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 江苏 镇江 212113)
“黄土高原”一节的教学与破窗效应
金 鑫
(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 江苏 镇江 212113)
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包括诸多的因素和环节。“破窗效应”理论的出现带给了教育教学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对教学中一些因素和环节的忽视或者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系统由各个因素和环节构成,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则成为被引导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化的因素和环节,如果教师忽略某一个因素或环节,则会造成其他因素或环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中常见的“破窗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影响,影响到的是一群人,其危害较大,第一扇损坏的“窗户”是某一同学不良的学习态度、方式等,教师没能及时地观察捕捉到并进行引导、调整,从而导致其他学生也产生同样不良的学习态度、方式;另一种是纵向的影响,影响到的是学生个体本身,第一扇损坏的“窗户”是这一同学不良的学习态度、方式等,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对该学生进行引导、更正,就会导致学生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产生同样的负迁移,最终导致所有的“窗户”都损坏。横向影响和纵向影响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地理课堂教学中时刻都会产生“破窗效应”事件出现的初始条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多复杂的因素,教学目标多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的层次化。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笔者以“黄土高原”一课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避免“破窗效应”的产生,将其扼杀在摇篮当中。
“黄土高原”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分析其原因;了解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并能提出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议。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多层次、多维度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都要实现,都要兼顾。任何一个目标设计的忽略都会淡化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很难测量,所以很多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其中某一个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破窗效应”事件的发生,造成学生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在爱国、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情感方面的淡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水等事例都是由于长期情感目标淡化所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尽可能考虑目标的多样性、合理性和可达成性,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
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过程,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破窗效应”的初始条件,如果教师不去关注这些条件,阻止这些条件的产生,并加以引导,就会产生“破窗效应”事件,从而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大多只是生活中的星星点点,很少学生会有系统的认识。八年级上学期,课本对黄土高原的介绍也仅限于“地形”这一节内容中的简单介绍,所以很多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灵活多变,多以形象的图片、模型等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发生。
2.学生分析与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最适宜的方法莫过于读图分析法,知识点看似简单,但如果教师不用心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就不能够照顾全面,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有关知识。
内容设计设计意图1.教师用多媒体展现地图“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2.教师提问: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其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学生回答时,在图中标出地理事物);3.教师进一步提问:结合课本第6页的图5.5,说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分区?让学生利用地图自己去分析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教师在图中标出地理事物可以让找图慢的学生跟上大家的步伐,不至于落后、不理解,避免产生“破窗效应”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以及学生的行为,对一些反常的因素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发生。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范围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找到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能都不知道长城是用什么图例来表示的,所以笔者在等学生讲出这些地理事物的同时,将有关地理事物在图中标出来,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很快跟上大家的步伐。如果教师一带而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没有跟上,那么“第一扇窗户”就已经打破,跟不上的学生认为:这个知识点没弄明白,老师不闻不问,那么其他知识点也这样。这样最终导致“所有的窗户”全都“破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所有细节,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避免“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破窗效应”的产生也许能有效阐释必然和偶然临界点的存在。细节决定成败,“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都跟它的初始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偶然”仅仅是表面现象。如何避免教学过程中“破窗效应”事件的产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一些细节因素和环节,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知识目标2: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分析其原因。
这部分知识通过模型实验法来完成,形象、生动,又具有新鲜感,学生兴趣比较浓。
知识目标3:了解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并能提出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议。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主观表达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学生普遍存在着能力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讨论法进行分层教学,保证学生都能够理解这一知识点,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内容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教学前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层:A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C层,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将讨论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以适应C层学生的能力;A层学生直接讨论,提出建议;B层学生先讨论提出建议,如有困难,参照教师提供的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C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设计鱼骨图归纳、总结。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学,都能够学。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讨论学习的能力。
根据内容设计,采用分层教学,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在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学生讨论很激烈,没过几秒钟便没了声音。细细分析,这便是“破窗效应”的横向影响:一部分能力弱的学生对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讨论题目束手无策,不参与讨论(第一扇“窗户破损”),其他能讨论的学生看到他们不讨论,于是乎自己也不参与讨论,最终导致班级鸦雀无声(所有的“窗户破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失效。
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复杂、动态、开放。因此我们要多注意课堂中的细节因素,合理分析学情及学生自身情况,避免受“破窗效应”的影响,将教学过程引向一个正面的影响。
课后作业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及目标达成度的一个评价。在收作业和改作业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①开学的时候作业交得很齐,渐渐地交作业的人数越来越少;②学生一开始做作业的时候,空着的很少,渐渐地,空白的作业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是“破窗效应”的横向影响和纵向影响:一个学生第一次不交作业(第一扇“窗户破损”),如果我们教师不追究的话,就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交作业(很多“窗户破损”);第一道题目空着(第一扇“窗户破损”),如果教师不加以关心,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题目空着(很多“窗户破损”)。所以笔者对于本节课的作业也采用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能力要求的题目,并且对不交作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直至其完成并上交。这样,就将“破窗效应”的初始条件扼杀在摇篮当中,使得正面的效应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