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原有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目前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从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69-0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长期统一高度集中并且实行经济计划体制,对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够重视,更缺乏进行内在分析的自觉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逐渐负担起了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的重任。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需要积极吸取国外现行的先进预算模式,并且结合我国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应用到财务会计管理中去。
1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11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这个阶段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在这期间,教育投资的唯一主体就是各级政府,而其经费来源也主要依靠于政府拨款,所有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遵从政府所下达的命令执行。这种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既死板,又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12市场经济时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1980年后逐步建立,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化,有关单位的独立法人主体地位也逐步明确,并成为了自我约束、自我筹资以及自我发展的独立个体。自主筹资权得到进一步落实,财务会计理财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这种局面下,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下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绝大多数单位进行了以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改革。
2我国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21预算编制的程序与方法不够合理
财务预算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认同,会变成所谓的空中楼阁,使得在进行会计管理模式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根本无法有效贯彻执行。想要使财务预算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认同,必须使其参与到预算管理模式的制定中去,让其感觉到自己是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一分子,而不是被动接受执行者。在传统的集中领导统一管理模式下,财务预算是直接根据工作计划以及年度财政力度直接进行编制,由管理者直接安排每个员工需要核定的预算,而整个过程并没有员工的参与,因此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员工的心理排斥。
现在许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均是以参考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结合目前发展计划目标与可能的年度收支增减情况进行的。这样的编制方法会导致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使预算金额与实际金额产生很大的差异,从而失去了预算的有效性及严肃性。
22过分强调财务集权
从目前来看,很多单位并没有处理好分权以及集权的关系,为了预防财务风险而过分强调财务集权。财务管理主权掌握在少数上层领导手中,并没有做到单位宏观定制管理计划以及财务调控,各级部门以及员工积极贯彻参与,直接抑制了员工对于财务会计管理执行的主动性,使员工只是麻木听从领导层的安排,既不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不对现行管理模式提出创新改革的意见。
23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各部门各自为政
有关制度规定指出,财务处作为单位一级财务机构,需要在相关管理者一级总会计师领导下,对单位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而除了财务处之外不得设置统计财务机构。财权下放过多,经费分散到各个部门,财务资源无法做到统一调配,各部门只对本部门的利益进行考虑,从而忽略了单位的整体利益。
24权、责、利没有做到有效结合,影响财务目标的实现
责任与权力的结合主要作用是有利于进行业绩考核,而业绩考核同时又是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良好运转,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做到责任与权力结合,才能够定制出良好的业绩考核指标。实行统一管理集中领导的单位,由于财务管理集权,其余部门只是负责承担责任,却没有与所承担责任相匹配的权力,直接影响了执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积极性。然而实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单位,虽然下放了财权,但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却没有明确,领导层与执行层权责划分不明,各个部门充分享有财权,却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利于权力、责任以及利益的有效结合。
3财务会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目前来看,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第一,财务管理体制问题。许多单位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各项经济活动或是经济决策很少征求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意见,使得参与程度不高甚至是完全无参与,经济活动与决策只是管理者的一言之地。第二,领导层次的财务会计管理意识普遍较弱,导致单位的其余部门对财务会计管理认识不够全面;对于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为其实现总经济目标提供有力保障。第三,由于长期的财政拨款使得单位形成了少拨少用、多拨多用、上拨下用的思维定式,导致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仍然把算账记账等日常核算工作当成是财务会计管理,而真正的财务会计管理却并没有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创新
41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预算的编制环节、预算的执行与控制环节和预算的考核环节。编制预算可以使管理者们认真地规划未来,没有预算所提供的总的行动计划,管理者的决策制定将失去方向、缺乏标准、疏于协调;编制预算能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也能更好地协调单位各部门的行动。单位通过预算设立了绩效目标或标准,管理者根据预算可以监控单位的目标实现程度和经营状况。通过将单位的总预算分解至各部门层次,定期或不定期地比较某一期间各责任中心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或标准,单位可以发现新的增长机会或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相应地调整或修改预算,更好地促进单位价值的增长。预算为员工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工具或指南,预算确立后,管理者就需要承担与预算绩效相关的责任,通过特定期间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或标准的比较,可能评估管理者的绩效。
42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因此,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4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p9EBuYffTczJuMUkRGV7qA6Lbupfdq1gLvHVMZz+deY=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
44明确岗位分工,强化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该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的要求,对各机构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具体岗位的名称、职责和工作要求,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进行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第一,必须彻底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在管理模式下的各个部门并不是独立于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而是在单位总的宏观控制下实行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因此需要牢记在财务会计管理实行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宏观管理,对分级实行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与制约作用,然而想要管理不死板,就必须从微观入手。第二,必须将权、责、利的关系处理好。一个良好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核心就是能否明确对基层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使各个部门既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有相符的权益,同时又有着一致的利益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所有人执行财务会计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顾丽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创新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
[2]郝金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创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