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在论文摘要中的使用及元功能分析

2014-01-02 02:13唐革亮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情态学术论文隐喻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书面语体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指通过名词的形式来表达其他词类或小句所表达的意义。以往对名词化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和探讨为主,以具体语篇为实例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的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名词化的概念功能,突出语言对经验的重新建构的作用[1-2],而对名词化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讨论较少[3-5]。此外,多数研究选择科技语篇为研究对象,认为名词化的使用是表达客观性的重要手段[2]。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名词化所具备的文体特征并不局限于科技语篇,也常见于新闻报道[6]、商务合同等文体中[7],名词化的分布是区别语体的一个重要参考[8]。

学术论文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精炼,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此外,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论文摘要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及衔接手段。因此,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浓缩性、连贯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文学术论文摘要的分析,讨论名词化在学术论文摘要中具有何种使用特征以及名词化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一、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名词化

功能语言学认为名词化的本质是一种语法隐喻,也是语法隐喻最常见的形式[9]352。Halliday认为儿童语法的发展需经历概括、抽象和隐喻三个阶段的变化,具备语法隐喻能力是语言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10]隐喻式表达是对词汇语法的另一种选择,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变过程包含了级阶的转移和语法类的转移,是一种跨范畴的语言现象[11]。Halliday&Matthiessen归纳总结了13种类型的语法隐喻,其中五种类型属于名词化形式,即性质名词化、过程名词化、环境成分名词化、连接词名词化、空值名词化。[12]246-248趋向名词的变化最为普遍,原因在于实体较之于性质和过程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进一步被分类和修饰。

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即意义,所选择的措辞不同,则意义有别。名词化表达保留了原来词汇语法所实现的部分语义特征,并增加了新的语义特征和功能,因此这种隐喻式表达在概念、人际及语篇功能方面均不同于一致式表达,对实现整个语篇的交际目的有重要作用。

对经验的重新识解是名词化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将过程和属性重新识解为实体,使其具备分类、修饰和评价功能。然而,对经验的重新构建不仅仅体现在两个元素之间的转换,其他参与者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亦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语法结构整体的转变,Halliday将语法隐喻过程中相互关联的转变称为“综合征”。[13]214名词化的人际功能则主要通过将情态和评价意义实体化来实现。另外,名词化也常出现在某些固定的程式化表达中,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使得情态表达与命题分属于不同的小句,有利于情态意义的明晰和凸显。此外,Thompson认为名词化在劝说性文体中具有将观点和态度客观化的作用,从而让读者难以对其进行反驳。[14]230名词化的语篇功能主要体现在压缩信息和推进语篇两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名词化可以将小句的命题意义压缩到名词短语中,在增加词汇密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句子的简洁性。此外,信息可以被压缩在名词化表达式中,成为下一个小句主位,即信息的起点,对语篇的推进起到一定作用。

二、名词化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使用特征

(一)名词化的分布及类型

本文的语料来自随机选取的10篇语言学领域SSCI论文摘要,在收集的语料中共出现名词化词汇119例,平均每百词中出现7.2个名词化表达。从频率和密度来看,在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通过名词化而实现的隐喻式表达只占小部分,比在新闻报道和科技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要小[6,8]。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正式的书面文体,没有理由质疑在国际期刊用母语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孤立地把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作为区分和衡量正式程度与语言能力的参考是不充分的。在语言使用中过少或过度使用名词化都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名词化在不同文体间的差异,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依据Halliday&Matthiessen对名词化的分类[12]245,笔者统计了语料中出现的名词化表达的类型。结果表明,在学术论文摘要中86.6%的名词化都是对过程的隐喻化表达。过程是小句的核心,通过名词化使一致式中由整个小句所表达的信息得以压缩,从而实现了语篇的精炼功能。对属性的名词化是第二种主要类型,但与过程名词化相差悬殊,约占十分之一。虽然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属性的判断则受人的主观态度影响,而名词化的方式恰好实现了去主观化的功能,使其成为先于人判断的客体,不具备协商性。空值名词化词汇仅出现3例,此类词汇不是由一致式转化而来,是对抽象思维而非身体经验的一种范畴化,在学术论文摘要中较少见。其他两类名词化类型并未在语料中出现,与论文摘要重陈述轻推理有一定关系。

(二)名词化的句法特征

笔者还对名词化表达所在的句法结构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95.8%的名词化表达出现在名词词组中,只有5例出现在动词词组和介词词组中。在所有的名词词组中,84.2%的名词化词汇都充当中心名词,其余15.8%则充当修饰成分。在动词和介词词组中的名词化词汇用法单一,多已成为固定搭配,如“take into consideration/account”、“in comparison with”、“in support of”。从简洁性来看,这些名词化的表达并没有比其一致式有优势。比如:

(1)a.One of the elements which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ase of Newton is the fact that he also wrote Latin.

b.The fact that Newton also wrote Latin must be considered.

