上,刻有许多古人题咏,今大都剥落漫灭,仅留存宋代的“金精福地”、明代的“金精胜概”等十数方,弥足珍贵。
翠微十二峰是翠微峰的核心景区,十二峰四周,依然是丹崖如醉、碧水含情,绮丽无限。在东面,有云台峰和神龟探水。云台峰因其峰顶平坦如台、高入云端得名,还有两个颇像形且有韵味的仙名,曰果盒仙,曰香炉峰。其上建有玉皇阁、清虚观,明末道人周牧阳曾在此炼丹。更奇的是,一峰形似巨大的乌龟,长长的龟头龟颈伸入云台峰下的猴子洞湖中,像是闻到了仙果仙丹的仙味,要从湖水中爬过来。再往东,一山丘称蔚背岭,有块美女形风水宝地,流传美女献花和樵夫郑十四郎的故事。这是宁都第一位状元郑獬的故里。张丽英和郑獬的祖上都是樵夫,说明宁都的山野藏龙卧虎啊。东至梅江之畔,有延春谷和长春谷,这都是春意盎然的地方。大文豪苏东坡来过延春谷,和孙氏群贤多有唱和。《刚说》和《刚说跋》分别是苏东坡、朱熹对孙立节的颂扬。“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则是苏东坡对孙勴诗作的赞扬。宁都孙氏的开基祖叫孙誗,世居河南陈留,因为和黄巢起义军作战进入宁都,功封“东平侯”。东平侯的子孙有一支从宁都迁到广东中山,中山孙氏因为出了伟人孙中山而名扬天下。长春谷古松参天,九子中的邱维屏就生长在这里的塘角村,他不但古文精深,而且自通易经、律历和西洋算术,方以智赞其“真神人也”。
翠微峰之西,有公婆石、猴子洞、盘石、仙龟石、酒坛石,等等,这是一片石笋林立、婀娜多姿、令人神往的地方。和易堂九子关系最密切的冠石,是一座状如冠盖的石峰,俗称纱帽寨。传说东汉王莽追击刘秀,刘秀急中生计,置皇冠于石上,王莽远远望见金光闪闪的皇冠,大喜过望,可左拽右拉却拿不起来,原来皇冠已变成石头。清初,九子中的林时益与彭士望隐居于此,一边种茶一边研究学问。林时益原姓朱,本是明宗室,明灭亡后变姓僻居,在此制成闻名闽赣的名茶“林芥”。彭士望曾先后在史可法、杨廷麟幕中,抗清失败后来翠微峰,后来在冠石边的青草湖种桂筑室,号树庐。冠石北面的东岩,三面群峰环抱,岩口朝南,岩巅奇石峥嵘多姿,岩前低谷平展,宛如桃源仙境。林、彭当年在岩前栽满桃李梅,九子常在这里吟哦。越过青草湖向西南,是号称宁都祖龙的莲花山,旧传龙脉来自四川千里岷山。莲花山上有建于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的青莲古刹,古刹是江西最早的佛寺,比庐山东林寺还早一百多年,至今保留有大量的明代建筑。莲花山东麓有太平洞、黄鳝洞、出风洞等石质溶洞,洞内有钟乳石和暗河。1962年,莲花山下建起了竹坑水库,总库容二千三百万方,汇入金精圣水,映出翠微灵山,高峡平湖,凝碧晶莹,为翠微峰景区镶上了一块硕大的翡翠。
从翠微峰南望,可见三道景区最美的峡谷,一是锦绣谷,二是筼筜谷,三是水城。锦绣谷在凌霄峰和朝阳山、三指寨之间,那三指寨其实应该称为OK峰,酷似一个人将拇指和食指合成圈,其余三指伸出,做一个OK的手势,在夸赞锦绣谷的美丽。锦绣之名,除了山崖如锦屏外,还因为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如画吧,翠微峰数百种植物,这小小谷中几乎都能找到,真不负“植物王国”之誉。近年,在谷前端筑坝储水修了锦绣湖,更增添了锦绣谷的艳丽。筼筜谷在凌霄峰和狮子峰之间,修竹数十亩,危崖几百丈,极为清雅。宋代,朱熹的得意门生曾兴宗在这里建有“水竹幽居”,设馆讲学,朱熹亲临,留下“虚堂面群峰,秀色摩青天”的名句。曾兴宗的孙子曾原一是宋末江湖诗派的首领之一,有“诗人宗之”的盛誉,后来抗元失败,也隐居在谷口的苍山。江湖诗派的另一领袖、著名诗人戴复古专程登门造访,留下“福地佳山水,诗家老弟兄”的诗句。筼筜谷以西,有翠微峰最长的峡谷西大石涧,一千多米的石涧崖高万仞,溪流在涧底隐伏出没、变化多端。涧中有一巨石横卧流水之上,号青牛石,石上曾建有寨子,号水城,水城绵延五百多米,有几十处建筑遗址,可以想象当年的壮观。水城东侧绝壁上有石阶直上崖顶,崖上有“旱寨”。宁都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宋代的黎仲吉曾在水城隐居,开馆课徒。从此翠微峰学馆遍布,宁都教育薪火相传。
