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美术课程,其教学方法有许多,但无论何种方法,培养兴趣,做好课前预设,创设良好情境,发展美术能力,形成美术素养都是基本的,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兴趣;情境;素养;才能
作为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美术课程,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上好初中美术课应当成为不懈的追求。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略谈浅见。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世间万事万物,但凡能受到重视的,其必然具备一个条件:该事物一定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美术课如果想被重视,必须先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我成功中感到快乐。
(1)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激发兴趣。学生如果对美术课有兴趣,从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随时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艺术节及各种包含艺术实践的活动、比赛是展示学生美术才能的好机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有所作为,要知道这也是展现学校特色和学校美术教学水平的好机会,如果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收获,无疑也会加强美术课被社会、学校、家长重视的程度。要让学生掌握装扮生活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需要美,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空间。做个十字绣挂在墙上,编个小花篮摆在案头,写一篇图文并茂的日记,画一幅漂亮的图画……都能给生活带来不少情趣,当这些成为一种习惯时,生活便会被打理得充满色彩,学生对美的追求也会随之而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重视美术课。
(2)给学生发挥潜能的场所,培养兴趣。学生的性情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释放自己表现自己的愿望。活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合适的释放情感的空间,在美术课上可以充满个性地去创造;而一个内向的、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也可以用美术的方式把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在写生过程中通过对比和区别可以让自己认真起来,而一个性格暴躁的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也能让自己变得冷静、多思。可以说美术能够极大地塑造学生品质、释放学生性情,一旦学生找到了一个能够使自己 “心旷神怡”的场所,他就会投入其中。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当前教学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学好新知识与技能,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像导演一样精心策划着每一个教学细节。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个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应当使学生有一种新奇感,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做实际上是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教学要不断创新。其次,创设学习环境,思路应当开阔,学生的活动场所不应当局限在美术教室,要把思路扩展到社会、教室之外、网络、博物馆、大自然等。
三、做好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教具还可以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烘托课堂气氛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再比如执教公开课—— “校园的春天·运动会标志设计”一课时,在课前五分钟学生被安排到教室里,正像我所想到的,学生整齐严肃,如临大敌的感觉。我并没有跟学生打招呼,径直走到多媒体控制台从另外一个老师的课件中调出了《春天在哪里》那首歌。过门结束,我拍拍学生的肩膀说:“这首歌熟悉吧,会不会唱,一起唱好不好?”起先只有少数的学生低声地跟唱,我走上讲台打起了节拍:“自信点,放开唱!”学生的声音高了起来,明显放松了。我把动作做得更大更夸张,学生们看到我满不在乎的样子,于是进一步释放了情绪,投入地唱起来。
一首歌唱完,评委鸣笛开始上课。我借着刚才唱歌的热情劲开始询问:“刚才我们唱的那首歌多好哇,‘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在哪里,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在学生们跟着我往下诵读的时候,我忽然一转,我说:“春天也来到我们的校园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由于较好的课前准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四、发展美术能力,形成美术素养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标准》,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因此降低了美术作业的难度,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多种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了学生兴高采烈、课堂热热闹闹、只看教学过程、忽视学习结果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既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之后,最终还是需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因为有了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后,学生的创新质量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笔者所谈只是最基本最平常的做法,但往往是没有抓好基本而使美术课程低效。因此,抓好基本,才是实现美术教学跨越发展的基础,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