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大环境下,目前的语文教学深深陷入困境当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多多少少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某学生语文成绩一直拖着其他科目的后腿但是还是打死不学。即便学习也是敷衍应付,学不进去。课堂上打瞌睡的、聊天的、甚至写其他科目作业的,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很是直截了当:根本听不进去也不想听。老师的语言毫无色彩,千篇一律。这种情况和目前实行的新课改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新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建设和课堂活动,是目前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面对长期积压下来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怎样才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趣味盎然呢?
一、导语设计先声夺人
电影的精彩的开头序幕正好是课的导语前言,如果绝好的序幕就可以直接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观众的兴趣,能产生先声夺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把精彩的序幕放在课堂上,而一堂课的导语就能够起到这样意想不到的作用。设计的导语花样繁多,我们设计的时候总是围绕着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要引发学生的思维,愿意去积极思考。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状态最佳的兴奋程度积极参加课堂中来。它应该和课文的内容相互有关,要做到语言简洁干练生动。以我的一个导语为例: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戴望舒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么?”这样的设计直接把学生带到一个积极思考的境地,去找资料解答。接着我继续引导:“在两千年以前有个疯狂才子在花香四射的江南写下魅力的文章,那么今天,在千年以后同样有个多情的男人在江南雨巷也写下了美文他就是——”“戴望舒”学生共同回答的声音响彻课堂。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以最可能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雨巷》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也极大可能地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一时间所有同学没有等到我布置任务,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探讨中去。积极主动地举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学习的热情一时间被激发起来。再比如我讲解《离骚》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导语: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了许多首浪漫主义诗歌,那么你们知道谁才是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人呢?这个人就是屈原。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什么样的遭遇让他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离开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屈原灵魂的深处。”学生在这样导语的带动下兴趣骤然上升,积极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来。对如此生疏难懂的文章也抱着极大的兴趣,产生极为亲切的情感。课堂自然也就轻松自如,使课堂“活”了起来。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导语就会带动学生共同进步,共同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和学习中来。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中间环节蓄势而发
我非常喜欢一个小的哲理故事:古之善射者,英姿焕发,每每把自己的弓拉的满满的。一种立刻发出去的样子,但是就是不发射,那么箭在弦上为啥不发呢?只要一发必中,原来他的箭之所以不发是为了百发百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努力作势一定会有好的效果等着你,这就是蓄势而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然要设计各种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深思熟虑、仔细研究过的,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说的“话到嘴边留半句”。目的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就达到了“盘马弯弓故不发”的功效。
陆九渊(宋代理学家)认为: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名善于思考的语文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善于从悬念入手,层层设计疑点,善于给学生下套,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其实这就是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过程。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以我讲的一篇文章为例《故乡的榕树》。我进行这样的设计和引导“故乡的榕树作用很多,可以……可以……可以……但是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我没有多说,其他的问题可以在书面上解决,而关于作者的思考需要讨论和研究的,我故意留下了悬念设置疑点,学生很快就积极地参与进来,几个人结成一个小组,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最后形成几种意见。他们一起争论一起探讨,后来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个答案也正是我想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看到学生一遍一遍地查资料,一遍一遍地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一次又一次地探讨交流,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这种人人参与的热情得到空间的高涨。通过探讨他们明白了作者赋予榕树的情感,其实就是赋予家乡浓的化不开的情感。常常设计悬念常常留有疑点,这是我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方法自然也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有时候我也会耍一些“小花招”,我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漏洞和错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手段被我常常运用在古文教学上, 比如讲解古文的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经常故意出现错误。“用”的用法。这个词有多种用法,我往往只讲最普通的用法,其他的主要的我故意漏下来不说,细心的同学通过例句就直接向我提出,说我不讲重点。再比如,在例句讲解的时候我故意说错。“用心专一也”“用”字我故意说成是“用功的意思”,结果死气沉沉的课堂忽然被几个学生打断了,“老师你错了,你教错了,用应该是因为的意思”一时间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讨论起来到底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个词的用法。此时此景,我感到欣慰,知道学生的兴趣被提上来了,就可以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了。语文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学生不断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质疑提问,热烈的讨论让我感到高兴。我及时给予这些孩子们表扬和肯定。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故意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探讨,蓄势而发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结尾巧妙余味无穷
每每想起章回体小说看到要紧处,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我每次都回味无穷,总是忍不住一章接一章地往下看。那种美妙的感觉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那么课堂讲学也是同样道理。前面研究到了开头和中间,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学生听得趣味盎然,学得兴高采烈,如果能在课后也要觉得这学科回味无穷,学得高高兴兴,那么这就是最完美课堂了。一位名教师认为:“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我们知道课堂结尾的形式多样,有的善于归纳总结,有的善于用情感来激励学生,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是我最爱用的结尾还是设置悬念,每次上完课后我总是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和探讨。朱熹(宋代学者)认为: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每每在结束小说课文的时候我总是说:人物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呢?结束散文的时候我总是说:这么精美的散文再找一篇过来读一读该多好啊!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就可以讨论下课怎样解决这类的问题了。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课堂中的真正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声色活泼,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