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矛盾、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等问题,针对问题从个人角度提出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能力培养、认清就业形势和实施心理调适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48-02
1前言
“90后”大学生是泛指1990年年初到1999年年底期间出生在全球化和开放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数是个性鲜明的独生子女,表现出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淡化,主体意识自我化。[1]目前,历经高等教育洗礼的第一批大学生即将或正在接受职场的检验;伴随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往往承受着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压力;[2]为此,探索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职场角色转变和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环境概述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高校持续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地推行,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的人才增长,其中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人;二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太乐观,表现为内需不足和出口受挫,直接影响了企业主体对劳动力的吸纳;三是2013年为“90后”大学生正常入职的元年,由于其成长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和专业基础等因素造就了他们的就业心理也不同于长辈的瞻前顾后。
3“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就业是“90后”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该群体的就业期望值不尽相同,经常呈现多元化的心理问题。
31就业期望值与失落感
最近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3]“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是“90后”大学生广泛存在的就业期望。该群体往往倾向于偏爱选择心仪的城市、区域或行业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和第一线工作,更不愿选择边疆和艰苦地区。高期望驱使毕业生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诸多的苛刻要求,将个人就业目标定得脱离现实,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标准。可是当察觉现实与期望二者大相径庭时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结局,产生偏执、自负、自卑和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并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大学生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32就业焦虑与心理压力
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呈现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往往因就业方向、继续深造、恋爱分合、离别感伤、意外事件、经济压力等冲突也易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就业阶段,有的学生担心择业失误而后悔终生,对其前途担忧过度而失去信心;有的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心浮气重、目标不明确,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还有的学生采取简单的消极态度逃避挑战。可见,在落实工作之前,过于焦虑等不良情绪直接困扰着“90后”大学生。
33就业观念与抉择障碍
“90后”大学生正处于就业观念转型的重要时期,存在很多不理性的就业观念。一是部分大学生择业中过分考虑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利益,忽视了职业发展的长期性;二是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等级化,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三是要求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风险较大的职业;四是过分追求所谓的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这些根深蒂固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就容易产生职业认识不清、决策不当等一系列问题。
34就业心态与人格缺失
在就业过程中,也有些“90后”大学生要么消极的等待,要么抱着“怀才不遇”的心理,总是希望有更好的单位主动出现;有的还怀着攀比与嫉妒的心态,相互吹嘘,养成说谎、侥幸与懒散的心理,表现出一些抑郁与逆反的行为;还有的部分毕业生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过分依赖的心理,缺乏独立的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自卑自大,偏执地看待就业,总觉得职场不公平,专业不对口等,从而诱发不健全的人格。
4“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对策
“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表现形式多样化,这些问题的化解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从个人的角度开展自我调适才是根本,为此可以尝试以下措施解决就业心理问题。
41制订职业规划,客观认识自我
职业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界定未来的发展轨迹。为了避免盲从,“90后”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很有必要做好职业成长规划,将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作为一个开发性的系统工程,明确制定每一阶段的任务与策略。此外,正确地认识自我是进行心理问题调适的基础,尤其是结合宏观形势以及职业特点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需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调整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职业选择的社会适应性,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梦想舞台。事实上,在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的同时,“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或后创业及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等”的曲线路径,最大程度上化解浮躁的就业心理压力。
42夯实知识基础,注重能力培养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态势,作为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创造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本领,更需要将理论重组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实践将其转化为就业效能,这是提升职场竞争的基础与保障,也有助于增强自身的信心、勇气和克服怯弱、依赖心理,主动适应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当然,在拥有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此外,“90后”大学生还应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特殊的需求偏好,因为除了学历、能力之外,生活阅历、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也是重要的个人素质。
43正视职场现实,积极挑战挫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就业形势不是短期能改观的;面临就业考验,大学生需要强化就业意识和冷静坦然地进行归因分析。与其怨天尤人、增加心理负担,还不如勇敢地接受和应对实际的就业市场;颠覆美好的幻想或依赖思想,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接受现实。由于“90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就业前需要对潜在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将就业看做一个认识社会、适应职场的锻炼机会,力争在探索与完善中促进自我成长。总之,要正确分析失败之因,积极调整求职心态,适时变革就业策略迎接挑战。
44主动调适心理,展望职场未来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历程。[4]大学生在就业与择业时,出现些不健康的心态是难免的,没必要过度的担心,可以依托咨询心理医生或者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一是自我宣泄法,当感到焦虑、郁闷、浮躁或紧张时,可以找同学、朋友、家人等把不满情绪宣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二是移情法,即可以采取一些运动、逛街、郊游等迂回的方法,转移自己的情感或注意力。三是放松练习法,即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此方法见效快,就业时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尝试进行练习。此外,还可以接受就业心理课程的培训,采取自我心理暗示等调适方法,摆脱自卑、困惑与焦虑等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宋洁.90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尤春阳,冯丽丽.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青春岁月,2013(7).
[3]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吴小松.浅议网络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市场,2012(40).
[6]戴卫东,马帅,肖玉巧.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2(44)
[7]傅晓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2(41)
[8]丛潜,隗金成,颜玲.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3(5)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High Heart青少年特训服务有限公司(课题编号:20121139004)。
[作者简介]路迪茜(1992—),女,汉族,河北辛集人,玉溪师范学院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