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运动养生项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以四川彝族为例

2013-12-31 13:13杨群茹辛双双
武术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彝族舞蹈比赛

杨群茹 辛双双

(1.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四川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概况

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面积60115平方公里,彝族人口占42.3%,下辖17个县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彝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蕴含在彝族民俗节庆、生产劳动和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部分逐渐演化成人们强身健体的有效养生方式,如摔跤、赛马、赛歌、舞蹈、陀螺等。这些养生健身行为简单易行,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不需要社会指导员指导,它集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在彝族开展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对传统运动养生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是民族地区特色健身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整理研究(见表1)。

2 对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的挖掘与整理

2.1 与节庆相关的传统运动养生项目

彝族传统体育在与其民俗活动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彝族人根据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与自身需要创造出诸如披毡舞、跳火绳、摔跤、赛歌、达体舞、爬油杆、都合舞、赛马、斗牛、火把舞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彝族人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健身途径。

2.1.1 披毡舞

表1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2.1.2 跳火绳

跳火绳是大凉山彝族古老的特色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在节庆日或者丰收后的夜间进行。跳火绳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比赛的距离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火绳用一跟长约3米左右的藤条拧成,在藤条的中间绑上浇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条或棉纱后点燃。在场内两端划上起跑线与终点线,比赛者站在起跑线后,手执燃烧的火绳,待号令一发,双手握住火绳的两头,像单人跳绳一样,摇荡火绳,直线跳跃前进,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持火绳跑步和走跑都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五六十人集体比赛或表演,场面壮观,别有生趣。

2.1.3 摔跤

彝族在节庆庆典,宗教祭祀和娱乐方面,摔跤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火把节和彝历年中,下午喝完酒后,人们便自动聚集在寨上的坝子里,围成一个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事先,在圈内放两根腰带,挑战者进入圈内将腰带拴在身上。比赛采用设擂主的办法,胜者充当擂主,失败者自动退出场外,让其他选手入场,如果谁能将最后一名选手摔倒在地,那他就是这次比赛的胜利者。

村寨之间的团体比赛,一般由主持人挑选比赛对手。比赛双方对手年龄体格大致相同,每对选手采取三局二胜制,最后计算得胜人数的多少,也有各推荐其最优秀的选手代表本寨参加比赛,其方法多采用“摆擂台”。

2.1.4 都合舞

意为“唱火舞”或“颂火舞”,主要流行于凉山彝族的布拖县和普格县一带,是彝族妇女专门在过火把节时跳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的动作特点是上身保持平衡,动作主要在脚上。有正步、前踏步、后踏步几种步法。在人数上,可多可少。舞蹈的队形有圆圈形和横排形。

2.1.5 火把舞

“火把舞”是凉山彝区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傍晚,人们点燃火把,在家中四处照耀,接着以手舞动着火把挨家挨户串走,口中呼喊“都洛火”聚集队伍。队伍达到一定规模时,大家就手持火把在田间巡游。火把舞的动作主要在手腕上,动作幅度很小。当火把还长时,双手握着舞动;当火把燃短时,则以单手握着舞动。舞动火把时,走着碎步,配合着“都洛火”的呼喊声,舞成倒“8”字图形。跳火把舞时,人数多少不限,其队形为“S”形鱼贯而行,远看犹如一条跳跃的火龙,十分壮观。

2.1.6 赛马

彝族赛马不分时间季节,只要氏族家支召集,或婚丧时,亲友相聚,骑马比赛就可举行。非正式的赛马比赛在彝民中更为流行。喜庆之日,逢场之时,有赛马活动,自由参加。儿童放牧时,也常进行赛马游戏。正式的比赛,多在节日、集会时举行。各村寨、家支都选出最好的骑手与马匹参加,夺冠后是整个家支和村寨的荣誉。特别是祭祀祖宗、超度之灵的“大轰鸠”,赛马尤为重要、激烈。彝族赛马一股在坝子上的平地举行,不一定直线距离上决胜负。赛马分三种形式:跑马、走马、马技。