翠微群峰向北延伸,还有大片的丹霞地貌。和十二峰最北的瑞竹峰并肩的,叫东旸峰。“旸”字,现在已经算生僻了,是太阳升起的意思,也可以借指太阳。那东旸峰底部像是超大城堡,上面顶着一块巨石,整个形状像是太阳从城墙上升起来。在山西侧,有古寨门,进寨门绕到山南,有东旸岩,是南唐礼部尚书衷愉的隐居之地。衷愉是宁都人第一个做大官的,南唐降宋后,不愿为官,奉母隐居在这里。
东旸峰东边山谷,有一块宽阔平地,散布着一二十块棱角分明、皆成几何图形的巨石。平放的一块叫蚊帐石,像是旧时的蚊帐。略呈凹凸的一个长方体称仙人足迹,自远处下瞰,石顶平面极像一只鞋印。有三四块是斜放的,像是直立的菱形,一半陷入地下,露出的一半就是金字塔了。在幽深的鳅篓洞两侧,一连七个石柱,参差而立,似仙女下凡,依次降落,这是七仙石。传说这些都是张丽英的试剑石。
穿过试剑石,到青龙涧石桥,上面是青龙岩。恢弘的岩穴怀抱着甘露寺,三大佛殿金碧辉煌,与后面的赤崖丹壁浑然一体。青龙岩下的青龙涧,涧溪流入青龙潭,潭深不可测,只听水响不见底,传说可通东海,有违抗玉帝御旨、救宁都三年大旱的青龙蛰伏于此。与青龙岩隔涧相峙的骑龙岑,孤峰兀立,山体浑圆,周边九谷环绕,气势如龙,号九龙盘珠。岑下有青阳洞,自汉代起,洞内建有道观。元末,道人曾抱蟾在这里修行,留下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
沿青阳洞东北方悬崖走去,有“瀑飞青壁下,人住绿云中”的天池岩,泉流珠帘挂洞前的飞泉岩。飞泉岩与天池岩连为一体,有一二里长,林木葱葱,翠竹摇曳,芭蕉婆娑,青莲寺、飞泉寺隐藏其间。来到这里,头悬飞瀑白练,脚下万丈深渊,极目阡陌街市,顿生世外桃源、琼楼仙阁之感。越过这两处奇岩,山坳有伏虎岩,岩中有佛寺名伏虎寺,寺中有台湾连战先生所题匾额。
伏虎岩往北翻越一条山脊,往下是集贤岩。岩穴内藏着道佛屋舍十数间,明朝太常寺卿卢逵为殿堂所题的“集贤堂”门匾、清代江西程山七子之一甘京题写的“贤集高岩追匡阜,泉飞峭壁胜麻姑”楹联至今尚在。集贤岩又名集仙岩,相传是神仙集居的地方,是翠微峰景区最为壮观的一座岩穴,以巨石、飞瀑、观日出、金龟石四大奇观著称,吸引四方名僧、仙道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赞美的诗文。
集贤岩北,还有南岗山、脊岭垴、濛山等胜景。南岗山连绵数里,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古寨门、寨墙、拱桥、石堤和大量的古建筑遗址,据说山崖之上,曾经有跑马场、射箭场和戏台。脊岭垴,其实应该叫龟岭垴,宁都方言忌讳“龟”的字音,很多场合都称“龟”为“脊”。脊岭垴上有古驿道,是县城通往北部最主要的通道。驿道右侧有佛寨,四面绝壁耸起,中间围住几十亩平地,形势独特。清道光年间邱传堂带族人在此避乱,设有学堂。驿道延至山下,有个小山村叫莲塘村,就是邱氏聚居地,百十户人家,近现代人才辈出,仅在民国期间,就出了七博士八教授,邱珍、邱璧、邱和鸣,人称“三邱”,声名甚隆。濛山有半山寺和超化院。半山寺建于东晋,上为“三宝殿”,中为“三官殿”,下为“千手观音堂”,一寺之中,道佛合璧。超化院有“飞瀑迎风晴也雨,悬岩接日雨却晴”的楹联,相传为苏东坡所题。清乾隆进士,出巡台湾政绩斐然的江南监察御史李宜青曾在这里的“竹坞山房”受业。
