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 要】英语教学实际上也是英语文化的教学,离开了文化,有效的交际就很难达成。在进行英语教学实践中适当导入文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化的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懂英语文化、语用不当而有可能引起的一些尴尬乃至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不再仅仅讲授单词和语法,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那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就不可缺少了。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人们通常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本质差异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差异。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说过:我们如果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也就是说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相应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
(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的参数,即语法性,适应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应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说,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别人的隐私和忌讳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能说一口流利正确的英语”(秦秀白 1988:18)。
(三)另外,随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与国际接轨,涉外交际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仅靠掌握正取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们的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语言交际等方式,否则就会产生小到个人之间的误会,大到国家之见的冲突。那么对于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就必不可少了。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例如,西方人认为我们中国人不懂礼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很少讲“Thank you”,反之,我们则认为他们虚伪,常回答说“不,不”,“哪里,哪里”或“过奖了”,而英美人则说“Thank you”。这就要我们在文化教学中多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不再抽象、空洞,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二)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最终使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化较为广博的认识。
(三)灵活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英语角、学习英文歌曲、观看原声电影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洞察力、语言技能与文化能力同步增长。
三、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但目前学生接触外籍教师或留学生的机会不多,因而我们只能求助别的途径,具体的文化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直接阐释法
这是英语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相对“语言点”而言),尤其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直接加以解释,如教材中出现的fireplace, sandwich等都是西方文化特有的;从一个名字单词Franose,我们可以得知此人是法国人,至少是法国人的后裔;Washington D.C一词,Washington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为了纪念他而把美国的首都叫做Washington,为了区别美国的另一个Washington州,而把首都称为Washington D.C;在中国的drugstore里仅售药剂,而在美国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
(二)文化对比法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语言,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又差异颇大。只有通过对母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才能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增强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我国与英美等国家对老人和孩子的不同态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英美,老人似乎成了无用的代名词,故人们不爱言老,而对待孩子则极力让他们成为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在中国,老人是经验、辈分的象征,受人尊敬,对孩子则是过多的呵护,宠爱有余。
(三)触景生情法
介绍和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而传授,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所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策划一些情景,诸如进行专题英美文化讲座,观看英语原版的影视作品,组织阅读浅显的英语名著原作,开展以培养情景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场景,如餐馆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的对答,打电话时的用语,及各种场合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谈话者的语调、音调、谈话风格、表情动作、服饰等,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和习惯。
总之,语言是一种文化,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一种文化;而了解一种文化,则又可以帮助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在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导入文化,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学生成为具备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外向型和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C].1992.3. 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P12,29.
[3]Hymes, H.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4]Wolfson, N.1983.Rules of Speaking. In J.C.Richards and
R.W.Se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