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2014-01-10 15:52:05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飞信教育工作者实效性

刘 波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刘 波

(西安航空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77)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促使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运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创新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同时,微博、飞信、微信等也受到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大力追捧,可以说人类已经迈进了新媒体时代。面对这一时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主动探索和研究各种新兴的网络媒介,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尝试

微博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型网络传播媒介之一,它诞生于美国,自2009年开始在中国兴起。据调查,我国使用微博的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并对大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的捕捉到机遇,注重积极引导,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博之所以在大学生中倍受欢迎,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微博的用户信息具有真实性,这就克服了互联网匿名使用的弊端,使微博用户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微博信息传播具有共享性,用户可通过便捷的终端(如手机)随时随地发布身边新鲜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了传统媒介的滞后性;微博内容具有丰富性,微博虽有字数限制,但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信息,保证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基于以上特点,规模日益庞大的大学生微博用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拓展了工作空间,丰富了工作手段。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搭建微博平台,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可以以校园网为技术支撑,创建起自上而下的微博发布平台,包括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各部门微博、系部微博、辅导员班主任微博、班级微博、社团微博等平台系统,使之运行起来并发挥作用,真正让微博贴近学生生活,以此掌握学生动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丰富微博话题内容并创建激励机制。一味使用微博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必定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微博平台开设内容丰富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以幽默吸引学生,用智慧征服学生,使学生真正养成关注微博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适时开展优秀微博评选活动,建立激励机制。三是要充分发挥典型微博的榜样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知名校友和优秀在校大学生建立微博群组,发布其成功经历和先进事迹并及时更新,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教育和鼓舞作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模仿和追求榜样的愿望,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2]。

二、利用飞信、QQ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飞信是新媒体中即时性最强的工具之一,可以实现消息、短信、语音等多种沟通方式。由于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近乎100%以及网络的便捷性,使得飞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重要的新兴手段,并逐渐展现出其优势,飞信式思想政治教育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向学生第一时间传达有效信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同时也能推进就业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立不同的分组,例如班干、学生会分组,班级组,党员、积极分子组,特困学生组,问题学生组等,也可以建立不同的飞信群,方便成员间相互交流,还可以利用飞信群送出生日祝福,关爱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人情味,此外还可以利用飞信中的心情日志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QQ群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发起的群聊工具,是一个聊天、交流的平台。利用QQ群这一新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播丰富、生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由于这一新媒介其传播内容具有共享性,更新具有快捷性,传播过程中可以互动交流,并且传播手段多种多样,所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使用这一手段。利用QQ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教育方法更丰富多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从具体效果来看,QQ群载体能解决大学生身心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心灵沟通的需要,可以说这一新媒体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这一媒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群管理员的选拨,应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较高且具备一定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人作为群管理员,管理员应具备高度责任感,善于发现群里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人担当“意见领袖”,引导群内舆论方向;二是要经常性的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群讨论主题,将群内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到有意义的话题中来,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要把握群内消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群内若发布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谣言,会引起学生情绪波动并影响校园稳定,所以要尤其关注群内消息,将虚假言论扼杀在摇篮状态;四是要 “堵”“疏”并用,以“疏”为主,解决敏感问题,当有人讨论敏感话题时,如果一味禁止,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应变堵截为疏导,以“疏”为主,“堵”、“疏”并用,以消除学生疑虑,更好的树立权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三、运用校园SNS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指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4]。它最早发源于美国,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 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近几年来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也备受推崇,并成为他们网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SNS网络主要是指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QQ空间等为代表的以在校大学生和离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客户群的实名制社交网络。SNS网络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释放情感的安全平台,迎合了青年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大学生们的交往氛围轻松愉悦,自主选择性很强,比如很多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腾讯朋友圈找到了儿时的好友并建立联系,大大超越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此外,SNS网络方面快捷,成本低廉,也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之一,所以SNS备受大学生青睐。基于这个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探求依托SNS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诚然,SNS网络的运用也有其消极影响,它在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社交依赖症,使部分大学生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在给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舞台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多元价值不断冲击着大学生还略显稚嫩的头脑,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利用SNS网络的积极影响而减少其负面影响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5],具体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大学生受众心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由于SNS具有高度开放、平等和广泛参与性,所以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在网络环境中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要着力打造校园SNS网络建设团队,并注重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者可以选择政治觉悟高、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开展SNS网络朋辈教育,以实现相似背景或者共同语言的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介的认知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促使大学生理性看待自己和社会;三是要注重网络和现实的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充分利用SNS的群组和公共主页功能,建立各种主题网站,将现实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党团活动等和SNS进行联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实践,达到以虚拟促现实的效果。

我们还应注意,虽然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工作者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开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传统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不能过于倚重于某一种教育手段,而应最大可能的运用多种手段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整合,以此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2.

[2] 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 高欣.SNS社区网站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5] 高晓齐.引导——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网络的有效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08(3):83-84.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LIU Bo

(Library,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world and the mushrooming appearance of various new media bring about tremendous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also propel work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ake active exploration into new media so as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innovation

2014-06-02

刘波(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馆员,从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9233(2014)06-0019-03

猜你喜欢
飞信教育工作者实效性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飞信,死了算了!
飞信,死了算了!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45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