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在合作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发现亮点,激发主体性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充分信赖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这学期我教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有一个环节“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要求学生在下边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展开:①查阅各类科技类书刊或者到网络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绍。②向同学口头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注意语言的说明性。
在小组交流时偶然发现一个平时表现不太积极的小组这次搜集的资料全面,且表述很有条理,语言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我连忙找他们了解情况。通过了解知道他们小组的几个同学动手能力比较强,这次作业中介绍的小制作他们在一起多次做过,过程了然于胸,自然就能叙述得有条不紊了。我抓住有利时机,马上请他们在班内介绍经验,并大力表扬这个小组团结协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学会尊重,保护主体性
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给他们出差错的机会。不要让学生有动辄得咎的感觉,要多看到他们的付出,要多一点包容,注意细节,从点滴小事上做起,用我们的真情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因此,我上课时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尊重每一个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那些“弱生”“边缘生”,每当他们答对题时,我都会表扬和肯定。对回答出错的同学也不要轻易批评、挑剔,毕竟他们参与了、思考了,为了呵护这些刚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我往往会采取“迂回策略”,从学习的主动性、发言的积极性等方面给出正面的评价与引导。通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了,上课举手发言积极了,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一个观点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三、分层教学,促进主体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预习目标和预习内容。
第一种:根据导学提纲自学。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提纲上的预习题自读课文。导学提纲中预习题的设计一般有以下三题:①能借助课后注释、字典自学解决本课生字词。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③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发现疑问。
第二种:根据“研讨与练习”自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中的练习题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如果能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学生的预习。例如《故乡》研讨与练习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那些人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此题设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把握情节,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借助研讨与练习边读边想,勾画标注,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不懂或把握不准的问题记下来,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或请教老师。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就有不同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成功喜悦。
四、加强合作,发挥主体性
在小组学习中实行“一加一结对子”帮扶策略。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成绩分化较为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在分组时优弱搭配,明确帮扶对象。并依据小组总体成绩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和奖励,这就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学生各尽所能,有助于在合作活动中激发学习的主体性。例如我们班的陈雪同学原来只是中等偏上的成绩,小组学习后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还能帮助结对子的同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在写作教学中这种主体性得到了更好地发挥。我们班原来作文基础较差,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大多是“挤牙膏”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只能写二、三百字,且结构混乱,语言干涩,错别字较多。实行小组学习后尝试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换批阅作文,每次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作文,再由全体成员共同修改,二次创作,最后参与班级交流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小组内讨论激烈,佳作不断涌现,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
总之,小组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学会尊重,关注全体,加强合作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