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探索中求新,在反思中提高,就能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技术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反思;评价;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求我们对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倡导师生互动形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以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和反思,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呢?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步骤与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前老师要提前写好课堂教案,充分备课,以便及时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检查学生使用的每台机器是否有不正常运行的情况出现,做好课堂所需资料的准备,保证学生人手一份。最好学生们会有一个学习资源库,在课上可以自行进入这个资源网站查找所需的资料。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搜索信息能力。准备好前期工作之后教师就要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真正把学生带入课堂当中去。用提问题等轻松的方式引入教学,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环节对老师的创新性有很大挑战,可以叫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软件进行任意的动画设计,来表达他们对这堂课的感受。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情景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带进情景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要找准教学切入点,照顾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例如在教学“文件与文件夹”这节课中,我的课前思考是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和难以理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比较枯燥和乏味,于是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熟悉的书包引出文件与文件夹,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大致明白了什么是文件和文件夹,又同样用整理书包类比整理电脑中的资源,使学生明白电脑中的资源也应该整理得整整齐齐,这样才方便我们的查找。在课后的反思中,发现用以上取自于学生直接生活经验进行的类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应用。
反思大致分为五个步骤: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景,指导行动——实施行动。这五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辅相成,循环进行。例如在教学“文件与文件夹”这节课中我在c盘中存放了一个以小明的书包为名字命名的文件夹,里面放了一些凌乱的文件,要求学生能用新建文件、复制和移动的方法把小明的书包整理干净,第一节课后便发现,有些操作熟练的学生很快就把文件夹整理好了,接下来便无所事事。这些操作熟练的学生余下来的时间该怎么办呢?这就是这节课的教育困境,这就涉及到分层教学的问题,于是我开始收集关于如何解决分层教学问题的资料,并决定在另一个盘中再建立一个文件夹让他们再一次应用新建文件、复制和移动的方法整理文件夹起到熟练操作技能的效果。
我们最常用的是课后备课和写反思日记,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也把成功的经验记载下来。但是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也是在教授“文件与文件夹”这节课中,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复制和移动的操作,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个别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建完文件夹后,我还没讲复制和移动的两个方法,他们就已经很快地用拖动的方法把文件都移入文件夹中了,并且还非常积极地要告诉大家他们的方法。当时我想如果肯定他们,那么很多学生就会用这种方法做,我的教学目标就没法完成了,于是我阻止了他们的发言。课后我觉得对这个处理很不满意,当时我肯定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我们的困惑。
二、制订多方面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上面提到的情景教学法就是方法之一。由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信息技术水平有好有坏,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每组都派一位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作业。这样大家在互相帮扶的形式下,既照顾到了基础差的学生,又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还可以让成员间互相了解和支持,懂得合作伙伴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其中技术学习是主要部分。单纯地进行理论学习,不参与实践练习,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所以实际操作是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在电脑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成就感。叫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从而增强学生们对高科技的探索欲望,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自主性学习也是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大程度地施展自身优势,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时需要老师对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对学生进行学分评价管理
进行学分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在平时的课堂发言中你对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鼓励或批评,也许就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老师要多多进行鼓励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在技术操作中学生的突发奇想偏离了课堂内容,千万不要批评指责,要正确进行引导式教育。对于初中生这个群体来说逆反心理较强,对于老师的评价非常在意,为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评分管理。针对每个实际操作的检查,老师都写有评语,评语内容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各种课堂小组活动和实际操作作业对学生进行学分管理,平时表现积极的同学在期末考试上有加分制度,这样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注重于实践课上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积极努力。还可以展开互相评价制度,同学之间互相对信息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要学生明白评价结果只是形式,重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的意见建议,使自己的操作水平更加优秀。
针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实践重于理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重复性的探索反思会给教师教学方面有更多创新的想法,来应对课堂教学的枯燥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多做贡献。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快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我们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芳.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理念[J].中小学电教,
2002.
[2]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应
用[J].网络科技时代,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