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那么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上应该做那些研究呢?
一、研究学生怎么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研究学生是教学研究的另一条“翼”。从哪些方面研究学生呢?
(1)对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进行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教学设计时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要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准备状态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学生的地理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及态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期望等。以此明确可能的教学起点,防止教学目标过低或超过学生学习需求。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掌握新能力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个研究就是对学生的地理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作出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2)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也是学情分析的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如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报刊杂志以及参观旅游等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和事件给自己带来的体验性的经验。
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教师的主观感觉是有距离的。虽然教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但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法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与我们成人的主观感觉是不一样的,现代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学生从课外获取的知识的增长不可忽视。此外,有时我们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地理课相关的知识也并不了解,这都需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进行有计划的学生调研获得。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即可针对全班学生的总体情况,也可对个别学生做特殊的分析,其基本方法有自然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
(3)研究不同知识类型的认知过程,通过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按照心理学,地理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地理教学就是为促进学生内在学习过程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所以,教师只有按照学生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心理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把学科知识体系有效转化为适合学生心理逻辑的教学行为。
地理教学内容按一般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有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等。有人按照知识的性质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有人把地理基础知识按认识性质划分为地理事实性知识和地理概念性知识。对我们来说,要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认识地理学习的不同类型以及学习过程,来作为教学的依据分析。
二、研究怎么教
(1)宏观上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般或基本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提炼自己风格和个性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我在教学上提出的现代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教学氛围愉悦化、教学起点问题化、教学内容图像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小结结构化等策略。
(2)中观和微观指基本策略下针对某节课组织和实施教学策略和方法。其中微观策略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采取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路线,对教师来说是最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有课堂教学组织策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课堂教学媒介策略、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其中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侧重不同方面的策略,如侧重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有任务驱动技巧、情感策动技巧、兴趣策动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