2.2 与休闲娱乐相关的传统运动养身项目

彝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里,封闭自守。在闭塞的环境中,人们劳动生活之余也需要休闲娱乐活动来满足享受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传统的体育活动如陀螺、跳牛、跳小单门、磨儿秋、跳板凳、棕球、小包团、顶头、绵羊拉绳、阿克登登土、跳高脚马、抽、扭扁担和顶扁担、尔满古、棋牌类等休闲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仅能娱乐彝族人们的身心,同时对其养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1 陀螺

陀螺种类有平头、尖头、圆头和响嗡四种。大小不一,小者5厘米,大者20厘米。鞭索用皮条或麻制成,粗细不一,看需要而定,用一根鞭索不停地抽打,陀螺旋转不停,多为儿童游戏。也有大陀螺直径在10厘米以上,用一根一米长的鞭索紧缠螺身抽旋于地上,比谁转得长,可二人或多人比赛。陀螺对抗,分个人和集体两种,一守一攻。守者将陀螺抽旋于地为靶,攻方在一定距离之外将陀螺撞倒后抛击靶螺,以将靶螺撞倒而自己的仍旋转为胜,最后以胜多者为赢家。

2.2.2 跳牛

跳牛又称跳小黄牛。—人躬身,手着地为支跳。跳越者支撑其背跨过,支跳者逐渐将身子直起,高度递增,最后以直立低头为最高。跳牛时,可一人支跳也可多人支跳,如多人支跳,跳越者需不停地跳越所有的支跳人。

2.2.3 跳小单门

4个人叉开双腿坐在地上成一方形,外面的人要想法跳进去而又不被踢着,如被踢着就得坐下,踢与被踢者对换,跳进去后还想法跳出来,必须双脚纵跳出圈,难度增大。

2.2.4 磨儿秋

磨儿秋,是彝族人民娱乐的工具,是彝族非常古老的一项竞技游艺活动。它的安装简单,用三根松树交叉在一起形成“T”字。两根横木叫“翅膀”,竖木叫“磨心”。磨儿秋的高度和质量通过有威望的人严格把关,以确定它的安全性。游戏时一边转圈一边上下振荡,既像转磨又像荡秋千,参与者唱着山歌,做出许多惊险的动作。

2.3 与生产劳动相关的传统运动养生项目

彝族在农耕和放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模仿放牧动物行为的传统体育活动,例如阿细跳月、纺棉舞、“十二兽”舞、铃铛舞、烟盒舞、射箭、射弩、皮风、望骂掷、追羊、互布吉则等。通过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使我们看到彝族祖先刀耕火种、生产劳动和喜庆丰收的景象。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发展到至今,逐渐演化为彝族人民养身健体和娱乐的锻炼方式。

2.3.1 烟盒舞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较为普遍的传说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之中。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所以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2.3.2 射弩、射箭

彝族“居十之九土地贫瘠,不生五谷”(《越西厅志》)以畜牧和狩猎为主,弓和弩是其主要的狩猎工具。射箭比赛是彝族节庆,婚丧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古代射箭比赛有射准和射远两种形式,即所谓:“村间比远射,入村比射靶。”射远比赛,大家站成一排,同时向对面空地射去,然后各寻回自己的箭以远近分胜负。射准一般都有固定的目标,由竞射双方临时确定,目标大至山羊小至树叶,距离一般为50、100、150步不等。射准又可分骑射和步射两种,步射有固定的位置,骑射则驰马而射。现在射击比赛多采用射准的方式,也分骑射与步射,鸡蛋、烟头、乃至玉米粒都可作靶。

2.3.3 互布吉则

彝语“互布吉则”,意为雄鸡斗架,俗称蹲斗。流行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蹲斗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比赛者在欢乐的芦笙、笛子乐曲的伴奏下,蹲在地上,两手合拢于胸前,相互用左肩撞右肩,似雄鸡昂头,相互争斗。一般在节日或劳动闲暇之余进行。比赛方式有两种:互撞比赛,分两人互撞和四人互撞。比赛时,双方抱膝蹲下轮流以臂互撞,如果手推则为犯规。比赛中一方首先失去重心倒下或被对方撞倒,手、臀部着地或抱膝的手松开即输。比赛一般为三赛二胜制,耐力比赛,参加人数不限,比赛按照一定的形状蹲着走,坚持时间最长者为胜。蹲斗比赛方法简单,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开展广泛。

