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思想的生物教学方法优化的探索

2013-12-29 00:00:00沈小青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摘 要:基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联系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对一些教案的研究,分析生物现代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优化;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的趋势。配合这种趋势,各个国家都积极着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和建立旨在更有成效地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现代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其崭新的面貌活跃在教学实践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方法的优化有过精辟的论述。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中,他一直都在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陶行知曾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谈到“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重养成终身好学之学习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年首重拾陶老先生文集,联系近几年的教育工作,对于生物教学方法的优化,笔者尝试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生物现代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调枯燥的模式中,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无法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但却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而新的教学方法也非十全十美。例如,探究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探索和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费时较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系统性知识的讲授。

生物教学方法正经历改革,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生物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生物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学生。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适合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忽略了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甚至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这对于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如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师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将细胞癌变的特点与原因告之学生,教学过程就结束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教学效率不高。

(2)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知识,因而导致了“注入式”和“灌输式”的教学。现代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性知识,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与系统性脱节的问题。如探究法,它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思维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它忽视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在知识点的处理与连接上缺乏逻辑。如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教师一般会尝试采用探究法,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联系教材提供的科学家曾做过的实验及相关图片,获取相关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它注重传授了一些基础性知识,却忽略了所有知识点间的系统性。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在与课题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而现代教学方法虽然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是忽视学生的活动情况,而将重点放在了自身知识的讲授上。这使学生的知识接受较为被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生物教学方法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费时较多,忽视教师自身条件,对课堂情境要求较高,课堂缺乏生动等问题,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生物教学方法优化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在《设立教育研究所案》一文中提到:“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试验,方能免入歧路。”

对于生物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再联系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及这一阶段以来关于生物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特点,是否符合教师及学生的实际等。

(1)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初中生物学科内容,有关于结构的,有关于生理的,有关于分类的,有关于进化的,有关于生态的,有关于遗传的,有的是微观的,有的是宏观的。在教材的编写形式上也各不相同,有叙述式的,有探究式的,有讨论式的。对于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内容较多、逻辑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采用讲授法;对以实验为主的,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尽量采用实验法;对难度较小、知识较零碎、结论性不强的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对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的内容,可采用讨论法;对结论性强、难度适中,内容中蕴含着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可采用发现法。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上文提到的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的那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是比较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毕竟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例如,讲授法具有信息大,有系统性、逻辑性的优点,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探究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知识的系统性也受到影响。在教学方法的优化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之前提到的“细胞的癌变”一节,此节内容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讲授癌细胞的特点与原因的同时,还可利用此优势,联系生活实际——癌症在今日已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学生的身边肯定也有人得癌症的实例,可让学生尝试讲述他们了解的癌症类型及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创造能力。

(3)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基础知识条件、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当讲到生物亚显微结构的内容时或生物的生理现象时,常常采用直观手段,先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上升到理性,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当讲到理论知识时,可以采取讨论或指导自学或提问的方法。

(4)从教师自身条件出发。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师的自身素质条件,根据自身条件考虑能够驾驭哪种教学方法,就灵活地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因为只有教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了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驾驭不了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仍然不能使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发挥个人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适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如是说。他还说,要争当第一流的教育家,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与修养,为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参考文献:

[1]汪忠.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继飞,郑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3]赵锡鑫,杨善禄.生物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4]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