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实践课程外包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2013-12-29 00:00:00刘庆君朱文奇吴云勇
中国市场 2013年37期

[摘要]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校企之间合作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所以应用型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一直发展缓慢、举步维艰。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经过多年系统的探索与思考,构建了“专业实践课外包”这一互利共赢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真正意义上突破了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现状,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金融学;校企合作;实践课;外包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38-02

1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当前的校企合作,无论是从合作内容及形式上,还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多方联系利用各种条件,建立了许多校企合作关系,以及一大批企业实训实习基地,但这些合作关系和实训基地大多流于形式,徒有虚名,能够成规模接纳学生的企业实训基地寥寥无几。校企合作机制一直都没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层次,主要以学生参观企业和讲座为主,学生很少能得到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十分希望能得到实际的工作经验,但由于企业对学校的教育并不承担义务,因此学校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在学校建立仿真的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实际动手需要。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之所以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尤其是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在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在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实际的问题,给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费用问题、实训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问题、企业的商业秘密问题。这些合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具体的解决,企业的合作意愿就无法提升。

而高等院校作为合作过程中的另一主体,一方面从满足自身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希望企业可以不惜牺牲自身利益来承担合作培养人才的任务,忽视了企业的利益需求,造成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企间缺少对接的设置,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与企业无法实现有机对接。加之又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未来,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积极树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细化专业学科设置,建立起与本行业高度对口的专业及学科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校企合作新模式——专业实践课程外包

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从建立伊始就积极探索“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力求使校企合作关系既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需求,又照顾企业的利益诉求。金融学专业根据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将专业细分为理财规划、信贷管理、保险营销三个方向,并与相关行业开展了深度的合作,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并由这些企业承担相关实习实训任务。截至目前,金融学专业已与中国工商银行、中银国际证券、百年人寿、招商信诺、阳光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专业实践课程外包的合作意向,并确立了具体的操作细则。

31新模式的解读

所谓专业实践课程外包,就是指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并将专业实践课程承包给各对口行业单位,由这些单位派遣有扎实理论功底并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员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这些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都有行业的从业经验,他们的授课内容更贴近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从而改变了过去模拟实验室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并掌握实训要求的情况,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专业不专,学无所用”的现状,实现了实践课从“仿真”到“全真”的质的飞跃。

32新模式基本要求

这一模式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高度参与到专业建设及教学进程中。一方面,企业受学校的邀请参与到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当前本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派遣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参与到院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共建起双师资队伍。

这一模式下也要求学校应重视企业的发展诉求,与企业共同构建“产教”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过程中,院校应该按照本校教师的课时费标准支付给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薪酬,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与此同时,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找准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满足企业的人才、技术、文化方面的需求,努力打造学校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1企业方面的可行性

(1)企业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员工。金融企业属于服务性金融机构,其对员工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礼仪素养等要求非常高,而参与高校的实践教学对企业的员工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一方面员工通过业务的讲解可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员工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2)展示了企业的文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世界的接轨,金融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对高校教学的支持,有利于拉近企业与学校、公众、社会的距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未来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推广。

(3)培养了企业的后备人才。金融企业根据本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实需要,协助学校进行专业规划,并承担相应的实习实训任务,可以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熟悉本企业生产运营程序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提前完成了员工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过程,也可以提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

(4)增加了员工的合法创收。“无利不起早”,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一定的课时费,增加了个人合法收入。同时,这一模式也调动了企业员工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的热情。

42学校方向的可行性

(1)解决了实践师资不足的问题。高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没有具体的行业从业经验,由于对企业的经营流程、范围等都不熟悉,所以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绩效不尽如人意。有些高校从企业引入教师,但几年后同样面临与企业“脱轨”问题。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但有利于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而且可以帮助高校培养合格的实践师资。

(2)实现了与企业的真正“零”对接。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出于专业建设需要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校企之间真正的无缝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可以快速适应企业的一线岗位。由于这些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就业过程中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所以很受企业的青睐。

(3)有利于高校把握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将实践课程外包给企业可以使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

5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再探讨

金融学专业在与企业共同实施专业实践课程外包计划的过程中,构建了一套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也深深的认识到,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保持校企合作生命力的关键。为此,金融学专业有必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方面,就是必须树立学校的主体地位,加强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部分实习实训无法安排在企业进行,所以学校必须加强相关的实验室建设,积极构建与企业实务环境相近的“全真实验室平台”,有了这些软硬件基础,再加上有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校为学生进行授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应积极探索并分方向建设问题。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银行、保险、证券、企业投融资等多个领域,所以应在金融学的专业平台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熟练处理某一专业方面的具体业务,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也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吴云勇,朱文奇.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3(5):248.

[2]吴云勇.基于1234模式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66-70.

[3]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3-45.

[4]张荣娟,侯一鸣.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3-45.

[5]刘明生.论高职校企合作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是沈阳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