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仅是个人的阅读兴趣,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只有阅读才能不断为我们积累知识,不断拓展我们的视野,不断提高我们的素养。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在时代的发展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时代的沉浮中静静沉淀自己。
阅读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我们的阅读目标,如何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呢?
一、 激发兴趣,兴趣是永远的老师
西藏地区的学生因为是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什么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生活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果选择与学生自身文化具有较大差异的文章,就会激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系统性
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是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也可是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而最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全年级教学设计。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完善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有序有效进行,才是最有力的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综合各种学习资源,是上好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以西藏地区汉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授课内容为例,汉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设计首先要确定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人与动物的相处。其次要确定阅读重点:通过词语的感受把握情感的传递。本单元的学生能力的训练重点:文章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本单元推荐:如《老人与海》《灵犬莱西》《忠犬八公》《藏獒多吉》《GOGO小萨》等,在这些推荐中既有经典读本,也有儿童读物,既有影像资料,也有时尚微博,在引导学生注重文字力量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了解时代的运作方式。
在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前后的连贯性。如《送小龟回家》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手法的分析,对重点词语的品读,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情感。在《藏羚羊过马路》的教学设计中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述阅读技巧来理解母藏羚羊的心理和作者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同时设计一个想象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小藏羚羊的孤单,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自读课文《小鸟和守林老人》的教学设计中则引导学生将所学阅读技巧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在对话教学中既要体现本课的语言重点,又要突出学生对前面课文中写作技巧的运用,在对话中穿插人物描写和景色表述。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进行表述,将大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对话,让人与动物对话。
三、阅读教学设计要注意综合性和自主性
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限于语言问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缺乏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可以是具体学科知识的使用,也可以是学科技巧的使用。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设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的感染力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夏衍的《野草》中即可以让学生讲述1942年的历史故事,可以鼓励学生对野草进行生物学的观察。学习环境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广阔的世界。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清新、明亮。
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学科的运用要点告知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感受的表达。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够积极,不够大胆,但是有了机会和条件后,学生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只有综合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才会真正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间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会对阅读充满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四、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与社会热点的相关性
有的学生虽然在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一点也不少于内地学生,只是因为语言水平问题缺少发表意见的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沟通的话题,激发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无论阅读教学设计系统性还是综合性的要求,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能实现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只有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证明学生有所进步,才是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技巧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阅读技巧,学生才会把握文章的思路,深入文章,理解情感,获取情感的共鸣。如在叙事类文章的阅读中,学生要先把握故事的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理解故事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环境对故事、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中,学习作者进行人物描写时的技巧;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学习作者对故事的详略安排,对故事细节的把握,对故事材料的处理等。有了熟练的技巧,形成阅读的条件反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之后,可以安排相应的写作训练,通过笔端来固化技巧。将所学技巧变成自己的能力。
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永远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