(1)b是笔者改写的隐喻度相对较低的表达式,与(1)a中含有名词化的隐喻式表达具有相同的命题意义,却比其句子结构更简单、清晰,且不失书面文体的正式性,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隐喻式与文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通过对名词化表达类连接搭配的考察,还发现名词词组中名词化表达最常搭配的词类为介词,其中60.5%的名词化表达前或后紧跟介词。如表1所示,最常与名词化表达搭配的介词为of,远超过其他介词的使用频率,并且名词化表达在所属结构中出现在of之前作中心名词的次数是出现在of之后作修饰成分的次数的二倍。其他介词的使用频率虽小,但相差不大。Langacker将与名词化表达搭配使用的介词of、by及所有格’s等语法标记视为迂回表达(periphrasis),其作用在于间接地补充并凸显名词化过程中丢失的参与者信息。[15]其余的名词词组则以“(限定词)+(形容词)+名词化词汇”的形式出现。Taylor认为词汇搭配使用的频率存在偏斜是语言的区别性特征之一,是语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外语学习者需要特殊掌握的词汇使用知识。[16]

表1 名词化词汇(N.)与介词搭配的分布

三、名词化表达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功能

(一)概念功能的体现及分析

名词化表达的概念功能在学术论文摘要中有具体的体现。首先,名词化实现了对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的客体化,使得对其修饰、描述、评论成为可能。以对研究内容的客体化为例:

(2)This article analyses“social exclusion”as conceptual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

(3)This article examines a shift toward a more objectified and“scientific”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texts written by foreign language(FL)learners at various levels of acquisition.

以上两例中,论文研究内容由名词化表达social exclusion和shift表示,两个词在小句中均充当物质过程中的目标。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或实体,而是抽象复杂的关系和现象。因此,在学术文体中有必要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明确为一种社会现实,名词化便是实现客观化的主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例(2)中的名词化表达成为专业术语,构成直接的研究对象,而例(3)中的研究侧重则是一种趋势或变化,通过对名词化表达的修饰和限定实现对研究内容的确定。

其次,名词化是压缩论文信息、重构经验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60.5%的名词化表达是可以被解包(unpack)的,即这些词汇的使用基于语篇实例的需要,为压缩具体信息服务。

(4)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 to science discourse through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s.

如例(4)中出现了四个名词化表达,是所收集语料中名词化表达使用最多的一个小句,充分体现了学术论文摘要表达的凝练。如果采用一致式的方式来表述此句,则需以下5个小句来包含全部的内容。

(4)a.This research finds some results.

b.These findings implicate something.

c.i.e.Students socialize to science discourse through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s.d.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e.We conclude this paper with the discussion.

此外,从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来看,(4)a到(4)e的一致式表述与客观经验相符,而由名词化表达所组成的隐喻式表述则超越了经验世界的局限,在将过程和属性转化为参与者的同时,按照其相关度和重要性对词汇语法进行重新组织,实现了对经验和意义的重新构建。

第三,隐喻度低的名词化表达是构成专业术语的主要方式。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隐喻度问题有所讨论[13]。他认为有些表达虽通过语法隐喻的方式而形成,但已经失去了其隐喻性,特别是在科技语篇中,已经成为某一领域广泛接受的术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包含的信息不需要被解包,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nominalization”这一术语本身就是名词化作用的体现。

(二)人际功能的体现及分析

人际功能体现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是为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建立人际关系服务的。学术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以告知为主,所告知的内容为论文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因此,对以上信息真实性的表述和可靠性的评价是实现论文摘要人际功能的关键。Halliday将情态定义为介于肯定和否定的中间表达,一致式的情态表达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实现。[9]88在本文所收集的10篇论文摘要中,只有5篇使用过情态表达,且使用情态表达的小句只有15例。此外,笔者还发现情态责任的表达多以隐性客观为主。情态表达在学术论文摘要中较少被使用,反映出其力求提供准确信息给读者的目的,将论文内容呈现为事实性信息。然而,情态表达在学术文体中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意义、结论、启示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解读,一味肯定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会给读者留下过于绝对的印象。因此,隐性客观的情态表达一方面突出了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避免了表述的绝对化;另一方面也隐藏了作者的责任,避免了表述的主观性。

将情态意义名词化是情态意义隐喻表达的方式之一,与将情态动词或副词拓展为单独的投射小句不同,名词化的情态表达成为概念意义的一部分,在小句中充当成分。

(5)Consequently the possibility of Latin influence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English cannot be ruled out.

