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健康教育催开品德学科育才之花

2013-12-29 00:00:00张卫娟
成才之路 2013年29期

最近看一本书——《校园悲剧启示录》,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挖掘品德教材内容,渗透是非荣辱观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小学品德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其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紧扣教材内容,循循善诱,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在公共汽车上”,教材以图片、故事等形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公共汽车上,哪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哪些行为是会受到大家批评的。特别是续编故事这一内容,不仅形式生动,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能从中明白是非对错,强化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回忆、想象、辨析等,树立孩子们正确的是非荣辱观,达到一定效果。在课后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在排队等车、上车让座、轻声礼貌等各方面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为其正确认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搜集课外学习资料,拓宽心理成熟度

课外知识的收集是品德与社会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收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搜集家乡变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搜集了家乡变化带给我们的烦恼。通过上网、访问、调查等方式搜集了课外的学习资料,知道了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变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先进,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是同时我们生活的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家乡的文明也接受着无形的挑战。我们小学生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通过学习、交流,学生们懂得了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课外资料搜集过程中,也许会碰到许多困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克服困难,也是学生一笔不小的收获。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原本脆弱的心理得到锻炼,使孩子更加成熟,更能应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心灵成长感

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解决实际生活中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引发的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他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在教学中 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有意地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两门课程的共同目标。

五年级下册的后面两个单元都和中国现代革命史有关——“走出深重的灾难”,如果单靠阅读课本知识,聆听老师讲解,是远远不能体会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去搜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方面的历史资料、诗歌故事、电视电影等,然后将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让每个小组写下一份学习报告,在班级里交流。在学习报告的交流中,不仅有成果的展出,还有小组活动的感受等,上完这两个单元,忽然觉得这群孩子似乎长大了不少,懂事了许多,更能感觉出他们同学之间情谊的增厚。

四、创设模拟生活情境,感受纷繁小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我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很注重情境的创设,尽量创设与孩子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情感升华。因此,品德学科也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丰富、复杂的社会。

“逛商场”一课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教学该课时,老师创设了“小小超市”的生活情境,模拟生活中顾客去超市购物的场景,指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购物者,如何购买物美价廉的物品,如何理性购物等。同时,还创设了一个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场景,让学生学习如何辨别“三无”产品,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等。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他们今后踏上社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我们品德学科的老师如能注重在教学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