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正确导向,十分必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站在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情感的正确导向呢?
一、广泛阅读,培养情感
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的实践活动,以培养情感。我国的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多读书,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让学生掌握阅读这种强有力的手段。为学生打开许多窗口,跨越时空,和古今中外许多高尚的伟人谈话交心,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从课内阅读引导到课外阅读,是扩大阅读实践领域、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
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以后,同学们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到了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上,我播放了肖邦谱写的《革命进行曲》,同学们无不被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所打动。肖邦的很多名曲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情意,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我播放《波兰舞曲》和《玛祖卡》时,同学们聆听的神情是那么严肃,那么专注,有的还入情入境地摇晃着头,做出弹奏钢琴的动作。显然,同学们已陶醉在那神奇、美妙的音乐之中,已深深地感受到肖邦的思乡情、亡国恨。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我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收集中外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及他们的作品。同学们开始行动起来,有的去图书馆、阅览室、南通书城查阅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去请教访问音乐老师。不少同学还买来了《世界名曲》的磁带和CD片。通过大量地收集、阅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认识了许多国外著名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海顿、柴科夫斯基……中国现近代著名音乐家,如:华彦钧、贺绿汀、冼星海、聂耳、刘炽、火星、李焕之、……
二、学会习作,表达情感
关于习作,《标准》中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习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孩子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进行着情感培养的学习。那么,如何进行情感的表达呢?显然,习作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因此,抓住读写这两项紧密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感受、表达情感的一个门径。
文章《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读中获得感悟,并揣摩人物的心理,细细品味作者对人物行动、心灵、语言的描写,使学生触摸到桑娜淳朴、善良的心灵,感受到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体验到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课外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重点指导了学生续编《穷人》的故事,续编前,我提示学生: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学生在我的提示下,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地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
三、开展活动,交流情感
《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又互为客体,师生的亲密合作,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提高了,教师的引导有效度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益度就必然提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仅要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导,还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案。
(1)坚持每天晨读时的“十分钟演讲”。
(2)组织学生每月办一次小报,如剪报、手抄报。
(3)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
(4)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读好书好报”等活动,让学生课后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不断提高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总之,学生情感的培养、表达和交流完全是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的。教师也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正确引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