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教育创新过程中的创新技法
第三节 教育创新过程中的技法
一、创新技法的多样性
见于陈金泽、张东跃:《类型多样的创造发明技法》。
有关创造发明技法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1906年美国的一位专利审查人E·J·普林达在《发明的艺术》一文中,通过发明范例介绍了发明者们日常不自觉使用的各种发明方法。影响最大的是纽约BBDO广告公司经理A·E·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他多年从事创造力训练,并撰写了《所谓创造能力》,《创造性调查》《实用的想象》等著作,系统阐述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的心理学基础、机制、特点和方法,从而使头脑风暴法在国际范围内广泛流传,成功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创造才能“天赋论”和“遗传论”,还掀起了群众性的创造力开发热潮。
自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问世后,各种创造技法纷纷涌现,目前已有340种之多,还有列举法、设问法、KJ法、组合法、输入输出法、等价变换法以及信息交合法等。
我国对创新技法研究较多的许立言同志将创新方法大致归为四类。第一类是通过分析情报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分析比较法、缺点列举法等;第二类是激发设想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综摄法等;第三类是在前两3c9bd9b1f2b5ef2aa565f2f9c0d1e748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抽象的方法,有戈顿法、NM法等;第四类是从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方法,有等价变换法等。其实,众多的创造技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提出问题的方法,一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类是格式化的方法。
一切创新发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发明中,认识社会需要,探讨问题情境,搜集科技情报和有关事实,进行技术发展预测和市场预测,开展可行性论证等均属于提出问题,确定主攻方向的活动;而后的提出设想、评价、筛选最佳方案,试验、研制、实施等则属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具体创新技法
见于孙慕天主编的《实用方法辞典》。
(1)简化创新技法。通过简化非本质的、非主要的特征,逐渐显露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主要问题,促进创新工作的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把大千世界“简化”成仅仅只是空间曲度的半径物质密度的联系,即E=me2。
麦克斯韦用方程式包含了各种电磁现象的全部信息。在平时工作中也常用这种方法,如在总结工作时,首先要把那些非主要因素放到一边,寻出几个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是
经验或是教训,而后加以推广。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二点:一是简化“因素”必须认真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哪些是非主要的、非本质的特征,而后再进行剔出工作。二是找出本质的、主要的特征或原因。这样一来,人们就便于找到突破点,解决主要问题,实现真正的创造或创新。
(2)列举创新技法。通过对发明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一一列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然后探讨能否革新,怎样找出实际的改革方案,创新方法。它有时又称分析创新技法,是美国创新学家克拉福德提出的,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具体事物的发明创新。
这种方法一般过程是:选择一个目标比较明确的发明或革新课题。而后一一列出要发明或改革的对象的一些主要矛盾和事物特征。特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各词特性:全体、部分、材料制造方法;二是形容词特性:性质状态;三是动词特性:功能。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三点:第一是发明创新对象的特征必须找准,包括名词特性、形容词特性、动词特性都要准确。否则,思考就不周全,甚至出现谬误。第二是创新性假设应充分运用发散思维,想得宽、远、奇,也就是更有创造性,更有新意。第三是确定“改造点”后,应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而后再进入创新工作。
(3)检核表创新技法。围绕某一问题列出与之有关的尽可能多的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进行检核,找出新路子,进行新创造发明的方法。因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极广,又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美称。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设计的检核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现有发明有无其他用途,包括稍作改革可以扩大的用途。②现有发明能否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或可以借用的其他的创造发明。如泌尿科医生在泌尿科中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肾结石,这就借用别的领域发明在本领域进行新的发明。③现有的发明可否改变形状、制造方法、颜色、音响、味道等等。如外国一位发明家把滚柱轴承中的滚柱改成圆球,发明了滚球轴承。④现有的发明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延长其使用寿命等。如在两块玻璃中间加入某些材料,可制成防震、防碎、防弹的新型玻璃。在牙膏中掺入某种药物,可使牙膏增加治疗口腔病的功效。⑤现有的发明可否缩小品种、减轻重量或分割化小等。如收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都有了“微型”。⑥现有的发明有无代用品。如以其他金属代替黄金镀表,以塑料代替铁、木等。⑦现有发明能否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等。如化学元素排列不一样可能是碳又可能是金钢石。⑧现有的发明是否可颠倒过来用。如火箭本是向空中发射的,为了研究地下情况,人们把火箭改为向地下发,于是产生了探地火箭。