2.3.4 皮风

“皮风”即彝族抛石器包裹石头的网兜,因其石头抛出后呼呼作响,故叫“皮风”。本系放牧时挥赶畜群和狩猎的工具。皮风有三种:一种是由竹皮、麻绳或皮革作的敞口网,沿边系着三根大约一米的绳索。使用时把三根绳索的绳头合来,网兜里放置石子,手执绳头在头上旋转后,利用离心力将石子抛出。一种是在网兜上系两根绳索.其中一根绳索结成套。使用时,将结套的绳头套在手指上,在兜里装上石子后,将另一绳头捏在手里,旋至三、五周后,突然撤去绳头,石子便从兜里飞出。一种是将抛兜的绳头系在二尺多长的长木棒上,手持木棒旋转将石头抛出。彝旋青少年很盛行这种投掷活动,主要用于放牧和打雀比赛。

2.4 与宗教相关的传统运动养生项目

由于彝族祖先缺乏对自然的了解,因此,他们认为只有祈求神灵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愉悦神灵,他们认为伴有音乐的舞蹈是沟通神灵的最佳方式。流传至今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大刀舞、响铃舞、舞狮、虎舞、阿古格、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就是彝族人民对神灵崇拜的产物。随着彝族人民科学知识的增长,彝族人对神灵的崇拜逐渐淡化,但是祭祀的传统体育舞蹈却并未消亡,而是发展为人们娱乐和养生的重要手段。

2.4.1 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是一种神奇的传统舞蹈。彝族崇拜虎,以虎为图腾,自古有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的说法。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姿。彝人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虎死了以后化成的。虎神是万物之神,是彝人共同的祖先。“虎节”就是接虎祖的魂回来与彝人一起过年。

2.4.2 大刀舞

大刀舞是一种以大刀为道具的民间兵器舞,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在打歌中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般舞刀者在场中央,其余舞者围成一圈,在笛子、芦笙及对歌声中表演。动作有“背花”、“面花”、“骑马式”等。传统的刀舞是男性表演。建国后,伴随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女性舞刀者,而且从传统的单刀舞发展到现在的群刀舞。

2.4.3 阿古格

“阿古格”是凉山彝族在祭奠死者时,唱着悼念死者的丧歌而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跳“阿古格”的舞者必须是男性,人数一般为八人以上。舞蹈者排成一横排,相互扶肩,领舞者站于中间,左手扶着相邻舞者的肩,右手持铃摇动领唱丧歌,众舞者右手呈握铃状。

3 对整理与促进彝族传统运动养身项目发展的建议

3.1 系统、全面地挖掘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全民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对现存的彝族传统运动养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筛选、改造、重组。制定行之有效的全民健身计划,将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在群众中普及化、生活化,使其更深入地开展下去。

3.2 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进入学校体育学范畴是保护传承之重

与学校体育教育密切结合,筛选适合学校体育开展推广的项目进入体育课程,并建立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课程,将学校作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逐步挖掘传统运动养生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潜力和价值,促进彝族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3.3 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是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发展的有效载体

以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与传统体育运动养生相结合。如火把节、彝历年等,彝族人民欢聚一堂,众多游客也会亲身体验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表演,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推广和发展彝族传统运动养生项目。

[1]罗 曲.凉山彝族传统民间歌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0):32-35.

[2]王 健.四川凉山州彝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王建中.对彝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09).

[4]韩 勇等.论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体育活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104-107.

[5]霍 红等.主编.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辛双双等著.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彝族舞蹈比赛
彝族海菜腔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冰上舞蹈搭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选美比赛
比赛
我和舞蹈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