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单位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保障,是反腐倡廉、预防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部会计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工作任务、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所以需要单位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笔者以下就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36-02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货币资金、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11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内容包括:一是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在货币资金的循环过程中,不相容的岗位至少有:资金会计与预算会计、资金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资金会计与档案管理、资金会计与票据管理、资金会计与内部监督员、资金会计与惠民资金会计等。二是支出审批制度的规定。必须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12采购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
采购业务是指单位用货币资金采购货物和劳务的行为。
13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为了使单位所拥有的资产能发挥其应有的使用效率,保证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防止资产的非正常流失。
2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经费预算有限,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认识不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内控意识淡薄,监督力度薄弱,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2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全面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失去了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23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控制方法体系和业务流程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现有的法制环境还未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目前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人员,但是监督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以至于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则很少进行实质性监督。外部监督的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放松了警惕,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审核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员较少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
3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31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严重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32健全管理岗位,理清管理权限
加快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办法为准绳,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情况、外部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内部控制应该涵盖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岗位;二是内部各岗位、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目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解决以下问题:设立内部控制岗位、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和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33处理好控面与控点之间的关系
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活动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各个环节实行重点控制。控制面与控制点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预算、调度、使用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经费支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
34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部控制监督要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收入、支出各环节的财务信息应客观及时地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方便单位内部人员对执法不力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外部力量予以保证,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wrRpjsMrDWx79jvPO3qLew==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5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单位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使“人治”因素增大。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由领导干部带头管理内部控制,财务人员支持实施内部控制,其他人员全面落实内部控制。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是贯穿于整个单位业务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体制建设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好发挥行政职能,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内部控制适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宋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J].中国市场,2011(26).
[2]潘在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J].中国市场,2011(39).
[3]李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集中核算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4]吕学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0(26).
[5]金希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之浅见[J].中国市场,2006(45).
[6]苗慧.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中国市场,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