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

2013-12-29 00:00:00周海兰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叶圣陶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夸美纽斯

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吕氏春秋》

这些话,都隐含了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人与人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其作用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能撑起地球的那个支点,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能否准确生动地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也就是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这个支点,直接决定了能否让学生在瑰丽的知识殿堂里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艺术的体现。

近年来,学生的知识接受越来越偏向于理性,而感性的淡化也就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这种现象相信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不愿见到的。而我认为优美的教师语言所产生的再现性、艺术感染性和创造性等艺术效果恰恰能弥补这个遗憾。

一、再现性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书的任务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本。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人物刘兰芝每一次落泪,无不令人叹息和悲伤。那晶莹滚烫的泪水凝聚着她的悲愁和苦痛,滴在了学生的心上。痛苦的泪水,一点一滴皆关情。教师授课时如能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再现文本的语言艺术,让学生体会其情感,感受作品的悲剧色彩,必能获得极强的审美感受。

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楼阁的最佳视角、色调、背景的最佳搭配,构建了作者心中的一片乐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堪称隐逸情怀之“天人合一”。教师引人入胜的话语必能使学生陶醉其间,憧憬之,向往之。

由此可见,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尤须发挥语言的艺术美, “披文入情”“披情入理”,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把精彩的景象描绘出来,再现文本的美,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并爱上自己的母语。

二、艺术感染性

教师的语言绝对可以调控课堂的气氛。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感染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而平淡死板的语言下绝对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其艺术感染力足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在教师用精彩的语言营造出来的美丽的环境和氛围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醇美的语言能触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

我觉得于漪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整堂课幽默风趣。正如魏书生自己所讲“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历史在评价希特勒时,贬多褒少,可是我们单从他的语言来看,希特勒不可以说不是一个奇迹。他那近似神经质的疯狂的演讲,煽动了几乎是全德国的年轻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就算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同样的道理,如果老师语言平平,甚至词不达意,那足以使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一蹶不振,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其高度艺术感染力则能使学生听起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相声演员姜昆曾说过一段相声,他是这样形容经典歌曲的:“经典歌曲刚开始时就像平地行走,音调较平,然后开始爬坡,音调往上走,爬到最高处时,突然往下,音调骤降,到结尾时,翻几个跟斗,音调也跟着绕几个圈。”这样的歌曲唱出来后,那简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这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最高境界呢?

三、创造性

语文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随着学生信息量的增加、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这时,教师要做的除了掌握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外,还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势。

其实语言创新的过程是隐性的,很多时候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对已有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可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又是显性的,具有崭新创意的语言,能进行新的意义交流,带来独具审美意义的享受。如教师直截了当地提问题远不如创设问题情景,更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甚至还可以在授课中,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随机应变地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使学生乐在其中,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具有高超的再现文本的能力、灵活的创造能力,以及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这样才能化枯燥为风趣,语文课堂才会形象生动,多姿多彩。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能用高超的语言再现文本,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总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课堂就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就像高明的导演一样,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进而热爱自己的语言,学习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不就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吗?

因此,语文教师要日积月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左右逢源,如同汩汩泉水喷涌而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使语文教学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真正享受到母语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