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2013-12-29 00:00:00吕春娟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摘 要: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对教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不能只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的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采用自主教学的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拓宽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和渠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

一、关于自主教学

(1)自主教学的概念。自主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2)自主教学的特点。自主教学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即自觉性、主动性或者主体能动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具有主体地位,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应该立足于对学生自主性的充分调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出新的诠释。

(3)自主教学的途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渐渐呈现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需要通过自主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但是,目前自主教学并不存在统一的可操作性,需要通过有序教学来实现。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不强。教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决定了教学的发展进程。部分小学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够重视,教师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教学能力差;还有些学校教师比较缺乏,不能做到专职专教。教师缺乏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热情,不能认真、仔细地对教材进行钻研,对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不能实现自主教学。

(2)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分析《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课堂教学上,有些教师只是逐字逐句地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对图片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介绍,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了解、体验和探究,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确定,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根据现有的技术进行测度的教学结果,是双方合作实现的教与学的共同目标。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钻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所以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三、实现自主学习的策略

(1)培养实践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教材内容,联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总结了一些学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探究新方法的能力。自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和喜悦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2)发挥学习能动性。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其自身特点的发展。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基本的形象思维,构建初步的抽象思维,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出发,但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环境差异的不同,具有片面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自由、自主地学习,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在对“保护水,节约水”进行讲解的时候,鼓励学生对水源样本进行采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辨别,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创设生活情境,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是一种情境再现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真实的环境和感受,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自主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对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积极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教育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