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媛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时 媛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利用2002-2007年安徽省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探究安徽省产业融合特点和规律,旨在为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整体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依赖,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较低,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融合;安徽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具有很强产业关联的服务产业,一直贯穿于制造业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近年来,随着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趋向于融合。经济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赖于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和趋势。当前安徽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探索阶段,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来调整产业政策和制定产业结构框架,使两者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省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国外学者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方面的研究最早是以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着手分析。Vandermerve和rada(1988)[1]最先提出“服务化”这一概念,他们针对企业服务化的过程说明制造企业衡量和改进服务质量的框架;而Schmenner(2009)[2]通过对美国19世纪后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分析,认为两者的融合便是制造业服务化。国内学者主要从融合的动因、过程以及产业关联等方面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刘宇翔(2008)[3]、田华、安玉兴(2010)[4]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方式和实现过程。胡晓鹏、李庆科(2009)[5]通过对苏、浙、沪三地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赵放、成丹(2012)[6]利用1990、1995、2000年的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提出了两个产业融合度的变动模式。楚明钦(2013)[7]利用1997、2002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以往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和长三角、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安徽省缺乏这方面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因此定量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为实现安徽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利用2002-2007年安徽省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涉及的相关指标有:
1.中间投入率(Fj)
中间投入率为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中间投入和总投入的比值,反映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程度,计算公式为:
2.中间需求率(Gi)
中间需求率是指其他产业消耗i产业的中间产品占产业i的总产出的比重,反映的是i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力或制约性,计算公式为:
按照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划分,文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依据上述指标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融合进行统计测算。
(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融合分析
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分析
2002-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投入比重持续上升,由表1看出,2002和2005年零售业、运输业和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投入较高,2007年商务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到3.19%,而金融业投入由2005年的4.21%下降到1.64%。零售业和运输业对制造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而商务服务业相较于金融业被制造业消耗的更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分别为0.58%、0.81%、0.87%,说明制造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在逐渐增加,但是和传统的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相比,科研技术的中间投入率还处于低水平。另外,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各行业的中间投入率均小于0.5,表现出“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
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的中间投入存在明显差异,表2根据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的排序,选取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以及金融业为主要行业,研究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交通运输业的中间投入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业、工艺品制造业、金属冶炼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仓储和运输直接影响这些产业的采购、仓储和产品销售,因此会产生较大交通运输需求。批发零售业主要投入在石油加工业、纺织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在于这些行业与最终的消费市场密切相关,需要较完善的采购和营销渠道。金融业的中间投入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业上,石油加工业的行业规模较大,对资金链的要求较高,必然会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表1 2002-2007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投入
表2 2007年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比重
2. 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分析
表3列出了2002年、2005年、2007年安徽省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重。由表3看出,2002-2007年制造业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为20%、21.71%、25.17%,表明制造业中间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趋于融合。三个时点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位于前三的一直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对金融业的需求分别为17.48%、43%、14.78%,2005年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体现了制造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资金的支撑,金融服务对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战略性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商务服务业、软件服务业以及科研技术的中间需求较低,说明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主要来自于产业链的末端,即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流通和销售环节,对于前端的信息技术、研发等需求不足。
表3 2002-2007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整体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比重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测算
表4分别从投入和消耗的角度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度。2002年制造业投入率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率较高,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明显依赖于制造业的投入和中间消费。
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和需求率上升,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二者趋向于融合。
从投入的角度,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度在降低,制造业服务业水平较低;从消耗的角度,两者融合均衡度在上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在不断增加,二者相互依赖程度加大。
表4 2002-2007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均衡度
(一)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趋于融合,但是目前这种融合关系较小,还需进一步加强。从投入和消耗的角度看,总体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上升,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也不断提升,但是主要需求仍在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发展模式还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对科技、研发和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说明安徽省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水平较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少,这也侧面反映当前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处于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发展较好的产业如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业等都是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的设计、研发、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只有尽快调整安徽省产业发展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政策建议
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关系,优化安徽省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融合发展。
首先,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结构和不同制造业的需求结构,加强产业关联,促进区域内部分工合作和产业融合。政府通过放松进入管制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建立合理的产业系统,从而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产业融合水平。
其次,加大对产业融合的科研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人才和技术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可以对高附加值、高技术项目加以引进,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强化本地创新,对自主创新能力高的企业给予奖励,提高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对专业型人才给予优厚待遇加以培养和引进。此外,企业信息化是目前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促进产业链在更高层次的延伸和融合,增加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调整安徽省的产业发展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总体较小,发展水平较好的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金融业等一些传统产业,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以制造业为中心,吸引关联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发挥安徽省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技术型产业规模发展,加快服务业的管理和创新,提倡制造企业服务外包,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
[1] Vandemerve S,Rada J.Send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4):602-606.
[2] Roger W.Schmenner.Manufacturing,service,and their integration: some history and theory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9(4):431-443.
[3]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113-115.
[4] 田华,安玉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0(6):583-584.
[5]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6] 赵放,成丹.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7):73-79.
[7] 楚明钦.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3):79-88.
[责任编辑、校对:东 艳]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Anhui Province
SHI Yu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 Trading Colleg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Anhui from 2002 to 2007, the article estimates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Anhui with the rate of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intermediate demand rate in a bi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tudies show that: the whole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a great extent. The invest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focused on labor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low. The structure of intermediate demand of Producer Servic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anufacturing is quite different.
producer services;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hui
2014-05-12
时媛(1991-),女,安徽蚌埠人,硕士,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研究。
F752.68
A
1008-9233(2014)06-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