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妮, 方琼, 曹丽, 段利娜, 蔡琳, 聂绍发
在防制传染病的手段和策略中,疫苗可预防相应的传染病,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1]。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免疫接种工作的实施效果[2]。随着我国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提高,疫苗种类的增多,出现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可能也在不断增加,任何疫苗的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都会构成对个体健康和公众信任的威胁[3]。这常常成为阻碍家长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主要理由,并给其周围人群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本文通过在2013年12月深圳发生康泰乙肝疫苗事件之后,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以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态度,为更好地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以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当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全部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4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达到100%。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家长一般情况(孩子性别、家长与孩子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及家庭年收入),家长对预防接种以及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家长对深圳泰康乙肝疫苗事件的态度。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无序资料选用卡方检验,有序资料选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被调查者的孩子性别分布男女比例相当,男孩略多,占51.39%;被调查者为孩子母亲的比例最多,占66.87%,其次是父亲,占20.04%,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所占比例较少;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最多,占45.63%,其次为大专,占22.02%,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最少;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比例最多,占38.29%,其次为5万~10万之间,占22.82%,3万元以内次之,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家庭收入在3万~5万元之间。
2.2.1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的认知 总体来说,有97.42%的家长知道孩子出生时需要接种疫苗,97.22%的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需要办理预防接种证,96.23%家长的孩子能按时接种各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99.01%的家长认为预防接种是必要的,有95.83%的家长知道在预防接种时要告知医生孩子健康状况,并且有93.85%的人知道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2.2.2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的态度和行为认为预防接种有必要的家长中,有33.53%最近1~3个月内带孩子接种过疫苗,其次是1周~1个月以内接种过疫苗(占27.78%),1周以内带孩子接种过疫苗(占19.64%)。85.32%的家长会主动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而13.69%的家长为被动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72.82%的孩子以往接种疫苗后未出现过不适症状。另一方面,认为预防接种不必要或者无所谓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非常少,仅占1.00%,尽管他们认为预防接种不必要或无所谓,但仍然有大部分的家长在最近3个月内带孩子接种过疫苗,且表示会主动接种,接种过疫苗者均表示未出现过不适症状。知道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家长中,56.15%的家长会同时关注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91.86%的家长愿意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在不知道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家长中,同时关注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家长,以及愿意了解更多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所占比例较多。
在被调查者中,有98.21%的家长听说过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并且最早是通过网络(占51.39%)知道这个事件。有47.42%的家长认为此事件中儿童的死亡可能与疫苗有关,有28.37%的家长不确定儿童的死亡是否都与乙肝疫苗有关,有11.71%的家长认为与疫苗无关,有10.71%的家长认为肯定是疫苗导致的儿童死亡。在此事件发生前后,被调查者对我国乙肝疫苗安全性的态度变化如表1所示。认为我国乙肝疫苗非常安全及安全的家长人数所占比例减少,持中立态度的家长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认为较不安全的家长所占比例略微增加,而认为非常不安全和不知道的家长所占比例基本不变。认为此次事件会对今后孩子预防接种产生影响比认为不会产生影响的家长所占比例略高,分别为44.05%及40.48%,而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影响的家长占13.69%。
表1 深圳泰康乙肝疫苗事件发生前后儿童家长对我国乙肝疫苗安全性的态度比较 n,%
调查发现,家长对新生儿预防接种、办理预防接种证及计划免疫的知晓率较高,均在95.00%以上;同时,大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持肯定态度,承认接种的必要性,并且知晓接种时要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以避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家长对预防接种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发现,承认预防接种必要性的家长与不承认预防接种必要性或无所谓的家长一样,大多数都在最近1~3个月内带孩子接种过疫苗,同时他们中大多数均是主动接受接种而少部分为被动要求接种,考虑不承认预防接种必要性或无所谓的家长虽然可能对预防接种不肯定或了解甚少,但由于周围大多数人都积极接种,甚至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因此他们仍然会主动接受预防接种。可见,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它间接影响了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行为。被调查者对疫苗关注点倾向于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兼顾方面,并且都希望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可见,被调查者能理性看待疫苗问题,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中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关(本科以上占45.63%)。
被调查者中,98%以上都听说过深圳泰康乙肝疫苗事件,有接近一半的家长认为事件中儿童死亡与疫苗有关。虽然此事件最后查明与乙肝疫苗无关,但仍然使家长对乙肝疫苗安全性产生了怀疑。调查显示,变更疫苗事件后,认为国产乙肝疫苗非常安全及安全的家长人数所占比例减少,持中立态度的家长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认为较不安全的家长所占比例略微增加。
其实类似的事件以往也有发生,如2010年山西发生了严重的疫苗事件[4],一时间让公众对疫苗产生了抵触心理。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后发生36例神经系统反应,同时期日本也报道了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结果导致公众强烈抵触百白破疫苗,使百日咳发病率大幅上升[5]。归结起来,公众对疫苗有两种普遍看法,一种是出于恐惧(担心不良反应),一种是出于不相信(觉得疫苗没有用)。WHO明确给出的结论:疫苗的“非常安全”,不是说疫苗没有不良反应,而是说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为罕见[6-7]。因此,提高公众认识,化解公众恐慌,理性并正确地看待疫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疫苗事件带来的警示。
[1] Galazka AM,Lauer BA,Henderson RH,et al.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vaccines used in the 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84,62(3):357-366.
[2] 王文军,张璟,刘琥,等.某矿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及态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115-116.
[3] 杨艳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及防范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6):614-615.
[4] 倪菠.浅议政府信任危机的根源——以山西疫苗事件为例[J].魅力中国,2010,(14):67.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国麻疹暴发祸起“疫苗抵制”[EB/OL].[2013-05-21].http://www.chinacdc.cn/mtdx/crbxx/201305/t20130521_81053.htm.
[6] 谢广钟.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合理使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2,9(9):29-36.
[7] 朱向军.正确认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J].中国乡村医药,2010,1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