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2013-12-29 00:00:00刘日星
中国市场 2013年37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邦之策。因此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的就业形势,然后从政府、用人单位及就业者自身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促进就业从而改善民生。

[关键词]促进就业;政府职能;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60-03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及为解决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制度的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教,工作薪酬,疾病,养老,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

11从总量上来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并且总是有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总量压力巨大。

111供应方面

中国面临着一个非常复杂和非常严重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如下: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导致增加失业,下岗职工数量更多。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期,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增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5年新劳动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继续增长。

112需求方面

全社会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不能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量。据人社部及媒体,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的新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将可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如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各地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一年24亿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预计至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1200万,这样一来,供需缺口仍然有大约12万城镇就业岗位,矛盾是非常尖锐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12从结构上来分析

尖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的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45万至68万的总需求。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百万人,但人才合作供应。第二产业:虽然工程大学毕业生在中国日益增长,但振兴中国的产业仍然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高速铁路客运技术。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扩大就业部门。一些国外高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如国际会计,国际法律,外国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辅导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是相似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最近几年,农民工“就业”在中国内地及东南沿海城市“招工难”的现象,这也是不平衡的标志区域和行业的就业结构。

2问题难解决的原因分析

21政府职能部门过度干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主要依靠市场,而不是依靠政府为老百姓做更多“好事”的功能之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政府将弥补社会福利,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尚未建立。目前来看,政府在强化社会保障职能、为老百姓“做好事”的旗号下,偏离了培育市场的职能,随意“越位”,任意扩大支出,从而阻碍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2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远滞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人才资源的倾斜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发展方向逐步向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工业主要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投入,但总体上来说东西部经济不平衡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

三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与特定时期内政府实施的具体政策有着较大的联系。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情的需要,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道路,积极采取促进东部沿海发展、率先开放的试点政策,在投资、金融和财税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好处,从而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逐步拉大了中西部与东部发展的差距。

23教育培养方式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市场方向的变化往往导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如果没有及时地满足这种市场需要,这将会导致,原本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在变成社会经济市场不需要的人才。因此,这会造成一大批人因为已有的工作技能跟不上时代,与此同时又缺少相应的工作技能,从而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从教育方面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上看,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全部是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并且这种供求关系没有剩余和不足。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社会通过教育的方式全部实现满足社会的需要的人才是行不通的,更不能设想所有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有恰当的工作岗位。

3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对策

31政府部门职能需要规范化

311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应受预算的约束

《预算法》规定“各单位、各部门、各级政府的支出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所以,不论是处于哪一级政府,其财政支出的多少都必须受到预算的约束。最通俗地讲,政府为老百姓做“好事”的范围不能超过财政预算的限制。在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前提下,只能是政府通过多少为老百姓做好事的预算,然后才能根据预算实际地为老百姓做多少“好事”。不能打着为老百姓做事的旗号为自己谋取私利,所以每一级政府,都不能脱离本级预算的约束。

312预算必须与政府的应尽职能相一致

更深层次的讲,各级政府之间包括中央政府,在编制本级预算表报请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和审查时,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各级政府必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即政府部门不能超越法律所规定的政府职能去做事,政府的应尽职能必须要与预算相一致。换句话来说,不论是处于哪一级的政府,即使是中央政府为老百姓做好事都必须依法进行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

313政府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

政府不能一味地为老百姓多做“好事”,从而忽略了老百姓的需求,政府只能做自己职能范围内该做的事,即不要奉行福利至上主义,更不要取代市场作用,改善民生的可行方法是必须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主要依靠市场,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还是要靠市场,必须有效地发挥市场作用,才能有效地发展经济,才能真正地改善民生。

32转变职业培bp8zXUJQ+RDg44hwwpUr9RRSIzEpw45/sUbtDY1XEZw=训方式,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要想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应该先从三大转变做起:一要将政府对于职业培训以前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变为更具自主性的间接管理。政府将不再参与直接管理培训机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取代行政手段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二要将职业培训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代替以行政指令为导向的方式;引导和调节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业务开展方向的基本信号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作出调整。三要将职业培训从单纯为国有经济服务、为城市服务的创痛方式转变为覆盖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覆盖到城乡的全方位职业教育培训人才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训。

33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

331通过实施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者水平和促进就业。要坚决贯彻和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打破劳动力流动方向框架,保障就业者的基本权益。以实业做支撑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同时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大支持的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后,重点帮助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33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合适的教育

我国的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低教育、低工资、低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和高劳工淘汰率的路线。要改变发展方式,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从而实现提高全民素质。作为一个企业来讲,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更新技术和员工收入外,还要注重增加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和知识的支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或非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另外,要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使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系要匹配,同时引导人们改变就业观念。

333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根据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要与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相匹配,既不能单独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也不能盲目追求知识密集化和资本密集化的产业发展路线,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从而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路线,使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在通过高科技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并考虑到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地区环境和人文素质的差异性,要不断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以解决大学生研究生等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人员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军.实现我国充分就业的路径探索与政策选择[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曹喜博.关于我国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3]刘燕斌.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下)[J].中国劳动保障,2009(10):61-62.

[4]何先平.公共就业服务与社会需求联动[J].中国劳动保障,2009(9):70-75.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江西省宜春市2012年社科规划课题:驱动内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日星(1973—),男,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