例(5)中出现了3个名词化表达,其中possibility是对可能性的隐喻式表达,名词化使情态表达由一致式的情态副词转化为名词词组的中心名词,充当小句的主语,成为命题信息有效性所关乎的对象。名词化将情态表达实体化,这一过程使得对命题信息可能性和频率性的主观判断变为客观事实,成为预设信息,从而避免了读者对此观点的质疑和协商。

在论文摘要中,名词化人际功能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于对研究对象和结果的评价。语言的评价系统是表达作者/说话者态度的资源,包括对情感、人和事物的态度,多由形容词、副词等词汇手段实现[17]。用名词化来表达态度意义属于隐喻化表达。

(6)The complexity of pedagogical discourse arises because each of the three semiotic resourc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lexicogrammatical systems for encoding meaning.

(7)We combine these distinct information sources using Ripper,a system that learns sets of rules from data,and achieve an accuracy of 86.1%(over a baseline of 61.5%)on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例(6)中的complexity是对研究对象pedagogical discourse的一种评价,指出此对象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例(7)中accuracy是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指出结果的有效性和认可度。虽然以上两例均通过显性的评价性词汇实现评价,但名词化手段均隐藏了态度的来源,符合学术语篇客观化的要求。

(三)语篇功能的体现及分析

语篇功能是语言系统自身具备的一种功能,即组织信息、谋篇布局的功能。名词化在学术论文摘要中与信息的衔接和整合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名词化实现了对研究中涉及的抽象概念或过程的指代。例(8)中的analysis是研究过程,quantification是研究方法,名词化将过程和方法客体化,使其具备指代的功能,在第二个小句中用it回指第一个小句中的analysis,从而建立起两个小句之间的衔接,并将过程与方法联系起来。

(8)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an example of translated text,applying to it some techniques for quantification of lexicogrammatical properties.

论文摘要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加以凝练和概括,告知是论文摘要的主要交际目的,而非论证和劝说,因此论文摘要不常采用线性的主位推进模式来展开语篇。

然而,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微缩的语篇,不仅仅需要做减法以求简洁,还需要做加法以求全面。在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考虑一个问题的多种方面、一个现象的多种因素,笔者发现名词化表达在论文摘要中对多维元素的整合及元素间关系的概括起到一定作用。

(9)This interplay of 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 frames the discourse of social exclusion.

(10)The dense texture of mathematics pedagogical discourse arises from the inclusion of these symbolic constructions in the linguistic metadiscourse.

(11)There is const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three resources as the primary code and with shifts between spoken and written modes in classrooms.

如例(9)中的interplay体现了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将此句的名词化词汇删去,则变成了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 frames the discourse of social exclusion,从语法性来讲,此句完全可以被接受,但却无法突出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的共同作用。同样,如果例(10)中的inclusion和例(11)中的movement被删去,则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多种元素之间的共同作用亦不能得到整合。通过使用表达“包含”、“相互”等语义内容的抽象名词化表达,可以将多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涵盖在论文摘要中,满足其对概括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四、结语

以上对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的研究表明,名词化在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名词化表达的使用频率并不是决定学术论文摘要写作质量与得体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其构成类型及句法特征均具有鲜明特征。在摘要文体中,名词化对压缩论文信息、客观表达作者态度、实现摘要的告知功能、整合论文涉及的多维元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英文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对本族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在同类语篇中名词化运用进行对比是更具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

[1]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95-102.

[2]常晨光.语法隐喻与经验的重新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31-36.

[3]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2000(4):29-34.

[4]魏在江.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3(4):46-53.

[5]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8(3):263-272.

[6]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121-127.

[7]徐新宇.英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分析[J].现代外语,2011(2):143-150.

[8]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2006(108):3-7.

[9]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88,352.

[10]Halliday,M.A.K.Language and knowledge:the“unpacking”of text[C]∥D.Allison,Wee,L.,Bao,Z.,Abraham,S.A.(Ed.).Text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8:157-178.

[11]杨忠.Transcategorization in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lexical metaphor[C]∥张克定,等.系统·功能·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2-50.

[12]Halliday,M.A.K.,&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 New York:Continnum,1999:245-248.

[13]Halliday,M.A.K.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C]∥J.R.Martin,Veel,R.(Ed.).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98:185-236.

[14]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Hodder Arnold,2004:230.

[15]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5.

[16]Taylor,J.R.The Mental Corp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80.

[17]Martin,J.R.&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42-45.

猜你喜欢
情态学术论文隐喻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