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情境下,有效教学走进了教师视野,被教师所重视。在当下追求教学有效的教研中,有必要对语文教学有效性做探讨,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做出分析和判断。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并通过和语言文字的对话而对文本进行质疑。当下的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人们所重视,而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指出:“我们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问题的由来最好由学生自我提出,教师只是发挥主导的作用,适当点拨提醒而已。一次教育年会上观摩《再别康桥》,课上出现了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第一节中是‘轻轻的’,在最后一节中却改为‘悄悄的’如果前后都用‘轻轻的’,是否会更好?”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讲在关键处,导在关键时,切记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袖手旁观。对待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和学生一起解决。如上面提到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说:“用词的不同意味着思想感情的不同,谁来说说首尾两节表意上如何同中有异?”师生围绕这一问题,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归结为:“首尾两节表达相同的意思一是不忍惊破康桥的宁静,饱含着对康桥的爱恋;二是对康桥的离别与哀愁,不同的是“轻轻的”塑造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形象,“悄悄的”透射着诗人寂寞愁怨的内心。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真正把学生的问题当做教育资源,巧拨妙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二、设计正确、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是教学设计对学习者应该取得的学习效果的设计前提。目标包含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围绕这三个领域进行分析设计。但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将这三个领域区分得非常明显,所以不能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目标来出现。语文教材更注重情感的体验、语感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任何割裂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谓“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统一这些目标,应该从直面文本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理解、比较、鉴赏、表达的多方面能力的同时,认识真善美,远离假恶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对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多次帮助和关心上,引导学生比较藤野与其他先生,比较藤野与其他同学等等。另外,抓住了“第二三天便还我”“不但增加……连……也都一一”“一直”“和蔼”“高兴”“极有抑扬”“叹息”等刻画藤野先生神情和语气的词语,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鲁迅的满怀感念之情。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深刻地领悟了作为一个异国教师对于来自弱国学生的特殊照顾为何能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从而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把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才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选择,应该围绕学习者的学习实际
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将这两者统一起来,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①自学感知阶段。教师揭示课题,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或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包括提出教学目标、提示自学范围、设计自学提纲、指导自学方法等。(自学方法的指导,如先略读再精读,使用工具书,注评圈点、做读书笔记,提出疑难问题)②教读阶段。检查自学情况,解决生字生词。解题,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精读、研讨、分析课文总结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及学习的意义。③应用阶段。布置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进行学习总结等。以上只是基本过程,每一阶段的具体安排要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适用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法、观摩法等。我们现在大力提倡讨论法、实践法的运用,对于讲授法、观摩法和谈话法已经逐渐控制打压。而教学实践证明:离开了讲授、观摩和谈话,学生不仅得不到明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能,更培养不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是习得的,能力是习得的,而“习”的前提是“学”,“学”的前提却是“教”。离开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也就无从谈起。教改实验,强调了学生的自学,减少了教师的主导讲授。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也逐步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分析,而忽略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观摩以及师生之间的谈话,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徒有其表。那么,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必须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实际,而非教师的自我设想。比如教授文言文,再把重点放在词句翻译上的话,那就是事倍功半了。因为学生已经在学案上通过自学解决了词句理解的问题。如果把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放在学案上由学生自学讨论的话,这样的难点离开了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有深入透彻的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课文不同,因学生有差异,来选择恰当正确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追求,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探视,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