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3-12-30 08:57彭运波王鹰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服装专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彭运波 王鹰

【摘 要】随着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化,服装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持续增长,高职高专服装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使服装产业的发展陷入了人才困境。因此,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服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结构性缺失

一、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解析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1.社会需求量大,服装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随着我国服装行业向“自主品牌”的转变,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服装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的数量超过5万多家,2009年,招聘服装人才的用人单位总共有6185家,提供的岗位数量总多达56455个,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强劲,急需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以及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使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增大。据服装行业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服装产业急需懂得经营设计的复合型服装设计师,此类人才缺口高达15万。(数据来源:www.cfw.cn)。这一人才培养现状使服装行业的发展陷入了人才困境。

2.课程设置落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模糊

随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服装行业的“结构性岗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据中国服装网数据分析显示,2011年5月,有数百家用人单位总共发布了7614个职位,而较为活跃的求职人数就高达6万左右(数据来源:www.cfw.cn),单就数字上来看,这一人才供应量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问题在于用人单位提供的热门职位,人才的求职意向偏低,服装企业用人需求不大的职位,人才简投反而比较集中,导致服装企业用人的“结构性岗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服装人才培养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人才培养通常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模式呆板,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虽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并非为服装企业所需的“合适人才”。加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相对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错位,而且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与招聘需求不对接,适岗人才严重缺乏。

(二)学生兴趣较低,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

据调查显示,当前,多数服装专业毕业生由于工作不对口、待遇差、升迁机会少等各种因素,导致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偏低。多数毕业生反应,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稍显欠缺。这一问题同时也反应出了高职院校在服装教学与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的结合力度还不够,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服装专业学习感到枯燥,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综合能力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设置

1.以社需求为指导,合理进行人才定位

面对着持续增长的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既满足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量,也要满足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管理、制作、制版以及服装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良好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服装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要职业需求的为基础,并以服装专业人才素质养成的目标,在发展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服装企业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作、设计以及制版技能等,若在三年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面使各方面技能都要掌握,只会使学生学无所精,造成与市场的服装人才需求不符的问题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定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与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职”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岗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建设”这一中心,创新课程设置,在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服装市场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全面地了解,并根据服装市场发展走势,对未来服装职业需求的进行科学预测,强化对服装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而设置利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岗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为全面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服装款式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往往都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进行基础课程《色彩构成》、《设计素描》等的教学,之后再进行《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一组织体系非常容易与实际的工作脱节,不利于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对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据调查,服装板型、款式以及工艺设计在服装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中具有一体性与连贯性特征。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在做好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将这三大服装专业职业技能设计为一个连贯的工作流程,并将其贯穿至服装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与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以设计的服装工作流程为学习内容,将服装的“工艺、款式以及结构”等职业知识技能渗透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中。此外,课程教学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岗位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同时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

(二)有机结合市场动向,开展实战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状,在服装教学中,要将市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例如,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可从服装零售着手,使学生对服装产业有一个综合认识,同时在设计教学项目时,将市场需求及其动向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加强学生对商业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真正的懂经营设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研究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模拟性”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可将实训室打造成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场,并结合服装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制衣车间、设计室、展示室以及剪裁区等,将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全面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面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在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加强服装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以及岗位需求分析,合理进行人才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英波,邓鹏举,祖秀霞等.“三堂统合”服装专业课程实训改革的探索[J].家教世界,2012,(7):48.

[2] 于鸿.对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的构想[J].青春岁月,2010,(16):54-55.

[3] 郎华梅.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2,(5):294.

[4] 李琳琳.浅析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如何校企结合[J].科教导刊,2009,(3):38.

[5] 周姝敏,王鹰.基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 ,2013,(10):386-388.

[6] 孙沛.社会对高职院校服装类毕业生需求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5): 81-82.

猜你喜欢
服装专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A Private Practice
2018年一季度中国理财市场需求潜力地区排名
教学评价在中职服装教学中的运用
服装专业Photoshop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