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在高考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13-12-29 00:00:00王莹莹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近些年来,高中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讲解教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搞题海战术。这两种方法对语文教学以及成绩的提高有没有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教材的内容,最有必要讲解的就是古诗文。除了讲解,课后学生还需要必要的背诵环节。比如,有些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去甚远。这就需要通过记忆来达到日后知识迁移的目的。像“寻找”的“寻”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同有“找”的意思,且常用。但是在古汉语中,它还有一个重要义项,就是“不久以后”(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如果不记忆它的古文的意思,就很难理解为“找”,翻译的意思就谬以千里了。而对于题海战术,是历来备受推崇也饱受诟病的一种方法,但是尽管如此,多年来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取代它,为什么呢?因为它对提高分数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是尽管有作用,用在语文学科上,它最多能让学生把成绩提高并定格在110分左右。所以有些人,甚至是有些老师认为,语文学不学一个样,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语文这一学科,甚至是汉语言这样一个母语有深入的理解,也没对课外阅读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考生如果想在高考中得120分甚至更高,就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增进了。

一、大量阅读能增进对语言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需要培养。培养对语言的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多阅读书籍。阅读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产生阅读兴趣,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语言的兴趣;阅读古诗,可以通过或开阔或辽远或优美的意境产生阅读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对语言有了兴趣,也就不愁学不好语文了。有了兴趣,学习语文不再枯燥,作答语文试题不再叫苦连天。

二、大量阅读能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我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大都是通过语言阅读和运用来提高的,语言运用又分为口语运用和书面语运用。口语运用简单化、日常化,书面语运用又复杂化、耗时长,所以阅读语言文字在提升语言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而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也不能只停留在现代文的阅读上,适量的古诗文阅读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由此可见阅读诗歌的重要性。一方面,古诗文言简意赅,能提高我们对文字精准的理解;另一方面,古诗意象含蓄,意境深远、优美。更重要的是,高考题型中设有古诗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题型。阅读古诗文对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试题(新课标卷)的题型中,古诗阅读的难度不小,想得高分,就需要十分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了,试卷中的阅读题和病句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了。

三、大量阅读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毋庸置疑,我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包括语序的准确,语句的通顺,甚至语言的优美。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书籍的阅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通过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之后可以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再之后就能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跳跃,更不能超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进。语言运用能力最直接体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题。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其分值占了整张试卷的百分之四十之多。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就不怕无话可说,不怕没有文采了。

四、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现代社会不但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应该多读书,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另外,这里说的读书不是快速阅读,更不是快餐式的阅读。快速阅读只求速度,不顾效果。是一种毫无营养,没有意义的读书方式。

尽管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以及考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级中学却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要么就是图书馆还不健全,要么就是为了得高分让学生整天在教室里埋头苦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更多的中学生更加倾向于聊天和玩游戏,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即使阅读,也是品味不高的网络小说。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能增进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功利效用上增加分数,从实际效用上提升健全人格,增强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