统观翠微峰风景区方圆八十里,好景不胜枚举。1994年,宁都县编辑出版《翠微峰志》,对景区做了较大规模的勘踏调查,仅在核心景区,就有特景三十五处,石寨二十五处,奇岩二十一处,幽洞八处,飞瀑十一处,流泉二十一处,湖水六处,景观密集的峡谷五处,古建筑遗址二十三处,古崖葬十处,崖刻六处,确实当得起自然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之美誉。地灵人杰,宁都历代典章人物居赣南各县之首,有状元二人,探花一人,进士一百三十人;有七品以上官员二百八十三人,其中一品大员七人;自宋至清,有三十二人名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十六人名入《中国文学家辞典》。
名山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山志记载,自宋以来,有兵事五十余起。宋末,文天祥来宁都,有宁都六大姓追随抗元;明末,杨廷麟守赣州,曾应遴、曾灿父子提兵数万从宁都驰援赣州。到现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伟人多次在翠微峰下活动,出入景区。1949年,国民党二千人马据守翠微峰,何应钦、白崇禧亲临布置,解放军林彪所部一个团又两个营兵力五路攻山,历二十五天克敌。拍摄于解放初的电影《翠岗红旗》,就是取材取景于此,当年错综交互的工事至今犹存。烟云散尽,山水无恙,足供后人凭吊登临。太平盛世,是山水之幸,也是人民之幸。因赋诗如次。
吴越斗分野,雩山赫云雷。中有神仙宅,嘉名号翠微。翠微八十里,摩天竞崔巍。碧水映丹山,十二峰称最。赤面能伏虎,狮子献竹瑞。望仙思披发,马脑石鼓擂。双桃隔莲花,合掌三巘堆。最奇论主峰,四面意境垂。东如一狮卧,西若四象随。南倚剑独立,北拟燕双飞。处处石成峰,峰峰石磊磊。太阳照云台,仙府看神龟。系马一拳石,卧牛八峰归。大石挂净瓶,旱寨水城卫。朝阳伸三指,猪猫龙虎会。老君弄葫芦,月岩出鹰嘴。云烟饶雨露,白练吐石髓。集贤晴亦雨,天池瀑如帏。龙溪泻暖玉,竹坑镶冷翡。地灵多俊杰,丽英胜须眉。鞍下虎化石,簪上金星缀。金字塔试剑,鳅篓帐建麾。炼石锁野马,灵泉泽禾穗。长沙铁甲来,凿洞求王妃。哀歌十八章,章章拒吴芮。吾乃金精子,下凡治翠微。王虽英雄将,仙凡不相类。吴芮弃兵甲,长留此山隈。身化老人石,日日镜前窥。飞升事微茫,神迹犹累累。洞天封福地,仙名赐真徽。踏米复卖药,仙人荷包坠。仙猴好划船,风琴声影追。一线天光隙,乌谷罗汉危。北连佛寨多,龟岭仙桥回。濛山狮狒岩,蕉庄闻犬吠。南眺印台雄,鹰旋螺石背。宝塔青云笔,云石赤霞帔。东望武华山,如日驰乌骓。云盖云落帽,巽峰屏风围。西接莲花山,禅寺在花蕊。座上三宝树,座下龙湫水。太平出风洞,四时清风吹。石桌并石椅,蛟龙藏深邃。蜿蜒龙脉在,万里来峨嵋。凌云天子地,旧传汉祖颓。梅鋗兵十万,环山皆种梅。光武戏王莽,冠石遗金盔。朱子题溪堂,兴宗倾玉杯。东坡和延春,诗词各璨璀。石屏吟万象,诗家兄弟对。文山夜泚笔,六姓驱并辔。赣州助廷麟,曾灿奋兵威。汤翁歌鸾凤,琼泉紫云霏。朱耷写风景,药地恋新醅。真气叹诤友,恢复伤雄鬼。迨至近现代,日月开蒙昧。神州挽陆沉,朱毛展巨臂。苏区中央局,小布铸地维。五次反围剿,铁流摧顽匪。宁都起义师,反戈涤腥秽。十万壮士血,虫沙猿鹤悲。斗转山灵怒,山河重光辉。英武两千载,青史标名讳。卢王起草莽,虔城初定规。大唐东平侯,中山先祖辈。衷愉挂冠服,救贫出宫闱。尹玉抗元兵,陈勉灭倭贼。探花使朝鲜,菊坡辞相位。国纪建上海,宜青巡台北。更有文风盛,南赣无匹配。郑獬谢元龙,两宋双大魁。四廖五代诗,五贤孙氏圭。罗牧开画派,魏书传三味。诗国论二曾,文乡数三魏。冰崖冠宋季,九子高宇内。沧波流不极,苍山多兰蕙。筼筜深谷里,竹露滴空翠。勺庭红碧桃,易堂飘丹桂。东岩罗酒坛,莲塘青草醉。陋室隐松下,半庐存贞惠。水庄六松茂,草亭亦采薇。薪传救荒策,文寄大铁椎。表铭烈士志,诗洒遗民泪。毁誉人去后,百姓定真伪。翠微一片石,千秋无字碑。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