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呈卉
(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江苏 苏州 215006)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高校毕业生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且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变为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则开始由“卖方”转向“买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就业指导所关注的不是如何就业,而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和追求.
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安排》中强调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始必须是既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体现了就业指导已从择业层面向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转变.[1]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阶段的教育应当立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在大学生从一个“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过渡中,职业生涯的教育不可或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环境、合理决策,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受众面或知识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生涯教育理论基本照搬国外体系,实践教学以如何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与生涯人物访谈为主要途径.总的说来,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人类文明有着极为显著的贡献.无论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从物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来看,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等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或相关管理工作.但正是由于其基础性、研究性等特点,使得多数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相较于工科类专业,其本科生多为服从调剂志愿,缺乏学习动力,就业目标不够明确.如何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以目标引领为手段,加强物理类学生的专业认知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科学与人文素养,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是物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需求”来看,用人单位的人才测评是人才选用的前提条件.选拔测评主要是指在选拔任用时对拟选人员的素质、能力等的预测性评价.人才的作用就是实现和超越组织上的目标,即目标的“达成”.“达系”层次结构包含两个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目标(组织的使命和愿景),五个要素(德达、能达、绩达、体达和识达).五个方向建构了“能绩型”人才测评“达系”,德达是先决条件;识达、体达和能达是基础;绩达是人才价值的外在表现.[2]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达主要考核基本道德品质、政治素质、诚信、廉洁等表现.在求职阶段,求职者应具备相当的伦理素质,不能由于竞争激烈,而不择手段.在此,职业生涯指导应负起相应的责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能力作为其他素质与行动层次上的综合表现,应是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重点.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动机、品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社会角色和技能等.它包括六个子系统:预达、策达、智达、容达、通达和创达.其中策达的机遇把握能力和决断能力,智达中的智慧能力、通达的合作能力、创达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应加以重视.业绩是人们工作一定时期后的成果和收获,是人才价值的显性化表现.如果说品德、知识和能力提供了人才价值的最大可能性,而业绩则反映了人才价值的实现效度.绩达是第3项要求.第4项是体(体质)达;第5项是识(知识)达.
“达系”理论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果说“五达”是目标论,“五育”(德、智、体、美、劳)则可视为过程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现代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人的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使现代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5个部分在显示人的全面发展中各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任务.德育是灵魂,是方向,它以其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对其他各门类教育起导向和推动作用;智育是核心,为其他各门类教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支撑;体育是基础,是顺利实施各类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美育能通过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保健,有力地促进其他各门类教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基本途径.他们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替代,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3]在“五育”这一动态过程中,各门具体课程亦应是动态扩展的,应随时应变,不断地吐故纳新,如此才能适应当前变动不居的人才需求.
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来看,“五育”亦可看作是基于学生管理的指导.如在日本,学生管理中的许多内容是通过生活指导来完成的.生活指导的范围相当广泛,有学者将其概括为5个方面:修学指导;(2)职业指导;(3)余暇指导;(4)健康指导;(5)性格指导.由于生活指导涉及面广,头绪繁多,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加以实施.[4]此论可作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的参考.
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具备3个层次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与道路决策.[5]具体来说,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了解自我的能力、辨析生涯信息的能力、生涯决策的能力、推销自己的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等.
本校于2011年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并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该中心成立3年来,进行了诸多有效的探索,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指导全校学生开展生涯规划.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论教学,旨在培养其生涯意识,思考未来理想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目的性与积极性;对于高年级学生,则着力于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使其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第一课堂”的教学具有普适性,但要实现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则需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立足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
目前的本科教学均以专业教学为课程主体,即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从“德智体知情行”上实现教学生“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要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倡导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6]
为特定专业的学生设计立足本专业或本行业的系列讲座,可有效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拓宽学生视野,实现由“专”向“博”的延展.以物理类本科生为例,可开设如表1所示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列讲座(部分).
表1
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内化于教育对象,使人社会化;教育通过培养人(劳动力、公民、专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教育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中包含了3个基本概念——教育、人、社会.[7]大学教育作为连接“学校人”与“社会人”的重要环节,在其施教过程中,应对“社会实践”给予高度的关注.
社会实践包括认知社会的实践服务与立足专业的实习实践两个部分.例如,我们组织了“科学商店”(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大学生在为社区居民开设科普讲堂、展示趣味物理实验、维修家电、楼道检修等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学专业的认知,体验了物理的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高年级物理学类学生应更多地走进生产或科研第一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生涯路径.
大学生生涯教育既应考虑大学生的共性,又应兼顾其个性特点.共性素质是普遍素质,如学生都具有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它代表着学生的共性.但受教育者都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结构,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方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显然,生涯教育可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实施共性教育,但也不可忽视生涯规划的个体性、独特性.
“个体咨询”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以一对一面谈为形式的咨询模式,在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涯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个体,而个体在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求学过程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生涯路径的设计不可能是同一的.
生涯辅导中的“个体咨询”可由学生工作干部、职业指导师、大学生导师等人员承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认识自我,规划合理、有效的生涯发展路径.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咨询者应当具备“通才”而非“专才”的特点.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随着移动通信的广泛普及,这些看似微小的移动应用正凭借其“草根性、全民性”的独特优势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也给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移动文化”的迅猛发展,碎片时间带来的巨大经济及社会价值正逐步显现.课件、微课、MOOC……种种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形式,也为“碎片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职业生涯教育应当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而不能仅凭借第一课堂的教学.在此,“移动学习”即可凸显其优势.
笔者拟利用微信平台,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涯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生涯规划步骤,物理学类行业报告解读,优秀校友推介,及精品资源推荐.其中对于行业发展历史与前景展望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带有感情地看待自己的专业,进而激发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兴趣;优秀校友推介则以“朋辈教育”与“生涯人物访谈”为立足点,立体地展现优秀校友们的大学生涯与职场历程;而精品资源推荐则通过信息检索、筛选等方式,获取网络资源中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课件、视频、教程等),向本科生推送,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深入学习.
总之,物理类大学生生涯教育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多措并举,立足专业及学生个性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生涯路径的规划.
1 李燕,邵林,王志,等.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8.
2 文魁,谭永生.达论:人才测评新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
3 柳斌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8.
4 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0.
5 [美]Reardon等著,侯志瑾,伍新春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左庆峰.物理美学理念下“双养教学模式”的探究[J].物理教师,2013,34(6):14-16.
7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