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一写作训练侧重于记叙文写作,从鲁迅对他笔下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和学生一起记叙文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鲁迅;肖像描写;人物形象;才能
学生带着很多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走进高中,有闰土、杨二嫂、藤野先生、孔乙己、阿长等等,耳熟能详的阿Q。回顾学生生涯,我一直觉得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鲁迅先生。他笔下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至今在脑海中清晰可见,也越来越深刻。如果不能从这些人物中汲取写作技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我会很遗憾。高一的写作训练侧重于记叙文写作,学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之后,我尝试着“绑架”鲁迅从他笔下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和学生一起就如何塑造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以“眼”传神
人物的眼睛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也最容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小说中对于眼睛的描写比比皆是,而且刻画得生动传神。对于小说中人物眼部的刻画,包括眼形、眼光、眼神等,而这些传神的刻画,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各自不同命运。《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刻画最为传神,也最具有代表性。
祥林嫂初到鲁家时,“只是顺着眼”;而经历了夫死子殇之痛再进鲁家时,依然 “顺着眼”,但是眼角上已经明显的带些泪痕,眼光更是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受到柳妈以“阎罗大王锯开”的恐吓之后,“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而在经历了一夜的痛苦折磨之后“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门槛后,却顿时变得“神气舒畅”“眼光分外有神”了。然而捐了门槛之后,她仍然没有参加祭祀的权利,也就是没有真正做人的资格,在她“更出力“地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 “四婶慌忙大声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六个字无疑是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祥林嫂。她“眼睛陷下去” “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最终变作小说开头所说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写人,明为刻眼,实为画魂。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等的前后变化,使祥林嫂的形象入木三分,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透过她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残忍吞噬的善良灵魂。
“以一目尽传精神” ,无不渗透在鲁迅的其它作品中,表现在众多的小说人物形象上。宏儿“睁着大的黑眼睛”是作者的想象,实际上是指被水生约到他家玩时情景的外在表现。鲁迅通过把握小说中人物的眼神变化,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韵,深入摄取出了人物的灵魂,更是通过眼神的刻画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
二、以“形”传神
人物肖像,是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好的肖像描写应该是形神合一的,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精神风貌和迥异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以人物的容貌、身材、神态、年龄、以及服饰、姿态、气质等方面的描写为主,加以刻画,从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由外及里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就是典范。小说中,集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有三次。第一次外貌描写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当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阿毛后,鲁迅先生是如此来进行描写的:“也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不仅如此,额上还增添了一个“伤疤”。第三次在祥林嫂沦为乞丐时,鲁迅先生又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总共三次描写,前两次都写到祥林嫂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身上穿着蓝夹袄,月白背心和乌裙。但是第二次祥林嫂出现却“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脸颊由第一次的“还是红的”变成“消失了血色”,甚至于眼角上还增加了泪痕。由此祥林嫂的穷苦家境和所经历的凄苦跃然纸上。最后一次的出现,就全然改了模样,“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五年的时间,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已判若两人。不写衣着服饰,皆因这些已经无法传达她的处境。不看人物的身世,只从这外貌变化上来看,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按顺序写来,笔笔有致,形神兼备。
在《孔乙己》里,作者指出“穿长衫” 和“短衣帮”是经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两类人,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个人。足可见他在当时社会是个绝对的另类。穷困潦倒但又摆脱不了自认为文人的斯文。科举中的失利使得他失去了为官、体面做人的机会,但是他那仅剩下的可怜的自尊心却又在支持着他不在熟悉的乡邻之间损伤颜面。在黑暗严酷的社会中他用他的穿着、言行争取做人的权利,这对当时的制度是个多么大的讽刺!“他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青白脸色、伤痕、乱蓬蓬的胡子以及又脏又破的长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穷困潦倒、而又懒散、无所事事的却又不肯放下封建知识分子架子的形象。
对于祥林嫂、孔乙己的经典肖像描写,可以说已经印在了大多数熟知鲁迅作品的人的头脑中。其实在鲁迅作品《故乡》中还有一处肖像描写很传神的段落,那就是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描写:“却见一个凸颧骨、……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先生突出其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使这个可鄙又可怜的、被人世的污水弄脏的女市民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迅先生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揣摩先生笔下的肖像描写艺术,是学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才能特别是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润桐.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J].贵州文史丛刊,2009(2).
[2]史莽.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J].鲁
迅研究动态,19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