运用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发散思维的作用,联想的面越宽越好,甚至越奇怪越好,越大胆越好。当然,还应注意遵循最一般的规律,否则,还会出现“永动机”的想法。同时要密切联系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根据需要看能否发现新问题,根据需要制造发明新工具、新事物。
(4)想象创新技法。就是通过想象,即联想、空想、幻想等具体方式,使思维扩散,接触和辐射更多方面,从而提高创造力,增加创造机会,达到创造目的的有效方法。通过想象而达到创新目的的事例甚多。传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由苹果落地联想到的。近代仿生学、宇航业中事例更多,如飞机的产生由飞鸟联想而至,各种船艇和水中鱼儿何其相似,机器人的渊源当是人本身。
运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二点。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一是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它是以平素的思考、辛勤工作为基础的。初生儿或白痴或与世隔绝者是不能有什么有价值的联想的。二是想象应是有目的,应自觉和创新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创新出更多的东西。
(5)灵感创新技法。通过灵感思维形式,达到创新发明目的的有效方法。具体说,就是创新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新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解决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综合在一起。从认识论看,这种创新方法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的思维质变有两种形式。一是随感性认识的积累,经反复思考,渐进上升为理性认识。二是突变式的急剧飞跃。灵感就是后种思想飞跃形式。历史上通过灵感实现创造发明的事例颇多。中国历史上的吴道子的洛阳天宫寺的神鬼图,是由斐文剑法得着笔意。
唐代大草书家尝自道经验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在外国历史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苹果落地顿悟的,物理学中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也是由发明者在浴盆中瞬间产生的灵感引知的。
运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三点。一是以唯物主义来认识灵感现象,不能认为灵感是神的启示,而是创新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二是要学会捕捉灵感,灵感的特点是一闪而过,瞬息消逝,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及时捉住它。三是要善于受灵感启示,把这种“不成熟”的新思想、新方法加以整理、提练,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
(6)记录创新技法。就是通过平素记录的材料和情报从不同角度启发思索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方法。集体智力开发法的首创者奥斯本就说过,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从以前者的创造发明中产生来的,如果我们注意记录积累各种好资料,好信息、好方法,日后发明创造遇到困难时,翻翻这些旧东西一定会受启发甚至“顿悟”。我们编书或写论文搞不下去之时,找找有关旧资料,很可能就引出下文来。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三点:一是要记有用的或有目的笔记。比如知识性、趣味性,重大发明创造,奇特现象,本学科新成果等,最好分专题记载。切忌搞一些鸡毛蒜皮,又乱七八糟搅在一起,既无用又无法用。二是要善于建立旧资料与新问题的联系。记录资料要学会分类,并熟悉各种资料的大概情况。如果我比较了解某大酒店共几层楼,每层楼卖什么,那个地方出售什么商品,我们想买什么东西,便可直接到某层楼的某方向,少走很多路,节约很多时间。三是善于从旧记录资料中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旧资料中很难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现成办法,但新办法常常83953ae1364715078b810cdd2aef9671由老办法移植、改造而来。懂得了这些,就更加重视记录积累资料情报,更能从中受益了。
(7)好奇创新技法。指由于人的好奇心,引起思维扩散,接触和辐射面极宽,导致创造发明机会明显多于无好奇心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人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强大动力,这话有一定道理,还有人说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入口”,这话也并非虚假。儿童时期大脑发育极快,思维能力提高得也很快,是和孩子好奇心分不开的。
达尔文所以能在生物学上有重大贡献是与他对各种生物体及其发展变化奥秘存有好奇心分不开的。考察历史上每个伟大人物所以能在某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都和他对这一研究对象存有好奇心有关。
好奇心人皆有之,区别在于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善于运用有的不善于运用。运用好奇心达到创造目的应注意二点:一要学会把好奇心当做“入口”。粗心人也有好奇心,但这种人的好奇心很简单、肤浅、存在时间也短。细心人或有心人的好奇心复杂、深奥、存在时间也长,常因对某现象、问题好奇而引起研究兴趣或称入门。二要学会用好奇心的力量不断推进创新进程。长久的好奇可以转为长久的兴趣,长久的兴趣可以转为长久的探索,长久的探索必能产生创新成果。