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野下中职语文 “做中学、做中教”探究

2013-12-29 00:00:00许晶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摘 要: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是对传统职教理念、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是对当前职教改革成果的经典点评。为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身特点指明了方向。对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快乐学习;激发学习欲望;人才成长

一、分析学习现状

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课基础薄弱。由于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得不到赏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追求,在中职的学习只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在专业课上,对文化课的学习很漠然。加上很多家长给孩子渗透“到中职只是养身板,不需要学习”的思想。以上种种情况致使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表现出不乐学、上课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不积极等状态,这无疑给文化课老师带来很大压力,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转变学生的观念,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规划自己美丽的人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学生乐学,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为了不教”就包含着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能够主动地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督促着学习,这就是乐学。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品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是教师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钥匙。

二、感受学习快乐

(1)寓教于做,享受快乐。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内心,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虽然普教模式与职教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主动学习,但是职教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还是有别于普教。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职业教学理论——行为导向教学。这种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育理论对中职语文教学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享受学习快乐,使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大胆尝试,结合时代、结合实际生活,对现行教材进行删、减、增 , 不受框架影响。删去教材中晦涩、陈旧的部分,增加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补充开扩学生视野的时文,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还通过以下形式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由“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①课前采用情景导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生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②课上采用角色扮演心理学认为,即使是最内向的人,也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对于一名中职老师而言,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展现自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常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职学生也有他们出色的方面,课堂上我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赏识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与此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我特别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③课后结合现实生活。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课文离我们并不远,课文与我们息息相关,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时,就需要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课内外相结合,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等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享受课文带来的快乐。

(2)寓教于思,感悟快乐。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告诉大家“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强调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主要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中职学生大多不喜欢读书,但是也有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范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热点新闻及社会焦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妙说今日新闻,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搜集材料、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也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领悟道理,明辨是非,感悟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寓教于用,体验快乐。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认为:“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大环境去,在寻找、发现、探索、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提高了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加强、突出职教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要在“做中教”,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而要“做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快乐学习,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